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揭露殘酷真相:幸福的婚姻,也會出軌

一位讀者留言說,她感到不可思議,結婚8年,婚後很少吵架,老公也時不時給她一些小驚喜,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老公出軌了。

“我們明明過得好好的,怎麼他就出軌了?”

出軌中,往往有一方處于很“懵”的狀态。

在很多人的常識中,一個人如果出軌了,不是兩人感情出了問題,就一定是這個人出了問題。

比如,現有的生活不過讓人滿意,性生活不和諧,感到孤獨等,進而想要逃離這段不幸福的關系;

又或者對方是渣男,情感不成熟,有未解決的創傷、心理障礙等等。

那今天這篇文章可能會打破你以往的認知。

“出軌中約34%的女性和52%的男性,對原本的婚姻/戀愛并沒有什麼不滿。”

這些資料揭露了一個「真相」:幸福的人,也會出軌。

心理學揭露殘酷真相:幸福的婚姻,也會出軌

心理治療師、演說家Esther曾周遊世界,訪談過數百名深陷出軌泥沼的夫妻,她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人處于幸福的親密關系中,甚至深愛着自己的伴侶。

“我們要重新認識出軌行為”,出軌的都是“渣男/渣女”嗎?出軌現象如此普遍,難道所有的人都有問題嗎?

當然不是。

我們往往有一個假設:如果你想要的都能在現有親密關系中得到,就沒必要到别的地方尋求滿足。

但或許有些東西,即使是一段美好的感情也無法給予。

《婚外情事》的男主諾亞與妻子海倫在大學時相戀,諾亞溫文爾雅,有才華,喜歡看書寫小說;海倫溫柔體貼、家境優渥,從小生活在上流社會。

他們婚後生活不僅順遂惬意,還收獲了4個健康可愛的兒女。諾亞教書之餘,繼續自己鐘愛的創作,妻子則負責打理家務,照顧孩子。

心理學揭露殘酷真相:幸福的婚姻,也會出軌

童年時代的諾亞與母親,并沒有得到父親很好的照顧,他從小便立志以後要成為好父親、好丈夫。直到他遇見了餐廳的服務員艾莉森後,他背叛了曾經的許諾,出軌了。

心理學揭露殘酷真相:幸福的婚姻,也會出軌

同諾亞一樣,在Esther Perel調查的出軌人群裡,他們并不是積習難改的渣男,相反他們深愛着自己的家庭,幾十年忠貞如一。

但有一天他們卻冒着失去一切的風險,越過了那條連想都不敢想的紅線。

在他們價值觀與行為的沖突背後:

是長久以來的缺失和渴望

說回到劇裡的諾亞,他的原生家庭并不富裕,四個兒女昂貴的私立費用,數個卧室的房子,這一切都是富裕的嶽父母給予的。

懷揣作家夢的窮教師,被嶽父母從心底裡輕蔑,獨立又有錢的妻子“未覺察”,加上成名之路遙遙無望。

他慢慢陷入失意、自卑,自我認同感喪失的低谷中。

心理學揭露殘酷真相:幸福的婚姻,也會出軌

當無名小說家遇見喪子媽媽,相見恨晚,他終于找到能夠彼此情感交融的人。

他的才華被艾莉森欣賞,在艾莉森那裡他看到了另一個悲傷與“弱小”的自己。

“我見猶憐”的艾莉森不僅激起諾亞的保護欲,還幫他重拾男人的“力量”與“自尊”,他有苦說不出的情緒在她身上得到釋放,甚至找到了創作靈感。

他好像“活”過來了。

心理學揭露殘酷真相:幸福的婚姻,也會出軌

Esther還告訴我們出軌的另一個核心原因:

在新關系裡重獲活力,成為全新版本的自己

曾看過一位讀者的困擾:

她35歲,有一個好老公,不僅長得不錯,工作上也是把好手,對她更是殷勤體貼,同樣她也愛丈夫。

然而,她出軌了一個她以前絕不會喜歡的男人,比她小幾歲,計程車司機,身上有紋身。

“我也感到痛苦,我從來沒想過要傷害我老公。” 可當她遇到第三者時,理智被一種「似曾相識」又美幻的感覺蒙蔽了,

這種感覺在她與第三者約會時最為濃烈,“我們常常躲在他的計程車上、或者我的車上聊天,一起看電影吃爆米花、在公園的長椅上吃甜品。”

這一系列的「際遇」,讓她覺得自己仿佛活成了十來歲的少女,沐浴在與男友約會的絢爛泡泡裡。

維持這段關系的時間裡,包括幾次性愛,讓她重獲喪失已久的活力。

心理學揭露殘酷真相:幸福的婚姻,也會出軌

這句話或許說出了出軌者最為普遍的感受。他們渴望追求新的(或失去的)身份,通過這段“不平常”的經曆,來去自我探索、成長。

說到底,她的出軌跟婚姻無關,跟第三者也無關,而是與自己有關。她尋求的并非另一個夫妻,而是另一個版本的自己。

看着自己十幾歲的女兒享受着自己枯竭已久的自由,她表面平靜,内心早已波瀾不已,于是在接近40歲時,她以出軌的方式體驗了自己遲到的青春叛逆期。

在這個階段的人,生活往往就像一潭死水,但世界又充滿了各種未知與可能性,是以她們想在乏味的人生中,來一段詩意的插曲。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說過:

“現代生活中,總有一種疑慮——認為人們生活在謊言或錯誤之中;

認為有些至關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錯過了、遺漏了,未被嘗試,未被探索;

認為自己本有機會可以體驗與日常截然不同的快樂,但如若機會未被及時抓住,便注定永不再來。”

心理學揭露殘酷真相:幸福的婚姻,也會出軌

這段話很好的诠釋了我們對于未知,另一種可能的向往。幼年時期,我們總是無限想象未來自己渴望成為的人。

但長大後,“我從未想過我會是現在這樣的自己”而感到迷失,失望;

不僅如此,我們的生活總是囿于特定的場景,我們的人設局限于某一個角色與選擇裡。

婚後固定模式的生活,我們的好奇心與欲望被限制,某一天突然想到自己平淡如水走過來的幾十年:

“就這樣了嗎?我還要繼續這樣生活直到死亡嗎?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嗎?”

而出軌便提供給我們一窺别樣生活的可能。

心理學揭露殘酷真相:幸福的婚姻,也會出軌

在《月球漫步》中,青春期的女兒問出軌的媽媽戴安·蓮恩:“你愛他勝過我們所有人嗎?”

她回答:“不,但有時候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更能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過去逃離一段親密關系,是因為我們不幸福;如今,是因為我們可以更幸福。

“我有權追求快樂”,但現在很多人不合理的、過高的期待,往往又讓一段婚姻關系中的彼此互受折磨。

無論如何,出軌會造成:它會粉碎我們對愛情的美好憧憬與定義;威脅我們的自我認知,以及引發信任的毀滅和認同危機。

對于被傷害一方,它帶來的慘痛與“後遺症”又難以彌補,甚至有人會不斷與:

“你為什麼出軌”,“你出軌對象是誰”,“你們親吻了嗎、上床了嗎”等一系列細節死纏爛打,而飽受煎熬。

心理學揭露殘酷真相:幸福的婚姻,也會出軌

譴責出軌一方,或者糾結出軌的細節,對于自己走出傷害都是徒勞無功;

同樣固執的尋找婚姻中的瑕疵,以了解、解釋出軌行為,也是徒勞無功。

「路燈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醉漢丢了鑰匙,但他不在丢鑰匙的地方找,卻在路燈下找。

在尋求真相時,人們也往往如同這醉漢一樣,從最容易的地方入手,而非從真相之處入手。

将出軌歸咎于一段失敗的婚姻,一個不靠譜的對方很容易,但找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出軌行為背後的意義與動機,進而了解出軌這件事,或許更能幫助我們從中獲得救贖。

而這背後的意義與動機,告訴我們:

婚姻不僅僅是責任與義務,還有追求與自我實作,還有作為單獨個體的愛與欲。

◎ 以上部分内容引自TED演講:《重新認識出軌行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