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大平原上的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不僅有縣城大伾山、浮丘山名聞遐迩,更有同為太行山餘脈的善化山、象山、白寺山、同山等共計八座石質山。

浚縣西部的同山、白寺山、象山、善化山,從南到北地面上互不相連,地下是不是連着不得而知。
上圖為地圖顯示的同山所處地理位置(紅色雙圓圈處)。
同山,位于浚縣縣城西南16公裡。西南至東北走向,長約2.1公裡,寬約1.75公裡,海拔145米,相對高度84米。
《爾雅》曰:“山無草木為童”。同山因其青石裸露,不生草木,又名童山。
同山山頂兩側呈等齊斜面,像牛的脊梁一樣高低起伏,形成三座主峰和兩座次峰,當地人将五座山峰稱為五道山,又稱同山為伏牛山。
相傳武王伐纣曾會同諸侯于此,故名同山。
上圖為無人機航拍的同山,上北下南,下部為同山村。
同山自從它得名的那一天起,便與戰争結下不解之緣。諸侯争霸、三國博弈、隋唐更疊,以及抗擊日寇、解放戰争,乃至農民起義、匪頑嘯山等,同山都裹挾期間而烽火不斷。
由于其山石用途多樣,數百年來人們不斷開采,尤其是機械化作業程度提高後,善化山、象山、白寺山、同山等山頭逐漸消失,山體慢慢成了礦坑,就像是大地上的瘡疤。
上圖為衛星地圖顯示的同山截圖。
同山是宗教文化與民俗信仰彙集的地方。
民國年間,同山滿布廟宇殿堂。
頭道山有以老奶殿為主廟宇五十六間,有梳妝樓、十二老母殿、大佛殿、觀音殿、城隍廟等宗教建築。
二道山有以天爺大佛殿為主的廟宇40多間,四面圍以寨牆,南側有山門。
三道山有以玉皇殿為主的廟宇30多間。
四道山有以南頂老爺廟為主的廟宇20多間。
大部分廟宇毀于解放前戰亂和解放後破“四舊”時期。
1992年後,村民在舊址對舊廟陸續恢複重建。
山上的衆多廟宇,遠看岌岌可危。
同山石料用途多樣,經過數百年開采,山已不像個山了。
雨水積存在采礦坑内,像是山上“天池”。
其碧綠的顔色,使其又像是“翡翠湖”。
翡翠湖?黃金湖?
無人機航拍,發現了同山的另一種“美”,不是高視角感受不到。
有一個說法,堪比戰神的明代儒将王越(浚縣人)賭博故意将同山輸給了長垣,導緻了當地人瘋狂挖掘、開采。
無人機航拍的同山礦坑。
上圖右側的衛星照片,是幾十年前的同山影像;左側是當下的影像。
滄海桑田之變,令人觀之不禁唏噓。
上圖為三天前無人機航拍的同山南側的前、後同山村。
前同山、後同山兩個行政村統稱同山村,位于小河鎮政府駐地西6公裡處。前同山村占地498.9畝,人口2180人,土地4150.1畝;後同山村占地506.2畝,人口2037人,土地3573.9畝。
一網友說:浚縣同山村壽姓和我們浙江諸暨同山鎮壽姓是一家!老祖宗追随康王南渡,受封于同山鎮,同山鎮名來源同山村!
位于浙江省諸暨市西南部的同山鎮,東鄰安華鎮,南接浦江縣白馬鎮,西連浦江縣中餘鄉,北與草塔鎮和牌頭鎮為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