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段日子,人們在對文藝和影視作品的選擇上,出現了一些對照現實的微妙變化。
加缪的《鼠疫》重新在多國暢銷;《傳染病》和《血疫》等電影或劇集,也再次受到關注和讨論。
似乎大家想從當中找到些許的安慰和指引, 這樣的心态和初衷自然不壞,但是這些作品也不能完全當作“求生指南”,而那些不準确的、不嚴謹的片段,很需要在這個時刻,同大家逐一厘清。
<h2 class="pgc-h-arrow-right">
</h2>
<h2 class="pgc-h-arrow-right">打假片段</h2>
<h3 class="pgc-h-arrow-right">
</h3>
《極度恐慌》
Outbreak (1995)
這部在25年前誕生的作品,因為有摩根·弗裡曼和達斯汀·霍夫曼等實力派演員加持,成了不少影迷的“病毒片啟蒙”。
但或許是為了劇情效果的緣故,其中對病毒爆發的刻畫和呈現,基本都可以用“不專業”來概括。
在影片開始不久,我們便看到了片中人物互相握手的情節,實際上“握手”這樣的高風險動作,在疫區是不會發生的,即便一定要打招呼,通常也隻是會選擇碰碰手肘。
市長甚至都沒有戴手套?
其次,在病毒暴露的環境中,劇中主角的防護服出現了破損,按照實驗室應急條例的要求,應該是要迅速撤出實驗室,進行消毒和隔離。
但是另一位主角可以說是膽大心細,僅僅是酒精擦拭和膠布封貼就大功告成,的确是不夠走心。
另外被專家吐槽的,就是“沒有護目裝備”的情節疏漏,因為發展到這裡,基本上已經确定了病毒的存在,如果不在這種環境戴上護目鏡之類的裝備,其實是風險極高的。
“ 如果真的爆發發熱病毒,隔離病房裡的所有人都必須戴上面罩或者護目裝備。但鏡頭裡的情節非常混亂,完全是好萊塢式的虛構。”
更加不嚴謹的,是僅憑主角光環,男主便判斷該病毒是空氣傳染,但其實在得到如此核心和重要的結論之前,需要更多精确的檢測和排查。
《豪斯醫生》
House M.D. (2004)
在這部粉絲衆多的醫療劇裡,其中第二季的第18集涉及了關于“鼠疫”的話題,這種疾病在美國西南部并不算罕見。
但是在劇中,業務能力向來過關的豪斯醫生,在明知患者有傳染性疾病的情況下,竟然拿出了和患者同處一室的注射器,甚至用嘴來拔下蓋子,确實有失水準。
就算是着急圖快,也不能這麼搞?
更可怕的是,在抽取了病患的樣本之後,豪斯醫生竟把注射器遞給了身旁的一位同僚。
事實上,在涉及有關傳染病的醫療場景或實驗室内,針筒、剪刀、尖頭鑷子,統一被稱為“銳器”(sharps),出于安全考慮,對于它們的處理常常都由一個人單獨完成,切不可遞來遞去。
這種行為真的很危險
《血疫》
The Hot Zone(2019)
這部由美國國家地理拍攝的“埃博拉題材”美劇,改編自理查德·普雷斯頓所著的同名暢銷書,不僅涉及埃博拉病毒的相關知識,還相對深入地探讨了其對人類的影響,品質整體過關,但也不乏疏漏。
由朱麗安娜·瑪格麗絲扮演的南希 · 賈克斯,帶領下屬進入了生物安全等級級别為4(注:最進階别,意為最危險)的實驗室,盡管他們層層防護,賈克斯的手套還是出了問題,手上的傷口不慎接觸到了可能已被埃博拉病毒污染到的實驗室空氣。
實驗任務馬上叫停,下屬趕忙尋求幫助,賈克斯本人也盡快消毒,不得不說截至目前,對相應流程的刻畫還是準确可信的。
但是随後,賈克斯很快就被告知一切正常,但是蓋斯伯特(Thomas Geisbert,德克薩斯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曾在美國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實習,是埃博拉病毒調查小組的成員)說,如果她确實曾經暴露在病毒面前,至少也會被隔離幾天,足夠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幾個星期,不會如此輕易就被釋放。
你确定你沒事?
《殺出狂人鎮》
The Crazies (2010)
這部被影迷戲稱為“《電鋸驚魂》和《驚變28周》合體”的小衆驚悚片,出現了最近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測體溫”片段,但他們的處理卻非常荒唐。
美國 CDC 的專家布萊恩 · 安曼說:“雖然不能保證準确率,但是測體溫是找出發熱患者的正常做法。但在這部電影裡,測溫人員錯誤地把體溫計對準了耳朵,這種手持式測溫儀,應該在數厘米之外對準太陽穴,進而來擷取讀數。”
“另外,測溫儀不能碰到人體,否則就變成了逐個傳播病毒。”
希望測溫人員都可以了解下這個相關知識
随後在人群中,出現了發熱症狀的疑似患者被帶走,電影中顯示,她被推過醫院的走廊,旁邊還有帶血的輪床,周圍都是荷槍實彈的武警。
實際上,這樣的刻畫大大偏離現實,隔離設施會更像看護醫院,有專門的人為大家解釋接下來的步驟,給予指導,而不是這樣神神叨叨,看起來要上戰場殺敵的恐怖情形。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在收治恐怖分子?
《我是傳奇》
I am Legand(2007)
在“史皇”威爾·史密斯的成名作裡,測體溫也作為關鍵情節有過出現,隻不過用的是檢查眼部異常的測量儀器。
檢查眼部感染也是檢測異常的一種方式,因為這樣的話,儀器就不會碰到對方。但隻是片中主角隻測了這一項就直接被放走了,顯然是不夠的。CDC專家安曼先生認為這顯然是虛構的,必須做更多的掃描檢查,才能確定沒有感染:
“現在雖然已經出現了比傳統測溫更快得到結果的檢測手段,但它們都需要把樣本拿到實驗室裡,進行更多的檢測。是以,簡單的掃描,隻能告訴你誰不舒服。在體溫檢測後,還需要做血檢等更多的檢測來确定對方是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或者其他病毒。”
反正不管怎麼測,是不會像影片中這樣輕易将人放走的。
《病毒入侵》
Pandemic (2016)
這個飽受诟病的末日題材電影,顯然槽點衆多,但其中最誇張的莫過于對病毒感染階段的劃分。
從一到三,看起來很有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的樣子,其實全靠編劇杜撰。
安曼先生說:“在真正的隔離點,是不會出現這種分類,最正常的操作,其實就是把疑似患者和确診病人分開而已。”
《傳染病》
Contagion (2011)
這部9年前,由格溫妮絲 · 帕特洛、馬特·達蒙及裘德·洛這個全明星陣容主演的電影《傳染病》,在最近備受關注,國外影迷評論:“電影情節和現在發生的事情之間有太多相似之處”。
國内影迷則評:“初看不識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
片中的病毒從動物傳染到人類,首先在香港引爆,然後迅速在世界範圍内傳播,由于這樣“熟悉的劇情配方”,自今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這部電影的谷歌搜尋和 iTunes 訂閱量一路飙升,其中很多較為科學的細節也受到稱贊。
但是,關于疫苗開發的情節,則與現實天差地别。
在影片中,科學家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測試了候選疫苗,為了證明疫苗的作用,這位科學家甚至冒險給自己接種了疫苗。
“這樣的疫苗開發,不會有效,也保證不了安全,”流行病學家馬達林說。“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必須建立在多個人身上,而不是一個人身上。”
《生化危機》
Resident Evil(2002)
在這部電影中,出現了實驗室裡有機器人的橋段,并且這個機器人還把玻璃罐打碎了。
CDC 專家安曼則表示:“在防控中心其實是有機器人的,它們會小範圍内移動,并做蘸取藥劑等任務,比起“人”的性質,它們更像是自動化的提取機。
另外,安曼調侃道:“因為玻璃瓶很容易破碎,是以我們不在進階别控制實驗室裡用玻璃瓶。我懷疑編劇是故意這樣寫的。”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
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2014)
在影片中,第一個感染病毒的人被稱作“零号病患”。
媒體常稱之為“零号病人”
CDC專家安曼在《連線》雜志訪談中特意強調,正确說法應該是“源頭病患”而非“零号病人”,這兩個說法在醫學界也有所争議。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中文翻譯“零号病人”(Patient Zero)來自一次新聞報道中的誤會。
在1984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研究中,最早記錄的艾滋病毒患者之一被代号為“患者O”,其中的字母O代表“患者離開加利福尼亞”。但由于很多閱讀報告的讀者誤将字母O看成為數字0,“零患者”的名稱也就傳播開來了。
優秀作業
但如果中肯地說,這些作品絕非一無是處,他們不僅提高了我們對人類環境和病毒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還起到了良好的科普作用。
電影《傳染病》裡,就出現了一些可圈可點之處。
衛生工作者的處境
對于衛生保健提供者和實驗室從業人員來說,采取預防病毒感染的措施至關重要。
流行病學家馬達林指出,“在某些場景中” ,電影中的醫護人員“穿着防護裝備,這是在面對患有潛在傳染性疾病的病人,比較普遍的應對。”
但醫護人員絕不是任何時刻都能做到嚴防死守,片中由凱特·溫斯萊特扮演的流行病學家,在匆忙去追蹤一個登上公共交通的感染者時,僅用了口罩和手套對自己進行防護。
該角色在之後也不幸感染身亡
沃特曼(Glenn Wortmann,MedStar Washington Hospital Center的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在大規模疫情爆發的情況下,想讓所有的衛生保健工作者(完全)做到相應級别的感染預防措施,是基本不可能的。我認為這部電影意識到了這種真實的差距。”
科普感染率R0的概念
影片中的流行病學家讨論了傳染病的幾個關鍵點,即病毒的“ R0”(發音為 r-零)即繁殖率是多少。(注:R0指的是一個病人感染的平均人數,随着影片的進展,R0在《傳染病》中不斷攀升。)
專家們說,電影劇本提到 R0 的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優點。
“目前的疫情有望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 R0的概念,”哈納奇(William Hanage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說。“這樣的話人們應該能夠了解,一旦開始采取預防措施,來避免傳播,”他說,“然後R0這個數字就可能會像非典那樣減少。”
“潘多拉魔盒”病毒起源
同樣是在《傳染病》這部電影中,除去它不遺餘力的科普,和客觀呈現人類面對病毒入侵時的脆弱,在片尾的最後兩分鐘,電影力求準确地探讨了病毒爆發的起源,得到了衆多病學家的稱贊,被贊“非常真實”,以至于喬治城大學全球健康科學與安全中心的主任麗貝卡·卡茨說,她經常向她班上的學生展示這部電影的結尾。
在視訊中,失去居住樹木的蝙蝠,誤入飼養豬的圍欄,掉下一塊它正在吃的香蕉,碰巧被一隻豬吃掉,在豬的體内,蝙蝠攜帶的病毒與豬病毒混合,發生變異。在香港,一個廚師用一頭可能已被感染了病毒的豬備菜,把手放在它的嘴裡,然後在沒有洗手的情況下,和帕特洛飾演的女商人角色握手,進而引發了人類的一場大危機。
卡茨說道:“我把《傳染病》的最後幾分鐘展示給全班同學看,以顯示動物、環境和人類之間的互相聯系。如果你砍伐樹木,蝙蝠的行為就會被改變。蝙蝠與豬産生錯誤的互動,把病毒傳染給豬,而這豬被飼養食用,最終使得人類感染。不過,這隻是新興傳染病如何跨越物種,進入人類群體的其中一個例子。”
從影視作品回到現實,病毒依然肆虐着,它此刻還沒有被消滅。
歐洲權威專家的判斷是,“新冠病毒将會長期存在”,對此我們或許要做好長期的心理準備。
撐不下去的時候,或許可以試着,在影視作品中分辨真假,外加提醒自己:
莫要驚慌,但請時刻保持警惕。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www.npr.org/sections/goatsandsoda/2020/02/16/802704825/fact-checking-contagion-in-wake-of-coronavirus-the-2011-movie-is-trending
https://www.npr.org/sections/goatsandsoda/2019/05/27/726519660/a-natgeo-tv-drama-is-inspired-by-a-1989-ebola-crisis-in-the-u-s-how-accurate-is-
https://www.wired.com/video/watch/disease-expert-breaks-down-pandemic-scenes-from-film-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