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亂雲飛渡仍從容

毛澤東有一首七絕詩曰:“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這首詩既頌揚了“定力”,也頌揚了“磨砺”。其中“亂雲飛渡仍從容”頌揚的就是“定力”。

這個定力,伴随着毛澤東的革命曆程和艱難困苦的鬥争生活,展現在他指揮若定的戰鬥詩篇中。如《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衆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敵軍圍困萬千重”,敵強我弱的力量懸殊何其之大,敵人一心要剿滅紅軍的戰争形勢何其嚴峻!中國共産黨人上司的中國革命,曾長時間處在強大敵人萬千重圍困之中。八一南昌起義的部隊向海邊撤退,是希望得到蘇聯的海上接應,打破圍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實行戰略轉移,也是為了打破圍困。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産黨的十幾個中央委員帶着十幾萬部隊奔赴東北,還是為了打破國民黨的圍困。

“我自巋然不動”,在敵軍圍困萬千重的危急形勢下,這是何其驚人的定力。這定力來自哪裡?來自于早就謀劃好了、準備好了,更來自于人民群衆的支援,來自于上下一心、軍民一心、衆志成城。

這個定力作為經驗總結後來寫在《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中,這就是通過“着眼其特點和着眼其發展”的研究,形成打破敵人在不同條件下對我圍困的辦法。文章指出:“由輕敵而發生的對于準備的放松,和由被敵人進攻所吓倒而發生的驚慌失措,都是應該堅決反對的不良傾向。我們需要的是熱烈而鎮定的情緒,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這定力作為謀劃和準備,最了不起的是黨的七大前後,毛澤東形成了建立東北根據地的戰略預見。他說:“東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丢了,隻要我們有了東北,那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東北的地域條件和大工業基礎,最有利于打破圍困。解放戰争正因為建立了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才有了摧枯拉朽解放全中國之勢。

這個定力,在新中國建立後伴随着毛澤東上司中國人民捍衛國家獨立的鬥争曆程中,展現在他堅定不移地維護獨立自主的戰鬥詩篇中。如《七律·冬雲》:“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罴。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從新中國自成立時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們采取了封鎖、禁運、圍困的政策。當蘇聯赫魯曉夫集團背信棄義并幹涉中國獨立自主時,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雪上加霜,何其嚴峻!“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罴。”表現了毛澤東在嚴重圍困面前,無比強大的戰略定力。他始終将鬥争鋒芒對準對中國獨立自主危害最大的勢力,堅定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國家和人民,堅定地走獨立自主的道路,維護站起來的中國的“巋然不動”,并對後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時,中國仍能“巋然不動”産生着重大影響。

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向來重視“定力”。孫子等軍事家們的“不動如山”“謀定而後動”,講的是“定力”。《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講的是蜀漢軍事家諸葛亮的定力。《西遊記》中孫悟空本領大的原因之一是手中有定海神針“如意金箍棒”,那是一塊天河定底神針鐵。毛澤東稱贊孫悟空:“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

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一些人要歇斯底裡地圍堵中國是不奇怪的。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定力?因為有了定力,今天的中國更能“不管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作者為原中央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