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社會規範在城鄉社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深化完善基層黨組織上司的基層群衆自治機制,近日,自治區民政廳在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中開展優秀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征集評選活動,通過挖掘、展示和推廣具有廣西地域特色的優秀村規民約(居民公約),進而樹立文明鄉風,推動移風易俗,為推進鄉村振興凝聚力量。

北海合浦縣西場鎮的“老楊公”傳唱人以小調傳唱村規民約。民政廳供圖
“嶺頭節”是欽州市浦北縣很多村屯的重要節日。以前,村民容澤輝一家過“嶺頭節”請客擺桌花銷超4萬元。每次辦完酒席,一家人都要為“錢袋子”發愁。現今再談及“吃嶺頭”酒席,容澤輝不再愁容滿面,“有了‘拉黑約定’,‘錢袋子’保住啦!”
容澤輝口中的“拉黑約定”,是2019年浦北縣北通鎮清湖村九梅麓村在全區首創的一項鄉風文明建設實踐制度。九梅麓村自制10條村規民約,包含遵紀守法、愛護環境、熱心公益、鄰裡和睦等21項标準。
“凡違反以上條款者,經批評教育無效,再次違反一律拉黑,被拉黑戶家中有大小事,村裡所有人不得上前幫忙。”梅麓村民理事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制度建立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風民風健康向上。
桂林市平樂縣二塘鎮茶林村,村民們表決通過村規民約,内容涉及提倡良好的村風民風、簡化婚喪嫁娶、尊老愛幼等方面。據悉,自村規出台以來,鄉風文明得到極大改善,受到村民普遍稱贊。
北海市東山村村民以“七言山歌”的形式唱村規民約。民政廳供圖
北海市銀海區下村村規民約中細緻的生态環境保護條目,形成了大家共同的限制,把綠水青山作為留給子孫後代的金山銀山……種種事例,側面反映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社會規範在城鄉社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據自治區民政廳基層政權建設和社群治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征集,圍繞維護生産生活秩序、維護社會治安、履行法律義務等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推進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公德心建設等方面制定或修訂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行為規範;村民小組、自然村(屯)或居民小組、樓棟組織實施的優秀“組規”“寨規”、小組公約、樓棟自治公約等也可納入征集範圍,“體例包括條款式、三字俗語、順口溜、山歌民歌等多種形式”。
此外,村規民約(居民公約)還要能夠聚焦城鄉社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推進鄉村振興;能夠充分反映當地自然曆史狀況、風俗習慣、文化傳承等因素,貼近生活、切合實際、通俗易懂,避免對法律法規、政策檔案的簡單重複。
據悉,接下來,自治區民政廳将組織力量對各地報送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進行評選。評選出的“十佳村規民約”“十佳居民公約”,将以圖書、網絡、報刊等形式進行宣傳推廣,以營造和諧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