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2014年一個季度讀書寫的劄記,三個月閱讀十一部長篇小說。
2月閱讀了何頓的長篇小說《來生再見》,分别發表在《中國作家》2013年的第七期和第八期上。
作家強調,這是為在安鄉保衛戰、常德會戰、衡陽保衛戰中的抗日将士唱的一首遲來的挽歌。
這篇小說在時間安排上比較特别,作者為了集中叙事的需要,有時把時間打亂,按照他自己的說法,“發生在前面的事情也許會放在後面,發生在後面的事情因為需要,又放在了中間或前面。”
故事是通過“我爹”的回憶,以及“我”幫助“我爹”回憶漸漸展開,“我爹”的形象也比較有意思,不但形容猥瑣,矮矮小小且長一張猩猩臉,嘻着一張扁嘴,且“我爹”不求上進,在戰場上“隻求活下來”。這麼一位老實巴交、膽小怕事的人在日本鬼子的慘絕人性前也終于殺紅了眼。
這部小說将曆史和社會問題的本質以富于生活原味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大的社會命題獲得更親切鮮活的展現。
小說的主人公“我爹”經曆了慘烈的戰争場面,打死日軍十多人,他被日軍俘虜過,也被遊擊隊俘虜過, 還在遊擊隊擔任過小頭目, 但解放後文革期間卻遭遇了坎坷的命運, 不過,由于他隐忍、智慧,終于活到了90歲.還到昔日的戰場憑吊犧牲的戰友,并見到了兩位幸存者。
衡陽保衛戰雕塑
衡陽保衛戰持續了47個日夜,史料稱,可以同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齊觀。顯示了湖南人剽悍、不屈、英勇善戰的一面。
3月的閱讀似乎慢了一些,寫讀後感少了,不時有創作的沖動。
說說讀過的長篇小說吧,《鏡子裡的父親》、《誰是赢家 》、《米島》、《負案在逃》。
《鏡子裡的父親》回顧了文革到現在父親、母親、奶奶、外婆、外公的生存故事,着墨最多的是父親。小說寫作手法不同,用魔鏡來作為切換,這篇小說有很多醫學健康知識蘊含。
《誰是赢家 》類似于《我不是潘金蓮》,也是寫的上訪告狀,比那篇小說告狀次數還多,經曆也複雜,事情其實簡單,就是蓋房子的平民遭遇鎮政府的官員,平民辦土地手續早于官員,但是,官員用特權奪回,而且用法律手段,因為法院有人嘛。還好,當事人遇到了主持正義的縣委政法委書記,終于得到了公道。
《米島》 的名字是不是有《迷倒》的意思呢?
本小說叙述的是鄉村故事,跨度60年,從過去的貧困到新時期的變革、發展,鄉村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愛情、生存觀的變化,鄉村的污染問題等,逐一展現。
小說最後以村邊一個污染嚴重的化工廠被村民引爆而結束,揭示了新時期農村存在的新的沖突。
《負案在逃》 是一部打擊販毒的小說,為了破案,一位警官僞裝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而一位正義感極強的記者,暗中調查,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4月4日結束後, 一夜半天,一下子閱讀完了《奪命醫療》這部小說,小說寫的是醫療行業的經濟犯罪,也就是醫藥代表到醫院推銷醫療器具和藥品,開頭是一個貌似患者的青年殺害醫生,而随着調查的深入,兩名警察被害,一個嫌疑人死亡。
最後的結局是,一個著名企業家是幕後兇手,他為了壟斷市場,采取了許多黑暗兇殘的手段。
從這部小說了解到,不但是給個人行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以公司的名義也屬于行賄受賄,底線是超過5000元即構成。這類案件一般是經偵民警偵辦的。
醫療器械
5日到7日早晨,看完了《草根混央企》,通過年輕大學生宋揚在央企打工的經曆,揭露了個别央企存在的壟斷、懶散、高薪、高福利等等外人難以得知的現象,宋揚雖然官至副處,馬上高升到正處,但他最終選擇了自主創業,走出了央企。
這部小說涉及電信、金融行業,一些專業的術語很難懂,不過,閱讀後,能給人許多啟發。
長篇小說《家有真經》(載《當代》2013年第四期)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兩代人的生活追求和追求的演變,不僅折射出了幾十年來社會不斷變化的風貌,也折射出了人們内在思想觀念的嬗變:作家講述的家長裡短裡隐含着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的變化走向,隐含着深刻的批判和警示。
主人公何玉蘭是一個有追求的女性,不甘心自己的境遇,她利用自己業餘紅娘的身份,組建關系網,為兩個女兒找工作,找對象,為女婿調換工作,改變命運,不斷給女婿提出新的奮鬥目标。大女兒秋慧外向,直言,敢作敢為。二女兒秋萍内向,不愛說話,總是用哭泣赢得勝利。
何玉蘭傾向照顧二女兒,從小到大,結婚後也一樣,大女兒不滿意,經常和何玉蘭發生争吵,不過,并不影響她們的親密關系,合合分分,吵吵鬧鬧,小說自始至終存在這種糾紛。
另外,小說還寫到何玉蘭如何保護女兒的婚姻,與親家的争鬥等等。
《時間悄悄的嘴臉》,作者阿拉提·阿斯木,講述的是新疆地域一個寬恕的故事,也是當地成功人士的故事,同時也思考保護環境。小說叙述語言很有特色,場景的描寫少,對話多,思考多。并對、山、水、草木、鳥兒等拟人化。叙述方式的不斷不斷變換,讀者一時搞不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
小說一句常用的話,要做立着尿尿的男人,不能蹲着尿。意思是要講信譽,有男子的氣概。
主人公艾莎麻利靠玉石發家的,但是,因為14塊玉石,與哈裡發生沖突,進而幾乎緻死對方,還做了變臉手術,裝成艾莎麻利的親密好友,去試探妻子、母親、朋友、情人等。
後來,他獲悉哈裡沒有死,隻是被打斷了一條腿,又恢複了原貌,到哈裡家裡去謝罪,在時間的長河中開始忏悔自己的行為。他用八位數的人民币暫時平息了哈裡對自己的仇恨。
但哈裡卻不滿他當衆說出具體的賠償數字,使自己信譽受損,玩起了失蹤,去昆侖山尋玉,艾莎麻利巧遇他,還救了哈裡的命,消除了哈裡對自己的仇恨。但是,哈裡的兒子尼亞孜對艾莎麻利的仇恨并沒有消除。
在阿曼的婚禮上,尼亞孜悄悄拔出匕首,想刺殺艾莎麻利,但反被他人刺傷,艾莎麻利把尼亞孜送到醫院搶救,并把自己的鮮血輸給尼亞孜。艾莎麻利終于赢得了尼亞孜對自己的寬恕。
《遠東來信》是作者花18年功夫調查寫作而成,題材少見,寫的是中國人幫助德國到中國的猶太人逃避屠殺的故事,從幾封信拉開小說的帷幕。
小說寫出了國人的善良、淳厚、智慧及付出的犧牲,作者重點寫了王實甫和妻子潘姨,潘玉堂和妻子喜鵲等人,在河南蔡源縣鄉間撫育德國猶太人孤兒雷奧,期間可以說曆經劫難,大旱之年的饑餓,日寇的搜捕,土匪的敲詐等。
小說結局很感人,幾十年後的今天,在一位留德學生的努力下,終于找到雷奧,王實甫的兒子保立,他們都已經蒼老了。
雷奧以孝子的身份穿重孝,在潘玉堂、喜鵲墳墓前,行三揖九叩二十四拜大禮,他喊着“大”,喊着“娘”長跪哭泣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