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作者:十二魚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

——威爾特-張伯倫。

2W,100,在資料爆炸的年份依舊難以置信的單賽季場均50分25個籃闆,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關鍵詞:妖怪體格?罰球扣籃?資料刷子?

五十年前,我爹剛出生的時候,張伯倫正在聯盟大殺特殺,

說起來,伯倫跟咱們這一代的球迷,是實打實的差着兩代人,

論年齡,那真是“叫爺爺”的輩分。

跨着50年的光陰,

甚至跨着錄像技術的發展,

跨着籃球從野蠻生長到街頭巷尾的曆史,

張伯倫的身影被圍繞在100分、2W斬的數字裡,

不明晰的背後,有人歌頌,有人懷疑。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先看看張伯倫的靜态資料:

身高2米16。

臂展2米33(1967年3月11日和拳王阿裡一起錄節目的時候現場實測的)。

新秀時期體重226斤(近似四大中鋒中三位的體重),湖人時期體重272斤(重型C,但比奧尼爾的294斤還是輕)。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靜下來”看,高、長、壯,就是放在明年選秀上也是驚人的硬體。

但這樣的硬體隻能說是少見,不是沒有。近幾年的戈伯特就相當不錯。

那就再看動态資料——彈跳。

60年代,可沒有現在這麼高精尖的摸高測量裝置。

當時人們也沒現在這麼在乎體測,厲害不厲害,球場上見。

多壯?多快?跳得多高?

長着眼呢,比賽裡看。

關于張伯倫的彈跳,倒是有很詳細的側面資料:

大學時期張伯倫愛玩田徑,田徑賽場上測出來的,都是實打實的成績。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他在BigEightConference的跳高比賽裡,用腹滾式跳出過國際田聯認證的1米98(田聯網站是1米99),拿到過兩次賽會冠軍。

據說技巧一般,但這個身高這樣跳很浮誇。

網絡上能找到的張伯倫視訊,90%都是1968年以後的“彩色張”。

那都是他32歲以後的事兒了。

湖人時期的張伯倫也一樣有一些很科幻的鏡頭。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沒法蓋”的天勾隻被四個人帽過(有錄像記錄的),分别是:

2米24的神塔拉爾夫-桑普森、2米18被吹幹擾球的阿蒂斯-吉爾莫爾、趁天勾還沒出手直接按下來的比爾-威洛比,

唯一一個生帽天勾好多年、能一連帽倆的,就是張伯倫。

湖人時期,270斤了。

張伯倫是怎麼欺負那個年代的對手的?

其實到73-74賽季,NBA才開始統計“蓋帽”這個資料。

當時老張早退役了。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2015年的時候,NBA官方挺有心,找到了一些殘存的比賽錄像,統計了一波張伯倫生涯當中112場比賽的資料。

在這112場比賽裡,張伯倫場均扇出8.8個帽。

這比“神盾”拉塞爾在135場球裡統計出的場均8.1個竟然還多…

如果NBA早點開始統計蓋帽,張伯倫的帽可能會更多

——原因後面說。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彈跳說完,再來看看張伯倫的力量。

張伯倫是全國大學生鉛球冠軍,成績是17米,同樣是堪薩斯校史紀錄,堪薩斯大學官網認證。

經常打球的哥們應該知道,力量這玩意放在球場上隻能靠“感覺”,視覺上沒彈跳那麼顯。

“張伯倫勁兒大(念起來有點奇怪)。”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這是張伯倫的熟人/對手/隊友對張伯倫最津津樂道的部分。

記得2008年那會兒QQ上挺流行互相留“印象”的,

看了一大堆采訪,這幫人如果也上QQ,張伯倫的“印象”那兒應該全是:

“張大力”。

親口承認曾經被張伯倫輕松“提起來”的人物有:

“終結者”阿諾德-施瓦辛格(感謝JRS字幕組),

宿敵凱爾特人名宿哈弗裡切克、KC瓊斯(KC瓊斯稱在一次擋拆換防後,他被張伯倫輕輕松松“搬”到了一旁,在下個回合他罰球時,腿一直在不聽使喚的發抖),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明星前鋒保羅-西拉斯(被張伯倫雙手“拿起”),

鮑勃-雷尼爾(2米11,240斤重的70年代全明星中鋒,在填寫“NBA最難忘的回憶時”寫道“每次卡位,張伯倫都把我像拿咖啡杯一樣放在一旁”)。

菲爾-傑克遜(在對張伯倫的投籃犯規時被張伯倫的胳膊挂起來離開地面)。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1976年,40歲的張伯倫,不屈膝,直接“拿起”喜劇演員RedButtons。

關于張伯倫的速度也有很詳細的資料,

大學時期田徑比賽裡記錄在冊的速度資料是

100碼(91.4米)10秒9。

440碼(402.3米)49秒。

一個2米16的人,前面加速其實挺難的,比賽裡看是真能跑起來啊。

還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視訊資料——張伯倫真正的神獸年華。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張伯倫的體力:

他在61-62賽季的場均上場時間是48.5分鐘,場場幹完全場48分鐘,還打了幾個加時給每場勻出30秒。

威利斯-裡德這樣評價過張伯倫的體力:

“他的體力基本是賈巴爾的反面(賈巴爾耐久度牛逼但體力一般),

他可以打個48分鐘,

喝一大桶七喜(大帥最喜歡的飲料是七喜/傳說他在中場會就着七喜吃掉一隻烤雞),然後再幹個48分鐘,輕松加愉快。”

從96年到08年,鐵人艾弗森的場均出場時間幾乎全部在40分鐘以上。

時代原因?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真不是,60年代球員确實有拉塞爾等個别特權球員場均上場40分鐘,

但百分之九十的球員都有着和現在近似的輪換時間。

張伯倫這樣曾經場場打滿的,曆史上就這一個。

這麼一看,

張伯倫的身體條件根本不是“跨時代”的,

因為跨到哪個時代,

也找不到這樣的身體。

我的NBA最強BODY名單:

飛人-漂浮時刻-喬丹

皇帝-飛行坦克-詹姆斯

鲨魚-巨無霸-奧尼爾

歌利亞-完美長人-張伯倫

史詩中的史詩。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小挑籃和放籃,是張伯倫在三秒區邊緣進攻的主要手段。

在科比前,湖人最愛翻身後仰的名宿也是伯倫。

他的籃闆一傳甚至是曆史最強之一。

在哈林籃球隊練就的一手風騷手活,讓他的傳球騷氣十足。

有人适應規則,有人挑戰規則,有的BUG卻可以改變規則。

1955年,張伯倫上大學了。

按NCAA當年的規矩,大一新生不能打正式比賽。

于是張伯倫在校内訓練賽裡帶着一群不能上場的大一新生狂虐了學長們。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他本人拿到了40+30+15。

張伯倫在校内的表現吓尿了NCAA,

因為在張伯倫之前,籃球世界還沒有過這樣的人,

一代目麥肯都沒這麼狠。

張伯倫成了不可預測的BUG——他會怎麼影響大學籃球甚至職業籃球?

于是1956年,各球隊和NCAA裁判協會坐在了一起:

“這個小孩太厲害了,怎麼辦吧。”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在張伯倫升大二前,NCAA匆忙地修改了一堆規則。大家七嘴八舌,各自根據自己看見的那些“沒法防守的情況”,為張伯倫量身訂制。

有些規則針對張伯倫針對到有點可笑。

比如“禁止在底線發前場球時,把球從籃闆後面抛過”這樣的規則,

是為了防止張伯倫會在“沒人能摸到”的高度摘下籃球直接空接。

最扯的規則改變,是一條罰球規則,

NCAA規則修改協會把“罰球時,在皮球觸及籃圈或者籃闆之前,任何人不能将腳提前踩在罰球線内”,

改為“罰球時,在皮球觸及籃圈或者籃闆之前,任何人不能将腳提前伸進罰球線内”。

這有什麼差別?看起來像廢話一樣。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可這個規則調整,卻在後來跟着張伯倫一起被帶進了NBA。

為什麼?

這就引出了最讓人難以置信的傳說之一:

張伯倫能用扣籃完成罰球。

第一屆扣籃大賽上,2米24的拉爾夫-桑普森用較短的助跑,腳後跟進罰球線扣籃。

關于張伯倫能否用扣籃罰球,可能很多兄弟覺得:

“這波要辟謠了。”

可這基本可以确定,是真的。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三角進攻”大師、名人堂教練、當時的籃球規則推薦協會主席、改變規則的參與者泰克斯-溫特親口證明了大一時的張伯倫會在弧頂外三大步(不是原地)、用較短的助跑,在罰球的時候扣籃。

由于他“出手”時腳踩在罰球圈内,

把球扣進籃筐後他的腳才踩在罰球線以内,

是以這種方式根本不違反之前的籃球規則,是規則設定裡“完全想象不到”的BUG。

我很想知道,那些站在三秒區兩邊看着張伯倫起飛的球員是什麼心情…

在無敵的扣籃罰球被依法取締之後,罰球也成了張伯倫的硬傷。

他的生涯罰球命中率隻有51.1%。

這比奧尼爾的52.7%還差。

凱爾特人名宿海恩索恩稱他親眼見過張伯倫在中圈娛樂性的罰過25個球,進了20個。這是不可考的傳聞。

但湖人時期的張伯倫确實在一個随隊錄像裡連續命中了三個現代三分線距離外的勾手。

張伯倫的翻身投籃和挑籃這麼穩,怎麼就罰不進球呢?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除了小二十歲那幾年,他一直“扣着罰”,沒怎麼正經練過罰球,

另一個原因大概就是他過大的力量了。

籃球對于他來說,太輕了。

在湖人的時候,張伯倫試過站在最遠的位置罰球,再退都快退到罰球圈的外面了。

生涯中前期,張伯倫也嘗試過用“端尿盆”的方式控制自己的罰球力度,效果也就那麼回事。

張伯倫後來在訪談節目裡也說了,罰球這玩意,他怎麼練都沒用,有個醫生跟他一塊練了兩周,罰得比他還準。

NBA在後來也針對張伯倫調整了很多規則:

最原始的三秒區是這樣的:燒瓶。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這些規則裡最狠的就是再次擴大三秒區,讓張伯倫盡可能遠離籃筐。

NBA把三秒區的範圍從麥肯時代的12英尺(3.66米)擴大到16英尺(4.88米),防止張伯倫站在籃下不出來。

另外,NBA還在張伯倫的新秀賽季細化了攻防幹擾球的規則,防止張伯倫補進/蓋掉所有球。

這些個規則是不是阻擋了他?

沒有。這個我們都知道的。

單場100分/55籃闆

單賽季場均50+25。

生涯場均30+20。

平均每天和1.4個姑娘睡覺(15到55歲每天不停的話/盡管伯倫自己承認2萬他隻是在書裡随便寫的數字)。

無所不能帶隊拿下1967年總冠軍。

在45歲的時候還收到過騎士隊的合同。

是以,一個終極疑問:

這麼無敵的球員,為什麼“隻”得到了兩座總冠軍獎杯,為什麼他可以碾過拉塞爾扣籃卻被拉塞爾的球隊打敗了7次?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張伯倫的對手+好友拉塞爾在他的自傳裡寫了這麼一段話,我覺得這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完美答案:

“對我來說,威爾特似乎經常迷茫于自己希望從籃球中得到什麼。

一個在生涯中多次改變打球特點和風格的人,肯定會對自己到底希望實作什麼成就感到猶豫和沖突。

一位球員的第一選擇很有可能是勝利之外的東西——金錢,紀錄,個人名聲,一人獨占成就——我經常覺得威爾特熱切地,有意地做了許多選擇。”

換句話說,張伯倫在有些時候,想要的根本不是“赢”。

為啥張伯倫能拿到那麼誇張的資料?盡管62年NBA提速過一波,但張伯倫的資料跟同時代的巨星對比還是領先了三個檔次。

看看《籃史通鑒》(作者比爾-西蒙斯是宇宙第一伯倫黑)裡的兩個真執行個體子:

脾氣極好的張伯倫會因為被吹犯規暴跳如雷。

張伯倫癡迷于各種資料紀錄,沒錯,可能比咱們玩2K正代生涯模式還迷。

舉個比較偏的例子,

張伯倫有個“從來沒被罰下場”的紀錄,為了延續這個紀錄,

他四犯、五犯的時候就故意躲身體接觸,甚至想被換下去。

67年,張伯倫隻手遮天,打服了凱爾特人,帶76人奪了冠,

那時候起,張伯倫對“赢球”這件事已經差不多滿了足了

——反正沒人再敢叫他“失敗者”了。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他需要找點兒其他樂子。

于是張伯倫迷上了傳球,蓋帽不統計,助攻可是統計的啊。

他發現了新的“資料大陸”。緊接着,在68年,他刷出了場均8.6個助攻,成為曆史唯一一個中鋒助攻王。

據說那個賽季是他經常往技術台跑,去看自己的助攻是不是被記下來了。

是的,他樂意,而且從來不掩飾。

那些其他人想也不敢想的資料,他輕而易舉。

資料、名聲、美元、美女,他想要的,一樣不差,都得到了。

當拉塞爾被種族歧視困擾的時候,張伯倫滿不在乎,行走在社會名流之間,自我比美國的版圖還龐大。

為所欲為。

傳奇中的傳奇,神秘又真實的老學校bug——威爾特-張伯倫

1964年全明星賽上,張伯倫穿着拉塞爾的夾克出場。

關于張伯倫的最後一點料,

雖然張伯倫場上看着兇,

但場下是個溫柔細膩的人(不隻是對姑娘),

“關心他人感受”“有教養”“尊重每個人的看法”,和張伯倫接觸過的人給了他這樣的評價,

據說張伯倫曾經因為害怕弄傷對手而故意放棄扣籃

——籃球對他來說,可能确實不是最重要的事。

縱橫江湖,舉世無雙,狂放豪爽,鐵漢柔情。

借一句《老炮》裡的台詞:

碰到你之前,我以為這種人隻是書裡寫的。

碰到你之後,我信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