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亡國千年後重建國家,這個民族是怎麼做到的?猶太人的“大流散”錫安主義的興起以色列的誕生

亡國千年後重建國家,這個民族是怎麼做到的?猶太人的“大流散”錫安主義的興起以色列的誕生

錫安主義并非古來有之的思想,它其實是近代歐洲民族主義崛起和反猶運動雙重影響的産物。

文/段宇宏

中東的“巴以(巴阿)沖突”早在現代以色列誕生之前就拉開帷幕,持續到今天長達一個世紀,已經變成一個難解的死結。追溯沖突的根源,無非是猶太人要重建他們的國家,與生活在那裡的阿拉伯人結下了怨仇。

一個民族亡國千年之後重建國家,也是人類政治史上罕見的奇迹。了解現代以色列國家的誕生,無法繞開一個概念——“錫安主義”。錫安山位于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聖山,中國舊譯為郇山,《希伯萊聖經》(以希伯萊文書寫的《舊約》)把它叫作“大衛之城”。大衛王是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王國的第二任國王,一貫有賢君之稱,在《聖經》裡受到高度贊頌。

錫安後來逐漸演化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之地”的代名詞,錫安主義意即猶太複國主義,顧名思義就是猶太人要回到故土重建屬于自己的國家。猶太人亡國之後大流散于世界各地長達1700多年,但錫安主義并非古來有之的思想,它其實是近代歐洲民族主義崛起和反猶運動雙重影響的産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猶太人的“大流散”</h1>

公元前63年,羅馬共和國将領龐培率領軍隊占領耶路撒冷,設定猶太行省,羅馬委派總督的同時暫時保留了猶太人的國王作為傀儡。公元135年,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在位時,猶太人發動大起義被羅馬軍隊鎮壓,羅馬将猶太人從當地驅逐,把行省改名為“巴勒斯坦”,猶太人從此開啟了“大流散”的曆史。

亡國之後的猶太人在羅馬帝國境内獲得了公民權利,跟其他生活在帝國境内的民族沒有差別。公元313年,羅馬君士坦丁大帝給予基督教統治性地位(公元380年又被定為國教)。基督教會認為猶太教是個危險的競争對手,将其定性為“渎聖的一群,惡毒的一派”。基督徒觀念中,猶太人是出賣耶稣的叛徒,猶太人才開始淪為被歧視和迫害的族群,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

亡國千年後重建國家,這個民族是怎麼做到的?猶太人的“大流散”錫安主義的興起以色列的誕生

1870年到1880年期間,耶路撒冷,猶太人在西牆面前祈禱。

流散的猶太人絕大部分廣布在歐洲,隻有極少部分殘留在北非和亞洲。歐洲猶太人為了躲避迫害,不斷朝着基督教力量薄弱的地區遷徙。經過千年的演化,歐洲猶太人逐漸形成兩個支系,成為現代猶太人的兩大主體族群。

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和葡萄牙地區)的基督教化程序較晚。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攻占了半島大部分地區,伊斯蘭的勢力滲透到這裡,與半島北方的各個基督教王國對峙長達七個世紀。這裡的伊斯蘭政權對猶太人較為寬容,同時兩大宗教在半島上角力,基督教勢力并未占據優勢,當時歐洲的猶太人大部分生活在伊比利亞半島,創造了黃金時代。

15世紀,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基督教國家漸占上風,崛起了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兩個強大的基督教國家,兩國的女王和國王結婚後建構了西班牙王國的前身。他們消滅掉半島最後一個伊斯蘭國家格拉納達,對不願皈依基督教的穆斯林和猶太人實施大規模驅逐。

從西班牙遷出的這支猶人後來散布到南歐、中東和拉丁美洲,被稱為“塞法迪猶太人”。

英國在13世紀末、法國在14世紀初比西班牙更早驅逐猶太人。相對而言,單一民族國家發育較晚,中央集權化程序較慢的中歐和東歐反而為猶太人創造了較為友善的生存空間。早年流散到德意志萊茵蘭地區的猶太人以此為據點,從10世紀到17世紀不斷朝着波蘭、烏克蘭、俄羅斯地區遷徙,這支起源于德國的猶太人被稱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使用希伯萊文字書寫的猶太化德語——意第緒語。

随着塞法迪猶太人遭遇大驅逐後走向衰落,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由于獲得一段時間相對寬松的生存環境,人口不斷增長。他們11世紀初隻占全世界猶太人的3%,到1930年代占猶太人的90%,現在則是全球猶太人第一大族群,占80%。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可謂群星璀璨,誕生過很多巨匠和諾貝爾獎獲得者。那些世界著名的猶太人,如海涅、羅斯柴爾德、弗洛伊德、馬克思、托洛茨基、愛因斯坦……都屬于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歐洲民間有深厚的反猶傳統,通常對猶太人充滿敵意,各國都有針對猶太人的歧視和隔離措施。猶太人隻能在指定的狹窄區域生活,通行需辦理許可證,繳納路橋費要比基督徒貴兩倍;猶太人還必須繳納人頭和佩戴猶太人的身份标志;他們沒有居民待遇,不得進入學校讀書,不得擔任公務員和軍人,也不得擁有土地務農。

是以,猶太人隻能從事手工業、商業和金融業。這些行業需要有識字記賬以及經營管理能力,使得猶太社會非常重視子女教育。這就是近代以來,猶太人在工商界、知識界占據優勢的曆史淵源。

從中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歐洲猶太人長期成為各種陰謀論的受害者,著名的陰謀論有“血祭诽謗”——猶太人拐騙基督徒的孩子加以殺害,用他們的鮮血來祭祀;“井中投毒”——猶太人向基督徒的水井中投毒才導緻瘟疫定期暴發;“猶太—共濟會秘謀”——猶太人與共濟會秘密結盟,制造各種災害和危機以試圖控制世界。

每當發生天災人禍,這些陰謀論就會突然發酵,猶太人必然成為大衆洩憤的替罪羊,會被驅逐、洗劫甚至屠殺。

直到19世紀,借助政治環境的寬松和工商業革命的興起,猶太人口才出現前所未有的急劇膨脹。時至19世紀末,全世界約有1150萬猶太人,約700多萬生活在東歐(波蘭、烏克蘭、俄羅斯),200萬生活在中歐和西歐,150萬定居北美,亞洲和北非猶太人加起來不到100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3">錫安主義的興起</h1>

總體而言,西歐猶太人的處境自17世紀開始不斷獲得改善,猶太人重新進入英法等國定居,隔離制度在各地陸續被廢除。法國大革命後,随着《人權宣言》的發表,西歐進步速度更快,至19世紀中葉,猶太人基本上獲得了同等的居民待遇。

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到19世紀中後期,西歐猶太人獲得了渴望多年的公民權利,但各國民間的反猶主義卻随着民族主義普及。民主政治推進,大衆媒體崛起,種族優生理論的出現有增無減,隻是不像中世紀表現得那麼暴烈,而以各種陰謀論和謠言的形式流行,當然時不時也會爆發小規模的反猶騷亂。一些極端民族主義政黨和媒體,熱衷于操縱反猶話題獲益,也總有一部分群衆深信不疑。

與此同時,社會發展水準比較落後的東歐,猶太人的處境卻不斷惡化。17世紀開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哥薩克在沙皇政府的縱容下經常以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為樂事。多個沙皇都曾釋出逐猶令,随着俄羅斯帝國領土向西擴張,沙皇試圖把猶太人的“隔離區”壓縮在西部邊境以及新征服的烏克蘭和波蘭領土上。

有兩個重大事件促成錫安主義出現并受到越來越多猶太人,尤其東歐猶太人的支援。

第一件事是“俄烏反猶騷亂”。1881年3月1日,沙皇亞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民間反猶團體謠傳這是猶太人策劃的陰謀,目的是毀滅俄羅斯。這個事件唯一跟猶太人扯得上關系的,就是刺客有一個親密夥伴生長于猶太家庭。反猶騷亂首先發生在俄國西南部邊境,随後蔓延至烏克蘭,席卷160多個城鎮,持續整整一個夏季,大量的猶太街區被焚為灰燼。

新沙皇亞曆山大三世即位後,為了“保衛主要人口免于猶太剝削”,頒布了《臨時法》,對猶太人的經濟活動做出限制。他此後又陸續出台針對猶太人的教育、社會等方面的禁令,這些限制導緻了猶太社群普遍陷入貧困,一直持續到沙俄解體。

第二件事是轟動西歐的“德雷福斯叛國案”。1894年,法國情報部門獲得一份秘件,顯示法軍中有人向德國洩露法國軍事機密,随後鎖定猶太裔軍官德雷福斯為嫌疑人。盡管證據并不充足,案件辦理也非常粗糙,但在新聞界和民間反猶鼓噪中,德雷福斯仍然被判處流放魔鬼島。情報部門兩年後再次捕獲情報秘件,顯示真正的間諜根本不是德雷福斯。秘密警察局局長皮卡爾決定重新追查,副局長亨利卻悄悄僞造材料,試圖把德雷福斯案做成鐵案。

少數的進步派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不斷聲援德雷福斯,作家左拉為其鳴冤後遭到反猶暴民威脅,一度流亡國外。1899年6月,德雷福斯被押回法國重審,他經受身心折磨,年僅39歲卻已經秃頂和駝背,像一個老頭。明明新證據對德雷福斯有利,但他還是被改判為十年徒刑。直到1902年自由黨在選舉中獲勝,新總統才赦免了德雷福斯;1906年最高法院取消之前判決,為德雷福斯平反,恢複其軍銜和名譽。這個案件被廣泛報道和讨論,撕裂了法國政界、司法界和新聞界。

這兩個事件深深觸動了歐洲的猶太人。部分人開始反思,無論自己多麼忠于所居的國家,仍然無法擺脫深厚的反猶傳統陰影,而這還是“自由、平等、博愛的故鄉”法國。

首先做出思想反應的,是生活在烏克蘭敖德薩的猶太裔醫生利昂·平斯克。他1882年發表《自我解放》,提醒猶太人在某些國家表面看似獲得了平等權利,但這種權利随時可以喪失,嘗到自由滋味的猶太人不會再放棄它。他建議,猶太人應集中到一塊土地上去生活,以此實作自己的理想,這是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根本途徑,這塊土地應該就是巴勒斯坦,平斯克在東歐猶太人中掀起一股“熱愛錫安”的運動。

沙俄反猶氣氛之下,有幾十萬猶太人開始外遷,其中有少部分響應平斯克号召遷回巴勒斯坦,大部分朝着西歐和北美遷移。

來自匈牙利的猶太裔作家和記者赫茨爾,出席過德雷福斯案件的審判,原本他是被同化的猶太人,這件事激發了他的民族意識。赫茨爾1896年出版《猶太國》一書,與平斯克僅僅是“熱愛錫安”和“遷回錫安”主張不同,他正式提出猶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立國的構想。赫茨爾是把錫安主義變成全球性政治實踐活動的裡程碑式的人物。

亡國千年後重建國家,這個民族是怎麼做到的?猶太人的“大流散”錫安主義的興起以色列的誕生

哈伊姆·魏茨曼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演講,身為化學家、政治家的他,為籌建希伯來大學立下汗馬功勞。

西歐猶太人對赫茨爾的構想反應較為冷淡,他們認為西歐沒有猶太人問題,提出這個問題反而容易激發起與當地居民的沖突。但赫茨爾在東歐猶太人中引起共鳴,激發大量年輕猶太人産生民族主義思想。

經過赫茨爾不懈努力地宣傳與活動,甚至他自己砸進去不少錢,終于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猶太複國主義者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場上懸挂着白色底子、上下兩條藍帶子、中間一顆大衛星的旗幟(後來成為以色列的國旗)。從左派、中間派到右派,從世俗主義到宗教主義,全球有197名猶太組織代表出席大會,這是猶太人大流散之後首次國際性猶太人會議。

這次大會宣告成立猶太複國主義協會,通過共同綱領,選出國旗和國歌,推舉赫茨爾為協會首任主席。大會最後在一片歡呼聲中閉幕。從這時開始,赫茨爾逐漸成為猶太複國主義的組織與精神領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4">以色列的誕生</h1>

進入20世紀初,包括大多數猶太人看來,重建猶太人國家仍然遙不可及,最多是個美好的夢想。反對猶太複國主義的人甚至認為,這是歇斯底裡和天方夜譚。赫茨爾本人卻是認真的,從一個風流文人變為沉醉于猶太複國主義的政治活動家,不知疲倦地遊走于中東和歐洲的王公貴族、名流富商之中,試圖說服他們支援自己的構想。

赫茨爾遭遇的困難比想象的多。他拜訪過奧斯曼帝國蘇丹,求見過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找過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為此砸下不少金錢,但希望一次次落空。移居巴勒斯坦的事業也不順利,當時巴勒斯坦在奧斯曼帝國的管轄之下,來自東歐的猶太移民經常被奧斯曼官方攔截和遣返,奧斯曼還頒布了禁止猶太人買地的指令。1901年,赫茨爾建立“猶太殖民托拉斯”,設立猶太國民基金,以協助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但這個公司三年僅售出100萬美元股票。

曆次代表大會上,赫茨爾仍然受到熱烈歡迎,但代表們的焦慮和不滿情緒也日益增長,因為他們見不到有太大的成效。赫茨爾本人一度想放棄“移民巴勒斯坦方案”,分别提出“移民西奈半島”和“移民烏幹達”方案,但都遭到了俄羅斯猶太代表團的堅決抵制。他們聲稱不同意任何背離巴塞爾綱領的方案,有些人甚至罵赫茨爾是叛徒,差點導緻複國主義組織瓦解。

赫茨爾1904年召開和解大會,表示不會放棄巴勒斯坦方案,重新團結了複國主義組織。會後不久,他即病逝,從此登上了民族聖人的地位。

赫茨爾的成就從人氣角度看,遠遠超過他所受的挫折。參加猶太複國主義大會的代表逐年增加,僅第二屆猶太複國主義大會,全球已有913個分支,增加了三倍,參會代表多達400餘人,還吸引了各國大量的記者前來采訪。赫茨爾籌建的猶太托拉斯後來演變為“英國—巴勒斯坦”,1950年則成為以色列國家銀行。有了國民基金會,後來才可能建立農業合作社(基布茲)。

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曆史程序帶來的機會才起到決定性作用。當然,如果沒有赫茨爾奠定的思想群組織基礎,猶太複國也抓不住機會。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參戰各國以戰争優先,任何偏離戰争目标的活動都予以禁止,猶太複國主義幾乎陷于停頓。

一戰後,猶太複國主義迎來一次契機。奧斯曼帝國解體,時任猶太複國主義協會主席的哈伊姆·魏茨曼(後成為第一任以色列總統)有“細菌發酵技術之父”的稱譽,是英國頗有影響力的化學家,他的多項發明為協約國在戰争中赢得勝利做出了貢獻。在魏茨曼影響下,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發表宣言,贊成猶太人傳回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國家。恰好1920年英國受國聯之托統治巴勒斯坦,激發出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一次高潮。

奧斯曼解體之後,阿拉伯地區的民族主義同樣蓬勃興起,随着猶太移民的增多,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沖突開始激化,雙方經常爆發流血事件。雖然英國當局隻希望當地穩定,不想得罪哪一邊,并幾度頒發過移民禁令,阻止歐洲猶太人遷入,但最終結果既無法阻止暴力沖突,又兩邊不讨好。

1922年之際,生活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已增至十萬之衆,到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因為經濟危機爆發,美國修改移民法案收緊歐洲猶太人移民政策,而納粹在德國崛起,三重因素導緻猶太移民大潮湧向巴勒斯坦。這個階段移民來的猶太人,主要來自波蘭和德國,他們的安置得到英美猶太社團的資金幫助。

二戰爆發,才讓猶阿兩族的沖突暫停了幾年。英國當局為了穩定開啟反移民行動,在海上捕獲還未靠岸的移民船,将歐洲來的猶太人扣押在拘留營。英國當局的政策激怒了猶太社團,戰前沖突中,猶太移民建立的準軍事組織“哈加納”“伊爾貢”“萊希”,把目标對準英國當局,炸毀派出所和雷達站,襲擊拘留營。

1946年6月29日的“黑色星期六”,英國當局與猶太武裝的沖突發展至白熱化。英軍襲擊猶太代辦處和巴勒斯坦猶太民族委員會在耶路撒冷辦事處,逮捕他們的上司人;突查幾十個猶太公社,搜捕數千人押往拘留營。與此同時,英美猶太社團在倫敦和華盛頓展開政治和輿論鬥争,向政府施加壓力。

英國1946年7月宣布了一個“巴勒斯坦分治計劃”,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拒絕接受。被沖突折騰得焦頭爛額的英國急欲從當地爛泥潭中抽身,宣布将計劃交予聯合國仲裁。聯合國派遣一個委員會到當地研究完局勢,提出“阿猶分别建國方案”。猶太人同意這個方案,但阿拉伯人予以拒絕。兩大陣營的領頭國蘇聯和美國都支援了這個方案,交由聯合國大會表決後獲得通過。

英國見抽身機會到來,立即表态将于1948年5月15日零時終止對巴勒斯坦的托管并從那裡撤軍。就在5月14日當天,猶太複國主義協會主席古裡安宣布:“猶太人國家正式建立,名稱為以色列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