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勸你不要再教孩子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會坑娃幹貨一:先觀察再融入幹貨二:微笑加鼓勵幹貨三:帶個自己的玩具出門幹貨四:讓孩子學會捧場棠媽寄語:

遊樂場裡,小女孩:“媽媽,我想和她們一起玩?”

媽媽說:“那你過去問問她們,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

小女孩走過去問了,但是被拒絕了,于是,她很沮喪地回到了媽媽身邊,問媽媽:“她們為什麼不願意跟我玩?”

媽媽雖然心疼但似乎也無能為力,于是,她對小女孩說:“媽媽陪你玩吧。”

你家的孩子有沒有被拒絕過的經曆?當你想引導孩子主動結交朋友時,當你想鼓勵孩子融入集體生活時,你會跟孩子說什麼?

我勸你不要再教孩子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會坑娃幹貨一:先觀察再融入幹貨二:微笑加鼓勵幹貨三:帶個自己的玩具出門幹貨四:讓孩子學會捧場棠媽寄語:

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用上這一“教科書式的金句”,“你好,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

但其實,這句看似完美的“社交金句”對于0-6歲的兒童社交而言,效果往往是相反的,甚至有可能會打擊孩子交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換句話說,就是它可能不會讓你的孩子更主動,反而讓他更害怕社交,為什麼呢?

根據棠媽的觀察,和家庭教育指導群裡的同僚讨論,結果如下:

一般當孩子說出:“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這句話時,對方小朋友一般會有這4種反應:

第一種:對方看了你的孩子一下,然後默不作聲,繼續玩自己的,有些甚至可能頭都不擡地,繼續玩自己的;

第二種:如果對方也是一個人時,可能會直接跑走了或躲到家人身後;

第三種:直接回答:“不要”,我們不認識你或者我們人夠了一類;

第四種:很少會有孩子開心的正面回答,也就是與之對應理想的标準答案,說:“好的,我們一起玩吧。”

“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我們大人眼中标準的禮貌詢問,它并不能幫助孩子快速地參與到一個團隊遊戲中去,反而可能讓孩子經曆無數次的拒絕。很多父母可能又會問了,為什麼啊?孩子們為什麼不按正常套路出牌呢?是對方父母沒教嗎?

我勸你不要再教孩子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會坑娃幹貨一:先觀察再融入幹貨二:微笑加鼓勵幹貨三:帶個自己的玩具出門幹貨四:讓孩子學會捧場棠媽寄語:

答案和孩子的成長規律有關。

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在《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助孩子解決社交難題》一書中提出,兒童的社交核心技能和成人的不完全一樣,他們很少向對方介紹自己,直接就開始一起玩了,他們或許會問名字,但大多不會進行自我介紹。

沒錯,兒童社交簡單粗暴,沒有“請”、“謝謝”、“可不可以”這樣的社交技巧,如果父母在引導0-6歲孩子的時候,過分強調禮貌和詢問,那麼就是明确給了對方孩子一個拒絕的機會,而對方的拒絕并沒有惡意。

因為0-6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是不完善的,自身的社交技巧也是缺乏的,孩子在自己玩的開心的時候,是不願意被打斷的,他們也不會換位思考,對方被拒絕後會怎麼樣,加入一個人會不會更好玩?當面對“要不要”、“行不行”一類的詢問時,孩子出于自我保護意識,可能會習慣性給你否定回答:“不行”、“不好”、“不可以”。

而且對于6歲之前的孩子,友誼的機率并沒有形成,在他們心中“朋友”就是一起玩的人。

0-2歲的寶寶,他們大多喜歡一個人玩,周圍有沒有小夥伴他們并不在意,ta更關心自己手裡的玩具;

3-4歲的寶寶,開始有和同伴互動的需求,但大多數時候依然是以自我為中心,即使幾個小朋友在一起,那也是各玩各的玩具。

4歲以後,孩子之間玩遊戲的互動性就開始增強了,慢慢可以進行合作遊戲了。

兒童社交很有意思,經常看到一群小朋友上一秒還在“搶玩具”,下一秒又開始嬉戲打鬧,哈哈大笑。是以,父母也不要再教孩子用文绉绉的“金句”去碰壁了,直接給孩子整點簡單粗暴的社交“幹貨”,幫助孩子融入集體。

我勸你不要再教孩子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會坑娃幹貨一:先觀察再融入幹貨二:微笑加鼓勵幹貨三:帶個自己的玩具出門幹貨四:讓孩子學會捧場棠媽寄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0">幹貨一:先觀察再融入</h1>

其實孩子大多也是這麼做的,隻是有些父母很着急,自家孩子怎麼隻會站在旁邊看,不上去一起玩呢?

有時候不是孩子膽小,而是ta在觀察,ta在看他們在玩什麼遊戲,這個遊戲規則是什麼。父母不要着急打斷孩子的觀察,也不要着急慫恿孩子:“你去啊,你上啊。”不懂規則沒法玩,不遵守規則沒孩子願意一起玩。

父母不妨陪着孩子耐心看看,看他們玩的什麼,怎麼玩的,然後鼓勵孩子直接加入就行了。

是不是很簡單,而且孩子之間的遊戲規則也不是絕對的,不認識也能玩到一塊。

我勸你不要再教孩子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會坑娃幹貨一:先觀察再融入幹貨二:微笑加鼓勵幹貨三:帶個自己的玩具出門幹貨四:讓孩子學會捧場棠媽寄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9">幹貨二:微笑加鼓勵</h1>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蔡少芬的小女兒向媽媽訴苦:“小朋友們都不喜歡她,隻喜歡和自己的姐姐玩。”

蔡少芬是這麼安慰孩子的:“我覺得你那個感受是真實的,我也接納你的那種感受,我教你一樣東西,就是你笑容多一點,你主動一點。”

孩子的情緒是簡單直接的,喜歡就笑,不喜歡可能會哭,其實孩子用微笑就可以知道,誰可能成為自己的朋友。

如果你想和别人一起玩,那就先用視線追随他,然後當他看到你的時候,你就沖他笑一下,如果對方回報以微笑,那你加入大機率不會被拒絕,如果回應很冷淡,那就再試2次,如果3次都沒有回應,那被拒絕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我勸你不要再教孩子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會坑娃幹貨一:先觀察再融入幹貨二:微笑加鼓勵幹貨三:帶個自己的玩具出門幹貨四:讓孩子學會捧場棠媽寄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0">幹貨三:帶個自己的玩具出門</h1>

玩具,是孩子們的話題中心,也是社交“敲門磚”。孩子可能都對對方的玩具感興趣,說不定不需要你融入别人,就會有人來主動找你玩。

而且,不同的玩具聚集在一起,可能會碰撞出更好玩的遊戲和多樣的玩法,用玩具當“敲門磚”比幹巴巴的詢問更奏效。

我勸你不要再教孩子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會坑娃幹貨一:先觀察再融入幹貨二:微笑加鼓勵幹貨三:帶個自己的玩具出門幹貨四:讓孩子學會捧場棠媽寄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1">幹貨四:讓孩子學會捧場</h1>

有這樣2個小朋友,一個想加入玩沙子的團隊,一個想加入畫畫的團隊。

第一個小朋友是這麼做的,他觀察了一會後,鼓掌說:“你們堆得太漂亮了,是城堡嗎?”

這是其中一個小朋友說:“是的,我們在給城堡挖護城河。”

這時,小朋友說:“那我去提一桶水來。”他提來了一桶水,并詢問可以加水了嗎?

再來看看另外一個小朋友,他一上去就用嫌棄的語氣說:“你們畫的一點也不像,醜死了,我來畫?”說完就要搶人家的筆自己畫。

2個小朋友誰愉快地融入了集體?答案顯而易見,肯定是第一位“會捧場”的小朋友,孩子都是喜歡鼓勵和誇獎的,父母平時多用鼓勵的話語激勵孩子,同樣,孩子在和同伴交流時,也會使用同樣的方式,如果孩子在家都是被打擊的,那他也會習慣用打擊的方式和同伴交流。

讓孩子學會捧場不是假意奉承,而是讓孩子有發現同伴優點的能力。社交“金句”的坑你進去了嗎?你家孩子有因為這樣被拒絕過嗎?#秋季帶娃好時光#

我勸你不要再教孩子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會坑娃幹貨一:先觀察再融入幹貨二:微笑加鼓勵幹貨三:帶個自己的玩具出門幹貨四:讓孩子學會捧場棠媽寄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5">棠媽寄語:</h1>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際關系。社交能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并非天生,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我勸你不要再教孩子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會坑娃幹貨一:先觀察再融入幹貨二:微笑加鼓勵幹貨三:帶個自己的玩具出門幹貨四:讓孩子學會捧場棠媽寄語:

我是棠媽,中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平台母嬰育兒原創作者,專注分享嬰幼兒護理知識、親子早教方法、家庭教育理念,歡迎大家關注@90後育嬰師棠媽,留言咨詢或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