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動畫電影《養家之人》與《尋夢環遊記》一同競争奧斯卡最佳卡通片。雖然最終《尋夢環遊記》獲得了大獎,但是《養家之人》也獲得了極大的關注。這部講述阿富汗塔利班治下人民悲慘生活的動畫在電影愛好者之間口口相傳,還獲得了動畫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安妮獎,以及2017年度洛杉矶影評人動畫長片大獎。
時隔一年多,《養家之人》确定于2019年1月11日正式在中國公映。

▲《養家之人》中國版海報
不同于《尋夢環遊記》典型的美式口味:甜美,夢幻,溫情,強調個人成長和家庭價值觀。《養家之人》雖然是一部卡通片,卻遠非一般意義上的給小朋友看的“卡通片”。它涉及了卡通片極少涉及的現實主義題材,講述了塔利班治下的阿富汗人的日常生活。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生長于阿富汗普通家庭的少女帕瓦娜。她的父親是教師,母親是作家。在戰争去失去一條腿的父親靠在市集幫人讀信維持家庭的生計,他偷偷教女兒讀書識字,也努力支撐一家人的生活,為灰色的現實帶來一抹稍顯輕松的亮色。然而在塔利班的統治下,教女性讀書是違禁的,父親被塔利班抓捕入獄,欲圖營救的母親也被打傷。
▲《養家之人》劇照 帕瓦娜一家
在“沒有男性相伴女性不能單獨出門”“商店不能賣東西給女性”的荒誕社會裡,這個隻餘女性家庭一家人甚至連出門買米都做不到。于是,年僅11歲的帕瓦娜剪去長發,僞裝成男孩,為了家人的生存出門工作,成為“養家之人”。
▲《養家之人》劇照 女性不得露出自己的容貌
▲《養家之人》劇照 帕瓦娜為女扮男裝剪去長發
題材深刻,講述的手法卻非常靈動。《養家之人》采取了雙線叙事:一條線是帕瓦娜為家庭奮鬥、生存;一條線是帕瓦娜為弟年幼的弟弟、朋友肖希亞以及危機時的自己講述的故事:一個叫“蘇萊曼”的男孩對抗邪惡象王奪取希望種子的童話。
随着劇情的推進,故事與現實合二為一。“蘇萊曼”正是帕瓦娜早夭的哥哥,他在帕瓦娜這個年紀時,一天在街上撿起了一個玩具,其實那是個炸彈……白光閃過,“蘇萊曼”從此變成了帕瓦娜童話中勇敢少年的名字。
▲《養家之人》劇照 童話中的男孩“蘇萊曼”
《養家之人》改編自加拿大女作家黛博拉·艾裡斯撰寫的小說《帕瓦娜的守候》。為了寫好這個故事,她多次前往阿富汗。是以,影片的細節豐富感人,月色中沉沉的興都庫什山脈、“風中之城”喀布爾呼嘯的風,漠漠黃沙,不時可見的廢棄的坦克,令觀衆身臨其境,故事真實可信。
▲《養家之人》劇照 民不聊生的國度
▲《養家之人》劇照 漫漫黃沙的阿富汗
《養家之人》被稱為阿富汗版“花木蘭”:同樣是少女走出家門,承擔起更大責任的故事。戰争與宗教雙重壓迫下的殘酷社會,帕瓦娜隻有化妝成男性,才能以獨立的身份存在,獲得更大的自由。
然而,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以及故事的叙述手法,遠遠超過了“女性主義”的範疇,它講述的是那些更為古老和莊嚴的主題: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勇氣、希望、善良的力量。故事從最絕望的境地開始講起,慢慢有美好和堅強從絕望中滋生出來。
▲《養家之人》劇照 堅毅勇敢的帕瓦娜
故事的結尾,童話中的蘇萊曼終于回鄉與族人團聚,而現實中的帕瓦娜也九死一生營救回了爸爸,一家人終于又團聚在一起。
然而,電影雖然結束了,生活卻遠未結束。不僅僅在阿富汗,在伊拉克、葉門、叙利亞,依然有無數個帕瓦娜存在着;除了戰亂這樣極端的環境,在世界的每個角度,都不乏勇敢面對生活,在艱難中頑強前行的人。帕瓦娜的勇敢、善良、明亮,鼓舞的是每一個人。
▲《養家之人》劇照 帕瓦娜與爸爸
《養家之人》和同樣在國内上映過的動畫電影《海洋之歌》均出自愛爾蘭動畫工作室“卡通沙龍”,該工作室的處女作是以畫面精美著稱的動畫《凱爾經的秘密》。
▲動畫電影《海洋之歌》
▲動畫電影《凱爾經的秘密》
不同于《凱爾經的秘密》和《海洋之歌》夢幻绮麗的畫面,《養家之人》這次的雙線叙事采用了完全不同繪畫風格。
現實故事的部分,線條簡潔,采用整體偏褐赭的色調,人和環境像一筆筆被塗抹的泥巴,塵埃;而童話的部分,色彩濃郁豔麗,造型頗具阿富汗傳統民族特色,同時又保留了“卡通沙龍”招牌式的夢幻感;夢幻與現實的對比,更加表現出現實的殘酷,也更加襯托出影片更為深刻的主題:多麼殘忍的暴力、多麼貧窮的環境,都無法剝奪一個人内心世界的豐富。少年蘇萊曼用故事降伏邪惡象神,意味着強大的精神力量,人性的光芒,終将戰勝一切愚昧與邪惡。
《養家之人》始于絕望,終于堅強,這是一部非常莊嚴的作品。
▲《養家之人》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