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茶祖原來是他竟然不是神龍

瀾滄江中下遊地區氣候溫暖,萬物争嵘,,連綿不盡的大山都被森林密蓋,上萬種植物生長于此,上百種動物柄身于此。當人類還處在原始社會,以采集活動和狩獵活動為主要生存方式時,這一地區無疑是最适于人群生存之地。臨滄、保山、普洱、西雙版納各地的出士文物和洞穴遺址證明還在舊石器時期,瀾滄江兩岸的大山上已有人群活動,這些族群就是後來史書上記載的“濮人” ,又因為這些族群所講語言屬于孟高棉語系, 史學家們為了将他們與湘、桂、黔地區的濮人相差別,于是将他們稱為"準濮"。

這些操孟高棉語的永昌濮是瀾滄江中下遊地區最早的原住民,他們在瀾滄江流域活動了數千年後,氏羌系民族才從青藏高原遷往雲南。商、周時期往雲南方向遷徙的氐羌系民族主要還在金沙江流域的川、滇、藏交界地帶活動生息,已進到金沙江南岸的氐羌系(彜族及各支系哈尼、拉祜、傈僳、納西、基諾,普米族等)民族直到東漢以前仍主要居住在滇西北一帶,進入瀾滄江中下還很少。

東漢時期,中央政權在雲南永昌(今保山)地設永昌郡,永昌郡轄地3000裡,南北4600百裡。今臨滄、普洱、西雙版納、保山、德宏各州市完完全全地都在其内。永昌郡轄地内的瀾滄江兩岸有幾條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大山脈,邦馬山、無量山、哀牢山,這三大山脈縱橫千裡,雄奇透迤,因其氣候條件、地質條件、物種條件适宜,自山中生木時就生長着大量的茶科植物。經過上億年的進化繁衍,野生茶樹在三大山脈的原始森林中廣散而生。進入20世紀後,從民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幾十位架葉專家對這一地區進行了多次考察,斷言世界茶樹原産地就在這一區域,此結論現已被國内外茶界專家公認。

雲南的古濮人(永昌濮)及他們的後裔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從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期到如今一直都在這一區域生存活動。古濮人是最早看見茶樹、認識茶樹、吃茶葉、吃茶花的族群。

茶祖原來是他竟然不是神龍

舊石器時期古濮人還不事農牧,他們的生存來源主要靠采集和漁獵、山花、野菜、樹葉,野果,野蜂蜜,蟲,魚,鳥都是他們充饑的食物。長期的采集活動必然會使他們逐漸認識哪些花、哪些葉、哪些果能吃,哪些不能吃。野生茶樹在邦馬山、無量山、哀牢山的始森林裡到處都有(今天仍是這樣) ,茶花又

引人注目,古濮人在進行采集活動時,茶花、茶葉必然就會進入他們的視線。

到過雲南山區的人都知道,雲南的山上一年四季都有各種山花、野花盛開,可以食用的花有好幾百種。古濮人有采集各種山花、野花、各種樹上的花作食物的習俗,這種吃山花、野花、樹上開的花的習俗,古濮人的後裔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現今仍然保持着,而且現還居住在山區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幾乎仍然是天天都在将各種花當菜食用,這是遠古時候留下的食俗。

《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 “永昌那其地有大竹名濮竹"。大濮竹生南至少已有一萬年。五千年前雲南還沒有出現金屬器具和陶土器具時,比碗口還粗的大濮竹就是古濮人煮食物的鍋,布朗族今天還保持着用大竹筒煮茶花、茶葉水加野蜂蜜喝的習慣,這應該是原始社會時期,還沒有出現陶士器時留下來的遺風。

有大量的洞穴遺址證明,新器時期古濮人已普遍使用火,有火塘還有大濮竹,古濮人完全有條件煮茶湯喝。古濮人從懂得煮新鮮茶花、新鮮茶葉到懂得煮幹茶花、幹茶葉吃就很容易了,當古濮人從采集經濟時代進人到特獵經濟時代時,茶葉更以其特有的作用和功效成為古濮人健康的保護神。

茶祖原來是他竟然不是神龍

古濮人至少五千年前已在瀾滄江兩岸的原始森林中進行狩獵活動,捕到野獸、野禽就用火烤着吃。狩獵經濟時代古濮人的主食就是烤肉,而吃烤肉一定有湯水伴吃,天天吃那烤得半生不熟腥膽味很重的獸肉禽肉,沒有一種解熱去膩消食的湯水伴吃,人的腸胃是受不住的。古濮人在吃烤肉時一定要尋找一種能去油膩、去熱積、助消化的湯水喝,在喝過各種野花、野菜、枝枝葉葉煮的湯水後,會發現茶湯去油膩、去腥膻、去熱積、助消化的效果當數最好。茶湯、茶水以它特有的功效自然會被古濮人在吃烤肉時作為首選湯飲、必備湯飲。茶葉容易采得,瀾滄江兩岸的大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不凋落的茶樹葉片,古濮人無論何時吃烤肉都能采到茶葉煮湯水喝。

雲南的古濮人煮茶葉吃,煮茶湯喝不是神農所教,說孟高棉語的古濮人沒有去過大渡河以北,他們不知道神農在哪裡,也聽不懂神龍部落的語言,雲南古濮人稱茶為“臘” ,吃臘、飲臘是古濮人還在采集經濟時代,還在狩獵經濟時代,還在以烤肉為主食時代就已懂得的生存方式、飲食方法,是他們從生活實踐中感覺出來的。

古濮入古老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雙江地區的布朗族現在還保留着吃烤肉、喝竹筒茶的習俗,每當他們要去較遠的山上幹農活,出門時就用芭蕉葉包上一包飯,再帶上一塊臘肉和一隻活雞,休息吃飯時,将雞殺後與臘肉一道放在火上烤熟,吃飯前又從茶樹上連枝帶葉的折下幾根茶樹枝然後放在火上烤,待茶枝上的新鮮葉片烤幹烤焦後再抹下來放在竹筒裡加水煮湯。

茶祖原來是他竟然不是神龍

布朗族這種将新鮮茶葉用火烤幹烤焦後用竹筒煮湯而伴烤肉吃的方法,傳遞的是遠古的生存方式資訊,是布朗族還處在遊獵經濟,還沒有使用瓦陶用具時,就已懂得的一種飲食方式。

可以保守地斷定至少五千年前瀾滄江流域的古濮人在火堆邊吃烤肉時,就已經在喝用竹簡煮的茶水,否則他們如何能保持幾千年的吃烤肉的習慣,如何能一代一代地健康地延存下去,如何能度過上千年的遊獵生存方式。古濮人在上幹年的時間裡以火烤肉為主要食品,在這背後一定有輔助食物,那就是茶和鹽,鹽巴佑助古濮人走完遊獵經濟時代。古濮入長期吃茶,經常吃茶,對茶葉具去熱解毒、解膩消食等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就會非常清楚。

當古濮人從遊居到定居,開始刀耕少種,進入半農耕半狩獵的時代時,自然要将已認知的野生茶樹引為家種。古濮人定居就種茶留下了明顯的遺迹,在雲南管哪個地方隻要發現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茶樹(樹圍2米以上) ,細查那個地方的曆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過。反過來隻要是古濮人刀耕火種過的地方,那附近總能找到人工栽培的特大型古茶樹。古濮人一定居建寨就種茶,說明他們已認識到茶葉不僅有食用價值而且還有藥用價值,是他們健康生存的必備食物。

德昂族和布朗族有族源關系,同是古濮人的後裔。德昂族對茶的認知、記憶和敬重堪稱溶入血脈,他們将茶與整個民族的生命連在了一起。

德昂族的創世古歌《達古達楞格萊标》中記叙了德昂族曾在山洞裡居住過,又說德昂族的始祖是由102片茶葉變的。古歌唱的是對遠古時候生活的記憶,從德昂族的創世古歌中可以看出,德昂族還在居洞穴時已知道茶葉。德昂族稱自己是茶葉變的,說明還在遠古時候德昂人的生活就與茶葉連在一起,茶葉一直在他們的記憶中。茶葉與德昂人的生存繁衍有關系。德昂人的先祖留下遺訓告誡後人世世代代不要忘記茶葉,德昂族的先人對茶葉如此敬重,折射出他們對茶葉的深刻記憶和認識,可隐約讀出遠古時候飲茶、種茶曾經是濮系民族的族群标志。

茶祖原來是他竟然不是神龍

雲南的古濮人知道茶能吃那至少是1萬年前的事,知道茶有清熱解毒、去膩消食的作用,有保健、治病功能至少是五幹年前的事。古濮人生活在茶樹原産地,遊住在野生茶林裡,從采集經濟時代就開始吃茶葉、茶花,茶葉伴随他們走過采集經濟時代、狩獵經濟時代、農耕文明時代,這一過程不會少于1萬年。

瀾滄江流域的古濮人吃了上萬年的茶,種了3000茶卻因為沒有文字,沒能記下他們吃茶、種茶的曆史。古濮人講的是孟高棉語,東漢時中央政權在雲南設了永昌郡,但那些會寫漢文人們不知是聽不懂孟語還是其他什麼原因,也沒有為永昌濮留下幾行有關茶葉的文字。隻有邦馬山、無量山、哀牢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樹及原始森林邊的濮人住過的古寨舊址上那一棵棵入工栽培的古茶王在為古濮人發現茶、吃種茶的曆史作證。

最早發現茶,最早吃茶、種茶的瀾滄江流域的古濮人沒有人為他們的茶事寫書作傳,而比古濮人吃茶晚幾千年的神農卻有人為他撰文、著書、編神話。

東漢《神龍本草經》記載說:“神龍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根據這段記載于是便有人說茶是神農發現的,神農是茶祖。仔細分析,這個說法起推敲,有疑點。古代的茶字到底如何寫有多種說法,神龍嘗到的那種能解72種毒的植物到底是不是茶無法考證。一天隻有24小時,還有8小時為黑夜,神龍隻有16個小時看得見百草, 16個小時内遇了72種毒得茶而解,茶能在短時間解72種毒嗎?茶不是什麼毒都能解的。神農發現茶能解毒,說明他是在尋找藥,茶所含的藥用功能被他感覺出來,神農把茶作為藥來看待,并沒有将茶當做充機的食物看待。當人類已知道尋找治病的藥時,那說明人類已經進入了定居農耕時代,神衣發現茶是在為他的族群找藥時發現的,說明他的部落當時已進入農耕文明。而雲南的古濮人最初尋找茶、采集茶、吃茶是将茶作為一種能充饑、能入口的食物來看待,人類尋找食物的曆史遠遠早于尋找藥物的曆史。

茶祖原來是他竟然不是神龍

甲骨文裡不知是否有茶字,但漢文史書中講茶的不少,卻沒有哪一頁說在神農之前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有誰知道菜可食用,有誰在吃茶,是當時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沒有茶樹還是茶樹太少,人們沒有發現茶樹,不知道茶葉既可生吃,又可熟吃,最後還是神農在找藥時發現了茶樹,摘幾片茶樹葉進口裡就解除了身上所中的72種毒神農放進口裡的那幾片樹葉是不是茶值得懷疑,世界上有可以解72種毒的新鮮茶葉嗎?

茶有一定的藥用功能,但發現禁葉的藥用功能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時刻遇到什麼毒突然發現的,應該是人類,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茶樹原産地野生茶樹較多的地區的先民們首先發現了茶能食用,食用的時間長了才感覺出認識到茶還有健和治病的功能。茶的藥用價值是古人經過許多年許多代人的生活實踐,感悟來認識到的,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瞬間發現的。

說神農因為某日遇到72毒得茶解,進而始知茶,進而為茶祖的說法神話成分太重,有明顯的漢文化的祖師文化的痕迹,凡是重要的行業都要找個祖師爺來供着。

茶葉到今天為止也沒有被列入藥 品,它仍然在食品的範圍,是以隻最先發現茶葉無毒能食用,有食用價值的人才有資格當茶祖,生活在茶樹原産地的雲南的古濮人最先發現茶、采集茶、吃茶、種茶,古濮人(永昌濮)才是真正的茶祖。(古濮人的後裔即今布朗族、佤族、德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