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瓣投放在微信朋友圈的廣告,想必讓豆友們燃起了深深的文藝情結。熟悉阿北和豆瓣的朋友會說“我們的精神角落”這個主題,像極了阿北。然而,是這樣嗎?
豆瓣的第一部宣傳片《我們的精神角落》
有豆友評論:“這就是豆瓣,反應了豆友們的心聲。”
非豆友評論:“這是一個精神病人被抓進醫院,又跑出來的故事。”
就像影片中的畫外音所說:“我們自由、渴望交流,但不強求共鳴。”
《我們的精神角落》,這個片子想表達什麼?
豆瓣人透露說:
“我們試圖通過一種影像詩的畫面和表達方式,帶你進入一個寓言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我和你都可能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正因如此,我們采用了主觀視角來拍攝此片。
設想我們正在看一本書,或一部電影,或在聽一首美妙的樂曲,通過它們我們進入了一個我們想象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經曆戰争,經曆愛情,回到童年,重回母親的懷抱,也經曆青春期,我們在想象世界經曆的這一切,可能有些與我們過往的經驗和經曆有關,有些無關;我們感受到喜悅,悲傷,憤怒,郁結,溫暖,怦然心動,但也許這些情緒并不為我們自己而發生。
我們正在經曆一場精神旅程——或許我們在擁抱世界的過程中,反而被世界緊緊抱住——但所幸,我們還有自由的靈魂。
這個自由的靈魂可以讓我們放肆的想象,放肆的感受,不需要有錢有閑去環遊世界,卻有能力在最困難的時空中自在的旅行,這種旅行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價值。
透過自由的靈魂,我們去了解去感受那些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者就算不曾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所有悲哀、殘酷,而我們是那樣冷靜客觀的看待,并且遊刃有餘。
當我們想要擁抱它,當我們想要掙脫它,我們始終都有一個可以客觀閱讀它,監看它的一個角落,那就是我們的精神角落。我們希望這是豆瓣之于大家的意義。”
豆瓣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候發聲?
“豆瓣從成立之初一直希望扮演一個平台的角色,我們搭建好舞台,使用者在上面表演。作為一個平台,是不應該有任何風格或屬性的,它應該是足夠中立、客觀的,可以容納各種風格的人和物的,是以10年來我們很少跳出來說自己是什麼,而是盡可能把産品做好—也就是把平台搭建好。
豆瓣是什麼,其實在每個使用者眼中都不大一樣,這正是豆瓣作為平台的特性。毋庸置疑這裡有大量創作欲很強且有文字功底的人,他們持續在豆瓣創作,最後也有不少被改編成電影甚至拿了專業獎項的,也有出版成書的。
是以很多時候人們提起豆瓣,會傾向于覺得這裡彙聚了一大票文藝青年。但其實真正使用豆瓣的使用者會知道,這裡不止有文藝青年,更多的是“普通青年”,很平凡很認真地在豆瓣生活着。
他們用豆瓣查評分評論,決定晚上該看什麼電影;他們泡在小組裡聊八卦,聊畢業後找什麼工作,聊怎麼裝修房子;他們可能不是專業美食評論家,但也會為了吃到最好吃的鳗魚飯跑遍整個城市的日料館;最後他們在豆瓣找到房子,找到工作,甚至找到另一半。正如宣傳片裡說的:除了一個小秘密,我隻是一個極其平凡的人。
仔細觀察,每一個平凡的人在生活中某一個時刻/某一面都會流露出文藝的一面,或者我們更願意表述為“有追求”的一面。
不管是追求一碗好吃的鳗魚飯,還是一個圖案特别的杯子,或是一個标準的瑜伽動作,一個花式的攤煎餅手勢。而這一面在日常生活中卻通常不容易顯露,或是沒有合适的機會顯露,這時候豆瓣是一個合适的平台,在這裡你很容易找到另一個或另一群鳗魚飯愛好者。10年過去,當現在豆瓣注冊使用者超過1.3億,我們覺得是時候講一講豆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了。”
阿北和豆瓣
據豆瓣透露,這個片子跟阿北個人無關,但是阿北作為豆瓣的創始人,我還是想聊聊阿北。
十年前,每天早晨,這名前清華大學的實體高材生、加州大學的博士,都會提着用了三年,漆都開裂了的蘋果筆記本,去北京朝陽區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上班”。這也是豆瓣名稱的由來。
阿北作為一個具有理想主義與極客精神的理工男,做了豆瓣這樣一個略微小衆的文藝社交網站。即便在網際網路極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同行們都在不斷地做出改變,适應使用者的發展需求,而阿北,依然堅持着他自己的風格。
如果說百度與豆瓣都是具有技術基因的網際網路公司,阿北與李彥宏都有着海外留學回國創業的經曆,而他們二人卻走了截然不同的路線,百度有了狼性精神的發展,而阿北則一直在他的精神角落裡繼續沉醉。
對于豆瓣變或者不變,我們很難做出解讀,就像莎士比亞的經典台詞:“ 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片子結尾的slogan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們的精神角落。
王小波說:“一個人隻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有詩意的世界。翻開一本書,看一部電影,或者聽一首歌,如此簡單地就可以進入另一個更自由、廣闊的世界,何樂不為呢?”
本文作者翟子瑤,微信:787272060 。速途網主編,今日頭條、搜狐自媒體等專欄作者。緻力于網際網路分析評論、特稿策劃、人物專訪報道等,歡迎百度作者一系列相關文章。新浪微網誌@翟子瑤,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