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發展,城市的規模一直在發展。人們工作在摩天大樓裡,坐地鐵穿行于城市中, 這些在幾百年前,人類都未曾想到的。那麼幾百年後,城市會不會更進階,更立體呢?
讓專家為你解答吧!
早在文藝複興時期,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便試圖尋找一種理想城市的模式,他在自己的著作《建築十書》中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樣闆,進而拉開了人類規劃未來城市模式的序幕。
20世紀初,一些思想活躍的建築界人士,例如未來主義建築師們,試圖探索适應新型社會變革和生活方式的城市模式,提出了一些充滿想象力的探索方案。
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受丹下健三的影響而形成的“新陳代謝派”建築師們,強調事物的生長、變化和衰亡,極力主張采用新的技術來解決問題,認為城市和建築不是靜止的,而是像生物一樣有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

位于日本東京的中銀膠囊大樓
另一個同樣極度崇拜先進技術的建築師小組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被稱為“建築電訊小組”。他們宣稱試圖找到一種具有主動精神的建築,這種建築将會具有敏銳的反應力和對某些事物盡可能作出響應的能力。小組中的庫克設計的“插入城市”和赫倫設計的“行走城市”等都很有創意。
到了當代,荷蘭MVRDV建築師事務所更提出了“立方千米”的理念,他們認為,今天的城市規模已經擴得很大,是以城市不僅要在兩維的平面上擴充,還要增加豎向次元,高空也将成為城市發展的方向——建立一個擁有更多公共層次的三維城市,以擴充城市的容量來面對不斷增長的人口、更趨複雜的城市生活以及随之而來的城市空間短缺的沖突。
一個現成的案例——香港的城市建設也許能讓我們看到未來立體城市的一些雛形。
香港擁有700多萬人口,卻隻有1000多平方千米的面積,真可謂人多地少。為了适應這種情況,在香港,形成了在豎向次元上多層次的聯系,密集的高樓毗鄰而建,高樓之間有聯系的廊道,直接通往不同的交通樞紐,再加上沿山地的高程變化,形成了許多層疊貫通的聯系系統。完善的地下鐵路系統穿過維多利亞港,連接配接各個區域。高效的運作緩解了地面交通的壓力,也拓展了城市的活動空間。
現代城市中的建築
來源:科普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