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說“水八仙”。今天說說荸荠。
荸荠是是莎草科、荸荠屬的草本植物,生于淺水田中,我們平常食用的是它水下淤泥中的塊莖。荸荠原産于呂宋島,不過很早就在我國種植。荸荠的别名很多,有馬蹄、水栗、芍、凫茈、烏芋、菩荠(蒲荠)、地栗、錢蔥、土栗、刺龜兒、地梨子(兒)等。在兩廣地區将荸荠稱為“馬蹄”,其中桂林馬蹄尤其出名,是明清時期的朝廷貢品。在浙江甯波、嘉興和上海一帶,将荸荠稱為“地栗”,宋人在詩中寫道:“淤泥生蓮花,不如生地栗。蓮花生好看,地栗卻好吃。”在河南和安徽部分地區與此稱呼差不多,叫“地梨子(兒)”。在湖北地區有的地方稱之為“菩荠(蒲荠)”。而到了四川,人們把荸荠叫做“茨菇(兒)”,全不顧在植物學上茨菇是另一種與荸荠長得相似的“水八仙”。古書中對荸荠的記載也用不同的别名,例如宋朝的鄭獬在詩中就提到百姓挖凫茈充饑,《本草綱目》中記載“烏芋,甘、微寒、滑、無毒。”說的都是荸荠。荸荠在潮汕地區一帶又稱錢蔥,原因是荸荠的葉子跟蔥很相似,從荸荠正上方向下看,荸荠像個圓的銅錢,是以有“錢蔥”一詞。

記得小時候,每年到了冬天,在菜市場上都會賣荸荠,不過好像這種東西那時是當做水果賣的,是以不要票,可以随便買。但因為價格不菲,是以家裡也不會買多了。每次買回來都要洗淨煮熟,然後全家圍坐在一起,削了皮慢慢吃,又甜又脆,還有一點點沙,非常好吃。到了大一點,才知道荸荠不僅僅可以像這樣當水果吃,而且可以做菜。再後來,在副食店裡看到“出口轉内銷”的“清水馬蹄”,才知道荸荠的另一個名字“馬蹄”。從一定意義上說,我的感覺是不錯的,荸荠的确是一種水果,在蘇州,“風幹荸荠”是一種著名的小零食,将荸荠放在屋檐下風幹後可以長期儲存,吃的時候剝開皺巴巴的荸荠皮,裡面的肉更加甜美,這是一道讓愛吃甜食的魯迅念念不忘的一種零食。現在還可以買到一種用桂花糖和蜂蜜腌漬的荸荠,同樣是一種可口的小零食。
荸荠這種食材富含澱粉,甘甜多汁,同時口感爽脆而不突兀,與肉類非常搭。荸荠燒肉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家常菜,用五花肉和荸荠一起慢慢炖熟,肉肥而不膩,荸荠越發清甜,讓人百吃不厭。荔枝肉是福建省福州、莆田等地特色傳統名菜,因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荠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烹調後因外形型似荔枝而得名。炒腰花裡也可以放入切成片的荸荠,在腰花濃郁味道的襯托下,荸荠那種清新的味道更加突出。此外,荸荠炒蝦仁、荸荠炒雞丁等等,都是常見的做法。
不過在很多的時候,荸荠是作為菜肴中的配角出現的。以荸荠做配料最著名的菜莫過于“獅子頭”了,荸荠在各種肉餡的搭配中,可以說是味覺與口感的調味師,那種清甜爽脆的加入,一下子帶走了獅子頭裡的油膩。是以,我國各地的肉餡中很多都加入荸荠這一味食材。比如,清朝時有一種将鮮荸荠配以糖、精肉及其他作料制成的丸子,油炸勾芡後食用。這種丸子是莘縣(今屬山東省聊城市)的傳統名菜,有長達200 多年的曆史。順德的煎釀鲮魚也是用荸荠作為餡料中的重要配角,一整條鲮魚剝皮取肉,皮不能破,魚肉去骨後加陳皮、荸荠和香菇剁成細茸,再釀回魚皮中,仍宛然全魚。這條魚先油煎後高湯煮,最後澆汁。魚皮酥爽與濃厚兼得,而且沒有魚刺,是進階的懶人菜。至于馬蹄肉餅、馬蹄蝦餅,也都是把荸荠切碎後給肉制品增加口感的菜。
荸荠中富含澱粉,用荸荠粉可以制作很多糕點。最著名的應當是流行在兩廣和福建等地的馬蹄糕了。相傳馬蹄糕源于唐代,是用糖水拌合荸荠粉或者地瓜粉蒸制而成糕點,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飲茶後或開胃菜點上一件馬蹄糕,别有一番清新滋味。在廣州,最傳統也最出名的馬蹄糕出自泮溪酒家,這是因為酒家所處的泮塘之地盛産馬蹄。另外,在貴州安順也有一道用荸荠粉做成的甜品名叫沖沖糕,做法是用特制的大錫壺一邊煮水,一邊在壺蓋上蒸糯米糕。備好的碗裡放上荸荠粉,用冷熱水交替沖開成糊,把蒸好的米糕放進去,再澆次開水,放上玫瑰紅糖、花生米、芝麻拌勻即可。
除了在主菜和糕點中發光發熱之外,荸荠在飲料中也可以“大放異彩”,比如在東南沿海乃至東南亞流行的馬蹄糖水,裡面涵蓋很多品種,諸如紅棗百合馬蹄糖水、馬蹄竹蔗水,還有用梨汁、荸荠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做成的“五汁飲”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飲品。
另外,在很多地方的節日飲食中,也會出現荸荠的身影。比如:蘇州人吃的鹹臘八粥,第一要有青菜,第二不用葷的(如鹹肉丁火腿丁等)。用隔夜泡好的黃豆蠶豆豌豆花生,加芋艿、山藥、菱肉、栗子、銀杏、茨菇、荸荠、芸豆、豇豆、胡蘿蔔等,一定要放蠶豆發芽豆,粳米為主一點糯米,還要配去皮的糯玉米粒、糯高粱米和大黃米,粥煮得差不多了,再放油炒過的青菜。鹹臘八粥是在平常菜粥的基礎上,加一些配料,色彩斑斓味道更豐富。福州臘月廿三日叫“祭葷竈”,廿四日叫“祭菜竈”,祭竈中用的鮮果就有福桔、甘蔗、荸荠。過年時,蘇州的團圓飯等到盛飯之時,飯裡預先還會藏好兩隻熱荸荠,吃到的時候夾出來,這一手叫做“撈元寶”,是蘇州人家對自己最好的祝福。浙江臨海上元有吃百家羹的習俗,一般都是正月十四中午就開始準備了,甜羹一般有荸荠、紅棗、葡萄幹、川豆闆、花生碎等等,切丁煮熟後再加米粉。鹹羹是把各種海鮮切得很細炒熟,再同各種料加入米漿一起熬制。拗九節(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 又稱 “後九節” 、“孝九節”和 “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荠、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饋贈父母。
過去在饑荒之年,荸荠可以挖來充饑。這裡面最著名的故事當屬西漢末年,荊州地區連年發生嚴重饑荒,群眾逃入山野沼澤,挖掘荸荠為食。饑民多、糧食少,這就發生了紛争,新市人王匡、王鳳配置設定食物公正合理,排憂解難,深得饑民擁戴,被推舉為首領,率衆起義。這支隊伍就是著名的綠林軍,是綠林好漢的原型。
順便說,荸荠含有一種叫“荸荠英”的物質,具有抑菌的功效,不過千萬别以為多吃荸荠抗菌,還是那句話,離開劑量談療效都是扯淡。真要是被細菌感染了,别指望吃荸荠,老老實實去醫院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