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indienova”,挖掘獨立遊戲的更多樂趣
從一篇評測開始吧
1月9日晚,在近3小時的直播後,我終于将《聖女之歌零(Heroine Anthem Zero)》通關了。我在直播過程中曾和觀衆說道:等玩通關了我就帶大家一起去直播給差評。而後我也兌現了承諾,同時我在準備寫評價前一時興起,号召仍留在直播間的觀衆用彈幕發出自己對遊戲的感想和看法并由我一并寫入評測當中。當時雖然直播間線上人數已經不足高峰時期的四分之一,但仍有衆多觀衆積極響應,于是便有了如下這篇評測。

說實話,發出這篇評測後并沒給我帶來任何發洩的快感,反而是心裡泛起的陣陣糾結與難過讓我在當夜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聖女之歌》系列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失散多年的老友,可能當時的記憶已經被時間沖淡,焦急等待續作的念想也已經在成長中變得模糊,但每當我聽到關于新作的任何消息都會為之振奮和鼓舞,無比期待和她再見上一面。
我很幸運,在玩到《聖女之歌零》之前就看到了很多差評,被打了預防針。
我也很不幸,在玩到《聖女之歌零》之前就看到了很多差評,提前就有點洩氣。
總歸我曆經數個小時将遊戲完整玩通關了,也完成了這場惦記了十多年的相會。
隻是再次見到的時候,物不是,人也非。
這些年發生了什麼
上一段有點太矯情了,不過就這麼着吧。
說說制作團隊。早在90年代末期,風雷小組這個名字和當時曾掀起過一陣波瀾的《守護者之劍》一齊出現在了中國玩家視野當中。當時的國産遊戲雖說已經和國外頂尖大作拉開了一定距離,但仍保持着每年的較高産出量和不輸業界平均水準的獨創性。風雷小組當時隸屬于日本遊戲公司TGL的台灣分部,從他們所制作的三部《守護者之劍》遊戲中也都能看出滿滿的日式風格。
後來風雷小組從TGL獨立出來,并于2000年成立了風雷時代,他們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推出了與《守護者之劍》系列風格相近的原創新作《聖女之歌:人魚的新娘》。
接下來的2003年,風雷時代進行了商業改組,更名為唯晶科技。緊接着他們推出了《聖女之歌2:撒雷姆天使》,而遊戲制作組依然為署名為風雷時代。
接下來就是重點了。自從《聖女之歌2》推出後這個系列便從玩家和業界的眼中消失,這一失蹤就是十多年。這期間他們在幹什麼呢?
在唯晶科技的官網上我們能看出他們當時可能是想要緊跟時代潮流,投身前景無限的網遊業界,并相繼在2005年推出MMORPG《天方夜譚》和《天關戰記》。而唯晶科技的官網上無法檢視這兩款網遊的介紹,我對這兩個名字也感到十分陌生。經過查詢這兩款遊戲應該都早已停止營運,可能是連唯晶科技自己也不願過多提及。那個年代網遊行業已經開始邁向競争激烈的紅海時期,有太多作品在起航不久後就無聲傾覆,再也找尋不到一絲痕迹。
後來的《參天律》也是如此,這款遊戲的港澳服在開服半年左右即告終止營運,而大陸方面在代理傳聞出現後也被雪藏至今。
官網上顯示應該于2016年初釋出的VR遊戲《揭秘計劃》在前不久剛放出消息中表示将于1月19日在亞洲區域發售。時刻緊跟時代步伐是商業公司的正常行為,不知道這次唯晶科技是否能在萌芽期的VR領域站穩腳跟。
除了原創開發,唯晶科技還一直承接美術外包業務,其外包合作夥伴中不乏國内外大廠,所參與項目中還包括著名的《暗黑血統》系列。
不知道是否是更新不及時的緣故,截止寫作時《聖女之歌零》仍未被更新到這個清單中。前段時間我曾經讀到一篇唯晶科技的訪談,文章中開發組人員曾表示這十幾年時間中他們數次想要繼續聖女之歌的故事,又由于各種原因而擱淺。在此我大膽猜測《聖女之歌》數次擱淺的原因可能就包括唯晶科技在邁入新領域時的屢戰屢敗,雖有穩定業務維持公司運轉,但是大戰略上的戰績頻頻失誤足以波及其他項目。
不管如何,數年前唯晶科技爆出《聖女之歌3》的消息後也讓老粉絲們喜大普奔了一把,哪怕之後将項目更改為《聖女之歌零》後也一直備受各界矚目。
2015年河洛的重制品《俠客風雲傳》在沒有做出太大創新的情況下依靠品質和誠意依然獲得了優異的成果。如今的國産遊戲在品質上可能已經和外國相去甚遠,但玩家們對經典作品的要求其實并沒那麼苛刻。隻要整體水準不輸當年,根據業界發展做好相關改動和優化,這樣也許難拉到新人,但至少能拍着胸脯說自己對得起那些苦苦等待的老粉絲們。從我自私的個人角度來說,這樣也真的就足夠了。
最後《聖女之歌零》如期上市了,卻給所有人帶來一場難以散去的噩夢。
名為情懷的開倒車
沒錯,從早期宣傳中所有人都能看出制作組想給所有玩家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新故事,新系統,新人物對于老玩家來說都算是可以接受。大家也能了解時隔這麼多年突然冒出一個3代可能對新玩家太不友好。加上兩部前作的語音重制版據說也在開發之中,這也讓人感覺一切都很符合情理。
理想情況是這樣的:玩家先體驗與前作沒有直接聯系,但又能作為前傳的《零》,随後接觸到滿載情懷的舊作重制,最後唯晶科技就可以正式推出《聖女之歌3》來講述最後兩章的故事,如同《守護者之劍》一樣為系列畫上圓滿的句号。
看起來很美對吧,既讓老玩家填補了當年的遺憾,又不會使剛剛入坑的新人無所适從。
然而事實呢?别急,聽我慢慢講。
從最不糟心的音樂部分開始吧
本作的新曲可能不算很多,但是音樂保持了從前的風格,請來了大神周志華坐陣,也和一些調性相符的獨立音樂人展開了合作。至少在進入主菜單後,聽着熟悉的旋律能讓人有種夢回當年的感覺。我這個大老粗也不懂什麼音樂,這裡也就不多廢話,整體可以給個優良評價。
無法評價的故事
《聖女之歌》前兩作都是比較純粹的RPG,故事劇情也是重中之重。其實《聖女之歌零》的劇情是屬于讓人無法評價的那種,因為短,太TM短了。短到什麼程度呢?遊戲流程慢慢玩的話大概是4~6個小時,和初代相當。但本作故事的跨度居然隻有可憐的兩天,對你沒看錯,看了那麼多劇情和設定,結果故事的跨度甚至比我們直播間兩個直播日的間隔還要短。是以你這讓人怎麼吐槽,隻能等之後的章節出完再做完整評析。
告訴你們一個壞消息,這遊戲剩下的部分就基本隻剩屎了。
節奏?!
接着上面的段落講。本作的故事可以先不做評價,但對于劇情甚至整體遊戲的節奏,我有一句媽賣批一定要講。近年來很多國産遊戲仿佛根本不知道遊戲叙事是何物,其中以三劍系列為甚。說實話誰玩RPG之前都多少做好了看大量劇情的準備,大多人也不求你故事有多麼超凡脫俗可歌可泣,隻要能把故事順順溜溜講完就可稱得上認真。
如上文所提,這個所謂第一章的真正劇情故事是極短的,要知道《聖女之歌》的背景設定是有數十萬字的劇本在支撐,這些内容也理所應當要融入故事中讓新老玩家們有所了解才行。結果在遊玩《聖女之歌零》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制作組每次隻要抓住任何機會就會把各種背景設定論噸塞給玩家。開場描述背景設定很正常,但之後這些内容依然在不時地插入,而且一來就是一大段。
見到主角妹妹要來一段,見到基友要來一段,進入酒館後就更誇張了,從《守護者之劍》穿越來的貓女珍珍不僅要講故事,還硬是分了上下半場你怕不怕?仿佛制作組想讓玩家在這短短的第一章裡就記住各種相關傳說和神話,以顯示遊戲的整體故事構架有多麼厲害。
頻繁的過場劇情則是另一個問題。看到這各位别着急罵我是快餐玩家,這些過場我不求段段精彩,隻要節奏快慢有序并能讓玩家感受到氛圍并推進故事進行就算合格。然而這些過場不僅時刻在打亂你的遊戲節奏,其文案上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
開場時的教學就已經讓人崩潰,一般遊戲都會簡化教學過程讓玩家快速融入遊戲氛圍當中。遊戲開場時本就有一段不短的序言和OP,耐心看完之後毛毛的數次工商服務時間直接讓我對遊戲産生了惡劣的第一印象。這些教學不但沒有簡化,還摻雜了很多無意義的口水話,把簡單的問題變得啰裡啰嗦,濃濃的出戲感也随之撲面而來。
之後的過場動畫雖然多少都在起到推進故事的作用,但幾乎每段對話都少不了重複或無意義的對白。這裡又要提到毛毛,這個角色的定位可能是和前兩作中的龍蝦貝丁相似,試圖為故事加入輕松和搞笑的氛圍。從實際效果來看,遊戲中的搞笑對白設計得都十分刻意生硬,尤其是那段不合時宜地吐槽編劇戲碼還有女扮男裝沒被看出來的老套橋段讓我感覺制作組的思維疑似也還停留在前作的那個年代。
時代是在進步的,當年楊利偉剛上天,現在中國空間站都建好了啊兄弟。那時國小剛畢業的我看到類似對白也許會覺得新鮮好玩,但現在人看來大概隻能感受到一股爛俗到出汁的尴尬。
記得我玩老式RPG時會比較害怕踩地雷的遇怪模式,而在玩《聖女之歌零》時那種恐懼感重新被喚醒,我每時每刻都害怕突然就踩到一段冗長乏味的劇情。
遊戲的整體節奏完全就是一場災難。前半場玩家要被無盡的劇情内容洗腦,後半場長角森林裡的劇情是少了,卻又要跟重複無趣的關卡設計作伴。制作組在這短短數小時的遊戲時間中都無法保證遊戲節奏順暢,這使我對他們在之後章節中的表現産生了嚴重的懷疑和擔憂。
該系統了
《聖女之歌》舊作中的戰鬥系統采用的是踩明雷的半即時制,每個人物随着等級增長都可以學習獨有的特技招式,而魔法技能則要通過合成符石來獲得。在當時《聖女之歌》的畫面已經達到了讓人驚歎的地步,更意想不到的是其各種技能的炫麗和豐富程度都超出了玩家對國産遊戲的認知和預期。
說回來看到《聖女之歌零》改為2D橫版動作類戰鬥時我還小興奮了一下,并在腦中幻想如果前作的戰鬥被用在這種全新模式下會有怎樣的逆天效果。心想如果這要做好了遊戲會不會再火一次什麼的。
結果戰鬥系統也是一坨屎,而且你還真的不好說什麼,畢竟人家也說了自己不适合動作遊戲愛好者玩是不?
讓我納悶的是,你做出一個核心戰鬥系統總歸是要給玩家玩的,要玩就讓玩家玩得爽一些對吧。遊戲的移動手感還是可以的,結果我第一次進戰鬥就蒙逼了,這種蒙逼感也一直持續到最終通關。
啥啥啥?打擊就這三闆斧,沒别的招式?
這打擊手感敢不敢再飄點?判定框壓根沒有是嗎?
技能就一個名字巨尴尬的毛毛閃耀空翔破?
天了噜遊戲玩了半天才有第一個武器技能?什麼所有技能都是蓄力?
為毛老子鑽個破帳篷睡覺還要收錢,50塊根本算不上消耗手段有啥意義?憑什麼比巫師3裡逛窯子還貴?
商店就那麼點東西,武器就倆模型換來換去,新服裝就是換個顔色?
關卡設計重複率高成這樣,你們是多想應付差事?不想做就全弄成劇情呗。
以上是精神上的打擊,本作的視角還給我造成了實實在在的實體傷害。每次在你使主角轉向的時候,整個鏡頭就會大幅度平移,一旦你需要頻繁操作的時候,這個視角移動就成了最好的催吐劑。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我有生以來頭一次玩2D橫版遊戲玩出了頭暈惡心的感覺。不止我,連直播間觀衆也時常提及此問題。在全程強烈不适感的伴随下,我對遊戲的劇情等内容的興趣也直線下降,隻想快點通關。當年《聖女之歌1》的流程過短被很多人所诟病,而《聖女之歌零》的簡短流程卻在此時成為了對我最大的寬慰。
說不出話的畫面
你肯定有疑問了,按說本作的畫面絕對不應該是噴點才對,為什麼安排在這裡呢?
的确,《聖女之歌零》的CG水準很高,數量也很良心,但僅此而已。遊戲的最大畫面分辨率隻支援到720P,而哪怕就委屈一下保持在視窗模式進行遊戲,你也會在遊戲劇情的各種運鏡中看到低分辨率貼圖造成的嚴重鋸齒。我感覺制作組對這點也是自暴自棄了,明知道素材分辨率不行還非得強行拉近鏡頭,好像生怕别人看不到那些鋒利的鋸齒似的。最神奇的是這個問題居然還出現在了繪畫精良的CG上,各種近景也是活生生把CG也給表現成模糊一片。對此,我隻能選擇相信那些說本作主打平台是移動端的傳言并不是空穴來風。
人物在劇情時的動作也很僵硬,動作種類也很少。《聖女之歌》前兩作雖然由于年代原因而分辨率和幀數都低得可憐,但最起碼有很多一看就是精心繪制的人物小動畫穿插其中,而不是拿幹巴巴的顔文字氣泡來努力挽救那貧弱的表現力。
綜上所述,畫面在我心裡實在無法成為正面因素。
我眼中的配音
這段請大家忽視,純屬我的主觀意見。我是不太能接受本作的中文配音的,尤其是在日文配音水準高出中文一大截的情況下,我肯定會選擇更順耳的來聽。當然也有不少觀衆在直播時認為台配也完全可以接受,其實單聽配音的話能聽出配音演員們有在用心演出,隻是濃濃的台灣腔會讓我産生強烈的違和感。
另外,我小時候也是看着《柯南》,《灌籃高手》,《櫻桃小丸子》和《中華小當家》長大的。依然是主觀意見,但我仍覺得《聖女之歌零》的配音遠沒有達到時當年那些卡通片的水準。
神秘的定價
最牛逼的來了。不談其他平台,《聖女之歌零》的Steam版本不含和諧,包括中日雙語配音以及多種語言文字支援,應該是市面上内容最完整的一版,故我會隻根據Steam版定價來進行讨論。
本作的Steam國區售價是98元,恩,你沒聽錯。
大陸玩家都知道,Steam國區開啟後促進改善了國内的正版意識,同時除了一些吃棗藥丸的老頑固外,各類從獨立到3A的遊戲作品的國區定價都直逼俄區,走向賣低價賺吆喝的親民道路。而《聖女之歌零》明顯就是要打擊這種自降身價的歪風邪氣,讓自己的國區價格在全球都名列前茅以正視聽。
而且需要記住,這才是第一章,《聖女之歌零》以後每一章都會收費,甚至可能一章更比一章貴。這會兒隔壁卡普空估計已經在自歎不如,拍着大腿說原來我們《生化危機啟示錄2》賣太便宜了。
據說本作一共有五章,那麼經過保守計算,玩家想要體驗完整遊戲大概就要花500RMB才行。
500塊錢能買到什麼遊戲呢?我們按其他遊戲的原價來看看。
能買2個《輻射4》;
或者買3個《巫師3年度版》;
或者買2個閥門V社大包;
或者根據我們網站的推薦清單買一堆獨立遊戲玩到吐血;
或者找EA爸爸預購一個《品質效應仙女座》順便準備一堆零食;
或者給indienova直播間發射一枚火箭;
等等。
不過定價終歸是遊戲廠商的自由,在此我隻陳列一些事實,不做任何評價。
最後
記得上次直播日志寫太長了之後我立志要縮短篇幅來着,就當我沒說過那話吧,這篇文章都已經5000多字了。
總之《聖女之歌零》其實是符合我們直播間内容需求的,畢竟人家也在商店頁面貼上了“獨立”的标簽,是以她推出下一章的時候我們應該還是會買來播的。就如同我在直播間所說的,我目前不推薦任何人買這款遊戲,尤其是粉絲。是以還是繼續由我們來當這個冤大頭,把不推薦的理由展示給大家看。不過關于這遊戲的長評測估計不會再寫了,太容易聚集負面情緒。也希望制作組能看到玩家們提出的問題,積極改善,口碑這東西能倒也能給扶起來。
和觀衆一起寫下那篇差評裡,有一個朋友的問題一直讓我印象深刻:制作組你們玩過前作沒有?
對此我的看法是:他們當然玩過前作,隻是發覺自己很難再做出那樣的遊戲了吧。
遊戲的相關錄像已上傳到B站,錄像位址:
1.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959274/
2.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959148/
steam連結
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537990/
想了解更多?請點選下方的“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