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前面的目錄才發現,前面介紹“五葷”時少了兩種。這裡補上。
先說說“五葷”吧。這裡首先要澄清一個概念,“葷”這個字本意并不是動物食品,而是帶“草字頭”的植物。什麼植物呢?是有着辛臭刺激性氣味的植物。“五葷”也叫“五辛”。《本草綱目·菜部》“蒜”中記載:“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煉形家以薤、蒜、韭、蔥、胡荽(香菜)為五葷;道家以薤、蒜、韭、蔥、胡荽(香菜)為五葷;佛家以蔥、蒜、韭、薤、興渠為五葷。興渠即阿魏也。”我在前面的介紹中陸續介紹了大蒜、韭菜、香菜。“興渠”在我們的食譜中極少見到,是以就不寫了,這裡需要再補充的是蔥和薤。
先說說蔥。蔥屬于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蔥這種作物原産于西伯利亞,但很早就通過北方民族傳入中國。《管子·戒篇》記載,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及戎菽戎菽,布之天下”。但是這種蔥隻是今天蔥的一種,到了漢代又從西域二次傳入另一種蔥,被稱為“胡蔥”,與中國本土的蔥結合,構成了今天蔥的家族。從大的分類來說,蔥可以分為大蔥和小蔥。

先說說大蔥。大蔥可以說是屬于北方的代表食材之一,著名的山東章丘大蔥是現今大蔥的代表,它有高、長、脆、甜的特點,矮的可達1.5米,高的可達2米多,就其單株的重量,重的可達1.5公斤,早在明代的時候明世宗嘉靖皇帝就禦封章丘大蔥為“蔥中之王”。這種大蔥有兩個品種:大梧桐、氣煞風:氣煞風的個性粗糙,長得短且厚實,不如大梧桐甜而多汁,但很能抗病,農家常種,賣往南方。大梧桐則金貴一點兒,銷往北方和日本。山東的飲食中大蔥占有重要地位,除了著名的煎餅卷大蔥之外,蔥爆肉、海米燒大蔥、蔥燒海參等都是魯菜的代表菜,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山東又被稱為“蔥省”。山東的大蔥蔥白很長,而且非常厚實,不僅不辣,而且有一種香甜的滋味,是以除了炒菜用之外,生吃特别是蘸醬也非常好吃。豈止是山東,整個北方都有生吃大蔥的傳統。冬儲大蔥是北方的生活特色。大蔥可能是最不怕凍的蔬菜,冬天儲存可以先晾幾天把蔥葉晾蔫,然後打成小捆放陰處。有句話叫“大蔥怕動不怕凍”,意思是儲藏後不要沒事去翻它。
小蔥一般又叫香蔥、分蔥、四季蔥等。小蔥的外形就好比縮小的大蔥,蔥白長,葉子尖細。一般株高約20-30厘米,葉綠色,圓筒形,中空,先端漸尖。小蔥的主要功能是去腥提香。小蔥的香味和大蔥截然不同,是南方人非常習慣的滋味,它提香的效果在很多菜中相當于臨門一腳,即往往是做菜的最後撒上一把小蔥末,既能提香又能增色。其實,小蔥的吃法也是生熟兩吃。除了炒菜之外,小蔥拌豆腐等涼拌菜中,都有小蔥的身影。
不論是大蔥還是小蔥,都包含兩種味道,一是辛辣,二是辛香。辛辣的味道不同于辣椒那種辣,蔥的辣味主要來自“蒜辣素”,集中在蔥的鱗莖部位也就是蔥白裡,是以“蔥青”遠沒有“蔥白”辣口。同時蒜辣素不溶于水,是以切蔥的砧闆、剝過蔥的手,直接用清水清洗很難去除味道。不過神奇的是,辣味經過烹饪處理後會自動消失,這是因為蒜辣素怕熱也怕酸。而蔥的香辛味味型主要來自幾種“硫化物”:丙烯硫醚、甲基硫醇等。它們隐藏在植物的細胞内,當細胞壁中的果膠軟化或纖維素分離時被釋放出來,形成刺激性的香味,在遮蔽異味的同時也刺激人們的食欲。這就是蔥為什麼通常會被切成蔥花、蔥絲等一些稀碎狀來使用,這也是蔥被作為調味品的主要原因。
如同對香菜的态度一樣,人們對蔥也是“愛的愛死,恨的恨死”,我熟悉的人中不少是不吃蔥的,主要是嫌棄那種含硫化物的味道。
蔥的做法實在是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比較常見的有蔥油拌面、蔥油餅、小蔥拌豆腐、大蔥蘸醬,等等。另外,北京烤鴨、天津煎餅果子等等都離不開蔥的加持。
在我們的東鄰日本也很講究吃蔥。鳥取縣西部産大蔥,在那裡生産的“伯蔥露”醬油,是拉面湯底的重要原料。同時,日式拉面的配菜中也大量使用蔥絲和蔥花。另外,日式料理中會經常用到“九條蔥”(くじょうねぎ),它是日本代表性的大蔥品種,也是“京野菜”的代表之一。因為江戶時代,京都九條地區廣泛種植着這種蔥,于是得名“九條蔥”。九條蔥是京都的傳統蔬菜,分為粗細兩個栽培種,主要特征是蔥白很短、蔥葉較長,綠油油的蔥葉也是主要的食用部位。九條蔥的口感随季節變化:春季蔥葉柔軟,口感清爽;夏季和秋季,風味漸濃,辛辣味明顯;而冬季尤其是霜打過後,會帶有淡淡的甜味。日式料理裡随處都能見到九條蔥的身影,如關西風壽喜燒裡的青蔥、甚至還有專門的“九條蔥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