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顧城《黑眼睛》中的詩句。顧城是一位作家,但是他卻在1993年10月8日,制造了一則震驚國内的重大新聞,那就是顧城用斧頭将自己的妻子殺害,之後自己選擇自殺。這則新聞被播出之後,引發了輿論長時間的讨論。照片中就是小時候的顧城。

顧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個詩人家庭。1968年,12歲的顧城辍學在家養豬,顧城為人内向,他總是喜歡一個人獨處,不和别人一起玩耍,而是低頭寫自己的内心想法。顧城在姐姐顧鄉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上幼稚園時經常自己一個人在一邊看樹和螞蟻。照片中就是青年時期的顧城。
顧城因從小受到父親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是以在其17歲時就開始了寫作生涯,并給各個報社雜志投稿。1974年,顧城回到北京後就在廠橋街道做搬運工、 鋸木工、借調編輯等。這期間顧城零星發表了《北京文藝》《山東文藝》《少年文藝》等報刊作品。1977年顧城重新開始寫作,在《蒲公英》小報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争論,并成為朦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并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照片中就是顧城與謝烨剛認識的留影。
顧城的詩作小而精粹,充滿清新與空靈,朦胧又充滿美感,詩裡有唯美的愛戀——“小巷,又彎又長,沒有門沒有窗,我拿着把舊鑰匙,敲着厚厚的牆…”顧城的詩一面勾勒着自己渴望的完美世界,一面表達着内心深處的憂郁,這本質上是他撕裂人格的真實寫照。1979年7月顧城在上海至北京的火車上與謝烨相識,并堕入愛河。照片中就是身穿中山裝的顧城與穿着少數族衣服的謝烨。
顧城生活能力全無,性格陰晴不定,時常暴怒,甚至将面潑到過謝烨的母親頭上,謝烨的家人強烈反對他們在一起。但是處于熱戀中的謝烨完全被顧城的才華與熱情真摯所吸引,最終選擇跟他結婚。由于顧城毫無自理能力,且十分依戀謝烨。是以婚後的謝烨為了全身心的照顧顧城而放棄了學業、工作和交際。此時的謝烨俨然成為了顧城的夫妻、秘書兼保姆。婚後幾年,他們兩人十分恩愛,一度被視為令欣羨的恩愛眷侶。照片中是顧城與妻子謝烨。
他們的感情在英兒介入後,關系變得複雜起來。英兒是一個看上去特别單純可愛的女孩子,她曾标榜自己像林黛玉。就是這麼一個人曾插足顧城謝烨婚姻多年,還在紐西蘭與顧城公開以情人身份相處,并得到謝烨默許。他們三人長期在這種“三角畸戀”關系下共同生活着,顧城與謝烨甚至還合寫了一部反映這種三人情愛生活的長篇小說《英兒》。照片中就是(左起)顧城(左一),謝烨(左二),李英(右二),文昕。
1987年5月,顧城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随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後定居紐西蘭。之後顧城加入紐西蘭國籍,後來由于不喜歡城市的喧鬧還有工作帶來的繁瑣事情,他職隐居激流島,并在激流島上過着養雞的自給自足的生活。照片中顧城(中間者)正與朋友暢聊。
1987年之後是其詩歌創作的後期。出國後的顧城幾乎停止了對自己詩歌的任何抄整工作。1992年顧城在德國時曾說過:“我在島上寫得非常好,有時間便能寫,總是有感覺的”,“但保留就有些無所謂了,也沒地方放”。他也曾說自己的詩十有八九都是“寫了就沒了”的。成年後的顧城依然是以兒童的眼光在打量這個世界,他對童話之美的追求從來就沒有改變過,乃至于成年後還執着于去一個小島上建立自己的烏托邦。照片中是1992年在柏林的顧城。
1993年10月8日,謝烨回到激流島與顧城在激流島辦理離婚,瘋魔的顧城不肯成全那個曾給了他一切的女人,于是顧城舉起斧子砸向了謝烨,重傷的謝烨不治身亡,而顧城則吊死在門前的樹上。顧城自殺前曾對姐姐說:“我把謝烨打了”,是有叫姐姐去救謝烨之意的。但是謝烨最終因傷重離世。在他們離世後,顧城與謝烨的故事被拍成了電影,叫做《顧城别戀》。照片中是顧城與兒子木耳(三木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