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子“發明”和父親研究相似,有無“學術拼爹”?

■ 觀察家

拒絕學術界“拼爹”,把青少年科技創新類比賽的舞台還給青少年。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被指利用自己和實驗室團隊的科研成果,供其子劉某陽獲獎升學。據了解,其子先後兩項發明獲獎,均與父親研究成果高度相似。對此,10月26日,劉建國回應媒體稱,“不要隻看外觀,去看看究竟有什麼不一樣。”27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也發聲明稱,已對此事進行調查。

針對上述事宜,有網友稱此為科技創新版本的“拼爹”;也有網友認為正常,父親是科學家,孩子跟着學,沒有什麼不可以。需要認識到的是,劉建國身處科研領域,在引導孩子學習上有天然的便利性,指導孩子學習科學技術無可指摘。

但值得注意的是,直接把自己團隊的科研成果“換湯不換藥”寫上孩子的名字,和對孩子的指導僅僅停留在“點撥”層面上,是兩碼事。若是前者,那這不僅是對自己項目成員勞動的不尊重,對參加比賽的其他選手而言,也不公平。

當然,目前事情尚未有定論,涉事人員的聲音也尚未有充分展現,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其中就一定存在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劉某陽是不是使用其父所在項目的科研成果,劉建國有沒有違規幫助劉某陽,歸根結底看的還是雙方的操作是否合乎規範。如果劉某陽直接拿其父親劉建國團隊科研成果當作自己原創内容,這就有問題。事件的真相如何,仍需相關部門嚴查。

需要明确的是,此事之是以引發争議,是不少人對學術界“大手拉小手”行為的警惕。而此類事件并非個案。如2020年7月“國小生作出碩博水準科研成果被質疑造假”的新聞曾上熱搜,但最終也并未有公開的調查結果。

要看到的是,青少年科創類比賽舉辦的初衷是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質,推進科技教育事業的普及與發展。但如果家長暗中違規“助攻”,顯然背離了大賽的初衷。

有專家就曾指出,有的家長出于子女招生升學等功利目的,對各種競賽活動不計成本參加,嚴重違背了競賽的初衷和本意。這嚴重影響了升學招生的公平性。這些“神操作”還可能為中國學術界的造假埋下伏筆。

近幾年,多名曾參與此類賽事的人士爆料稱,參賽的部分科研項目存在造假,很多科研課題和實驗難度已到達碩士、博士水準,不是忙于學業的國小生和中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

當這些人造“天才”在公共視野内層出不窮之時,其影響顯然非常惡劣,而這害的不僅僅是這些被“喂”科研成果的孩子,還有那些真正有志于學術的新生代後備軍。

目前,此事仍在調查階段。但無論如何,科研領域一定要堅決抵制“拼爹”遊戲,把青少年科技創新類比賽的舞台還給青少年,讓真正有志于學術的青少年能夠更加放心地揮灑自己的才華。

□丁慧(媒體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