1964年的12月20日,對某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來說,注定是極不平凡的。
她在平凡的崗位奮鬥了整整一輩子,在這一天竟會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之一登入象征着最高等級會議的人民大會堂,而且,其中有一幕,一直被後人不斷提起,怕是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普通的勞動人民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在會議開幕之前,毛主席和周總理等一行重要上司人前往參會人員的休息室,沒想到毛主席到了以後就開始左顧右盼,并且連連打探她的座位,當看到了她以後,緊緊地握住了她的手。

由于沒有任何事前準備,她面對主席這突如其來的舉動給驚呆了,熱淚噴湧而出,她沒能想到,自己竟然能得到毛主席的如此重視。後來她回憶道,當時的腦海中一片空白,她隻能感受到毛主席的手非常溫暖,非常有力。
後來,毛主席握着她的手,主動給她找座位,将她帶到了事先給她安排好的會議座位上。這一年,這位普通的農村姑娘僅僅隻有24歲,她就是邢燕子。作為毛主席開大會唯一牽手的農村姑娘,她究竟是如何的背景,能夠讓讓毛主席給她找座位?
邢燕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農村中綻放的花朵</h1>
有上司人提到過,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如果在那裡深耕,會有大的作為。邢燕子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裡,在1958年的時候,有很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邁進,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工作,可是這會隻有18歲的邢燕子卻并沒有随着這個浪潮前行。
那會她已經是國中畢業,算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小知識青年”,可是,她卻甘願放棄城市中那些看似舒服的腦力活,一心回到農村去。
可能有人想不通,覺得當年中央不是提出過一個上山鄉下的口号嗎?邢燕子那時這樣做也是符合了國家的号召,并且還有不少人跟邢燕子一樣,踴躍地參與了這場浪潮。其實不然,再邢燕子回鄉下快8年了,中央才提出了這個口号。
剛回到農村的邢燕子,雖說是滿腔熱血,可農活并不是單純靠聰明的腦子能夠完成的,更多的是體力勞動,村幹部也不忍心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姑娘跟着在農村遭罪,幹脆把她調到食堂去幫忙。
可是,好勝心非常強的邢燕子并沒有就此放棄,她一邊幹好手頭的活,一邊觀察鄉親們在田間勞作的動作。俗話說熟能生巧,更不要說一個十七八歲的機靈姑娘了。
不久以後,她就徹底學會了農活的要領,并且親自下地勞作,每天都能跟着鄉親們的步伐一起插插秧,每天過的單調又辛苦。
可邢燕子卻能在其中感受到快樂,她覺得,能在祖國的農村中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同樣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且職業不分貴賤。
就這樣時間一長,那些男人能幹的活,邢燕子都能幹,當時還有鄉親們開玩笑說,别看着燕子小小一個姑娘,沒想到還是一名“鐵娘子”。
到了50年代底,國内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偏移,所有村子都肩負着巨大的任務,想要完成這些任務幾乎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情。
這個時候,一個突如其來的想法鑽進了邢燕子的腦袋,她想,既然我能幹,那别的女性也能幹,再加上很多青壯年勞力都已經進了城,這些任務如果女同胞們不聯合起來,那幾乎就完成不了了。
就這樣,在邢燕子的大力号召下,村子裡一下多出了二十多位勞動婦女,這些婦女組成了一團體,跟男人搶着幹活,還起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叫做“邢燕子突擊隊”。
在邢燕子的持續努力下,這些跟她而來的女勞動力無論刮風下雨下冰雹,隻要有地方需要幫忙,“燕子突擊隊”随時整裝待發,硬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創出了一份不小的事業。
具體而言,在三個多月的勞動中,這個突擊隊為全村多掙了三千多元錢,放在當時可是一筆不折不扣的巨款,足以改變一個村的風貌。
後來,那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到來,給全中國都帶來的極大的打擊。可是,也正是在這個農村經濟最為困難的節骨眼上,邢燕子卻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在她的帶領下,婦女們都争相恐後的工作,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當時也非常符合國家選拔人才的标準。就這樣,邢燕子成功吸引到了廣大媒體的注意。
從1960年開始,就有著名的《河北日報》、《人民日報》等媒體相繼報道了邢燕子的光輝事迹,一時間,有其他各地的媒體争相轉載刊登,學習邢燕子的風聲馬上呼嘯了起來,就連大名鼎鼎的郭沫若,都用白話創作了一首詩,歌頌邢燕子的光輝事迹。
照片中的邢燕子,留着一頭短發,顯得非常的幹練,也非常符合她的自身形象,在那兩年,她就是全國最大的“明星”,每天寄到她村子的信件都數不過來,紛紛向這位偉大的女同志表達了仰慕之情。
在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号召下,無數人聽着“燕子歌”奔赴祖國各方。或許在當時的人們眼裡,邢燕子也是她們的精神領袖之一。
邢燕子的火,也成功帶動了一大批城市裡的知識青年,他們也同樣認識到,女同胞們也可以有如此大的作為,這才是青年典型該有的樣子。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麼一個無數人仰慕的女代表,最終嫁給了一位村裡的困難戶,在她的眼裡,窮可以用勞動來改變,可是精神上如果不夠富足,那麼就算有了再多的錢,都是一道無法彌補的鴻溝。
自己選擇的丈夫是一位老黨員,思想素質各個方面都比較過硬,嫁給他,二人能聊得來。
在1964年的12月中旬,毛主席即将迎來71歲的生日,雖然毛主席雖然不願意過生日,可是想到過去幾年我們經曆了困難,未來要以一個全新的面貌繼續邁進的時候,他還是最終下了決心,用自己的稿費出錢,請大家過個生日。
最後主席通過精挑細選,拟定了一份名單,這其中就包括了邢燕子,這場生日宴會中,毛主席并沒有跟周總理這些老朋友坐在一起,反而選擇了邢燕子這樣的新朋友,還不停地給燕子夾菜,這一幕感動了會場上的很多人。
就這樣,邢燕子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無法抹去的記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一個時代的符号,結果如何?</h1>
光是毛主席,邢燕子就足足見到了5次,她在想到這些事的時候還是會很自豪,去中央開會的時候,邢燕子坐的都是小轎車,因為要尊重會議的禮儀,回去了之後,這原本在北京風風光光的燕子馬上就換上了鋤頭。
能讓廣大人民了解政策與号召最好的辦法,就是樹立模範。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邢燕子就是這麼樣一個模範,在最高領袖的親切關懷下,邢燕子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是什麼。随後,她作為“偶像”,更是慰問了參與了前線戰鬥的士兵,同時也對各個地區的幹部和農民作了報告,在當時家喻戶曉。
後來,她更是當上了市委書記,指導整個市的生産工作。
那個時代優秀的曆史人物都有着相同的共性,她們從工作崗位上下來以後,依舊按照自己的過去繼續奉獻,起着模範擡頭作用。
每當有自然災害發生,那些場景總是讓邢燕子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每次都會掏出自己的積蓄寄給災區,希望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她的一生,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一躍成為了活躍在報紙頭條的人物,最後又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百姓。這其實就是她希望的,她隻是單純地希望人們能夠學習她的精神,并不希望能被曆史所銘記,在她的心目當中,也是這個時代成就了她。
2009年的時候,當時正值建國60周年,邢燕子的名字有一次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再次勾起了那一代人的回憶,她也在那個時候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在最近的這第一次國慶大典之際,她又獲得了“最美奮鬥者”的稱号。
曾經,有人問邢燕子,怎麼看待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事情,就現在的情況而言,當時他們的選擇會不會被耽誤了青春?
邢燕子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非常坦然,她覺得,她們根本不是被耽誤的一代人,青春在哪裡都可以綻放,國家的痛苦需要大家分擔。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農村就是最好的奮鬥之地,年輕的時候吃點苦,在以後面對社會的各種問題的時候,才能更加從容地應對,這些對人的幫助都是藏于無形之中的。
那麼,我們可以按照這種思路問問當下的年輕人。
如果,你的父親是一位城裡的廠長,從小就不用擔心吃飯問題,到了畢業之後,你會不會像邢燕子一樣,奔赴到祖國最需要你的地方去?
時勢造英雄,邢燕子除了受到了毛主席的五次親自接見以外,周總理同樣接見了她13次,這名享譽全國的模範人物,即使放到現在,任然有許許多多的閃光點值的我們去學習。
如今,邢燕子已經八十多歲了,她也從一個正值花季的姑娘變成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看着近期記者們采訪的現場視訊,這位老人依然眼睛炯炯有神,人們總是需要一種信仰,人生也總是需要一個方向,紮根在心裡的,并不會随着歲月而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