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的力量有多大?二戰時期的讀書會給你答案

大家好,我是棠依依。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書是《根西島文學與洋芋皮餡餅俱樂部》。

初看書名,隻覺得這麼奇怪的書名,肯定是那種毫無營養的暢銷書吧,那些俗套的不能再俗套的情節,簡直就是通用的呀。

但是,當我翻開書的那一刻,我就發現我錯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新人作家——瑪麗·安·謝弗,作品尚未完成,就因病住院,無法寫作。後由其外甥女美國著名童書作家——安妮·拜羅斯接手修訂工作,遺憾的是,本書出版前夕,瑪麗便不幸病逝。《出版家周刊》還特為她刊出訃聞,能接受如此高規格待遇的新人作家,可想她在出版界的影響力。

後來,本書出版,第一周便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并且以毫無争議的優勢成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等美國幾乎所有重要媒體的“年度好書”,同時在英、法、德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陸續出版,引發了全球讀者的無限回響和深深共鳴。

本書以書信體的方式,講述了二戰時期根西島被德軍占領後,島上居民充滿酸楚與溫暖的監禁生活。

本書中的主角是一名幽默專欄的女作家朱麗葉,故事從她收到的一封來自根西島陌生人來信展開,一本漂洋過海的二手書,成了朱麗葉與根西島文學俱樂部成員相識、相知、相愛的信物,他們在一來二去的信件中,分享着他們的文學俱樂部以及各自在德軍占領小島時所經曆的百态人生。

書中最不可思議的主線,是身處戰争年代,人人都想着怎樣自保,他們卻創辦了文學俱樂部一起讀書?

然而,究其原因,才發現文學俱樂部的誕生其實是一次偶然,為了掩蓋超過宵禁時間的一次聚會,伊麗莎白靈機一動向敵軍撒下了一個謊。當時,敵軍管制非常嚴格,為了謊言不被拆穿而受罰,他們隻能将戲做足。

而洋芋皮餡餅,隻是俱樂部成員在根西島極度缺乏食物的情況下自創的一道美食,為聚會而生的食物,是以也加入了俱樂部的名字中。

文學俱樂部正式成立了,他們開始購書閱讀。起初隻是怕敵軍指揮官來檢查,但是後來,純粹因為自己的樂趣,他們開始輪流談論各自讀過的書,一開始還能保持客觀冷靜,但慢慢就不一樣了。發言者會盡力唆使聽衆去看自己的那本書,一旦有兩個人看一樣的書,他們就會争辯,其形式猶如現在的讀書會。

就這樣,他們聚在一起讀書、談書、辯書,在艱難的日子裡互相取暖,互相鼓勵。這期間,他們是快樂的,快樂到可以暫時忘卻外面的黑暗世界。

但黑暗又确實是存在的,在本書中,有一個從未真正出現,卻一直活在别人記憶裡的女人,是作者埋下的一條暗線,也是對抗黑暗世界的勇者。

這個女人叫伊麗莎白,因為愛上了德軍軍官而被誤解,因為救了敵軍奴隸而被關入集中營,因為獄中難友而被殘忍殺害。她這一生是充滿坎坷的,但是卻不乏愛與正義。

在所有的信件描述中,她就是愛與正義、勇敢的化身,她像周圍的人傳遞着生的希望,不管是在根西島還是集中營,她都能勇敢的直面邪惡力量,不懼不怕,不卑不亢。她就像一束光,人已逝,卻能永遠活在俱樂部成員的心裡。

有人說,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看他讀過的書。這句話放在伊麗莎白身上同樣合适,因為她有滿坑滿谷的書,擺滿了起房間的書架,還溢到了廚房的櫥櫃上。俨然,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博學的人,書就是她的精神食糧,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不僅是她,對于俱樂部每一個成員而言,書都是向往而生的力量來源。不管是失去孩子的母親,還是嗜酒成性的酒鬼......他們都因書而改變,變得熱愛生活,變得勇敢堅強,變得充滿力量。

書也是他們面對黑暗生活的武器,作者以書為線索貫穿全文。我想,這應該是與作者瑪麗自己的經曆有關的,她曾任出版社編輯、圖書館員、書店店員,一生與書相伴,曾經因為天氣原因,滞留在根西島的機場,在男廁所就着烘手機取暖,看完了機場書店所有的書。我想,書,于她而言,一定影響深遠。

總體而言,這部小說的文字是溫暖的,内容是治愈的,愛由書外的親情延伸到書内的愛情與友情。以至于讀完之後感觸良多,内心久久不能平靜,現在,我将這部豆瓣評分8.6分的高分小說推薦給你,希望它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