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春節臨近,年味卻越來越淡了,記憶中的那份熱鬧喜慶似乎好多年都沒有體會過了,小飛君不禁想問一句,年味都去哪兒了?
其實,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之上,哪少得了那一份年味呢。今天,小飛君要向大家安利的這座城市便是嶺南最具年味的地方。

@圖蟲創意
有人說,這是一座全國最能打的城市,國術大師黃飛鴻的絕技“無影腳”、一代宗師葉問的詠春拳,當然,這也是李小龍的故鄉——佛山。
佛山的年味,藏在那一幅幅手寫揮春裡。金漆陳墨,筆走龍蛇,春節前,當地人都要買上幾幅揮春貼在家中,這是過年特有的儀式感。
佛山的年味,藏在那一場場南派醒獅中。“無醒獅不春節”,在歡天喜地的人群中,活靈活現的舞獅表演把那份傳統熱鬧的節日氣氛重新帶回來了。
佛山的年味,也藏在那一道道美食裡。别忘了,吃貨的天堂順德就在佛山,在貼膘的春節假期中,不吃到扶牆都對不起聯合國加冕過的“世界美食之都”稱号。
小飛君覺得,隻要那一份市井江湖,那一抹人間煙火沒變,那“年”就不會變。如約而至的2021,去跟這個“武林高手”佛山過過招,順便讨來一年的好彩頭。
老街一紅
濃濃年味就此散開
年廿八洗邋遢,洗去灰塵與污垢後,當然要貼揮春了。廣東人的揮春除了我們熟知的對聯,還有四字,甚至一、二字。揮春揮春,一紙筆墨揮灑出春天,迎接新年。
/ 筷子路 /
這條躲在佛山老城裡的騎樓老街,曾是佛山人婚慶嫁娶必經之路,當地人取“快子”(快生二字)的諧音,寓意多子多福。
年終歲末,這座平日裡歲月靜好的老街逐漸熱鬧起來,似乎在一夜之間,千幅萬幅揮春開。來往的人們無不一頭紮進這紅色的海洋,感受那勃勃生機。
每年這個時候,大隐隐于市的書法大家們紛紛聚集于此,以騎樓的柱子為界,分割出一個個攤位。
老人們大筆一揮,行雲流水,帶着點武林中人的豪氣與自持,寫下最誠摯的祈願。
吉慶的鮮紅色上面繪就着閃亮的金色,一撇一捺都代表着佛山最濃郁紅火的年味。跟這些守候了一年又一年的老文人們聊聊天,拉拉家常,這是老城獨有的生活味道。
值得高興的是,如今除了老一輩人的坐鎮,漸漸多了些年輕的面孔,絡繹不絕的人群與勃勃的活力,不僅是追憶傳統,也是生澀又努力地傳承着這一手藝。
/ 松風路 /
@李新燕
與筷子路一路之隔的松風路也早已紅紅火火一片。如果說筷子路的揮春是傳統的代表,那松風路的新式揮春則頗為“盞鬼”(粵語有趣)。
這裡的揮春不僅能寫中文,還能寫英文,甚至還可以在車的擋風玻璃上寫吉祥語。真是有趣又可愛。
這裡的揮春,可以現場挑選也可以發揮想象自己決定,跟師傅商定後,揮毫落筆,一份隻要二三十塊的私人訂制新鮮出爐,帶走沉甸甸的祝福。
松風路,作為佛山最老的花街之一,在疫情前的每個年關,還有熱鬧的花市。幸好今年揮春還在,希望這份吉祥如意能保佑我們新的一年。
獅王争霸
“醒”字打開紅火新年
玩王者榮耀的夥伴們絕對不會忘記魯班七号的舞獅皮膚,别小瞧人家,這可是佛山“南海醒獅非遺推廣”的形象擔當。
造型誇張、顔色豔麗的南獅,舞動起來那叫一個氣勢非凡。那活靈活現的獅頭包含着佛山人高超的塑紮手藝,摸一摸也是讨得一年的好彩頭。
佛山人的俠氣一直都是如此的剛柔并濟。
是以理所當然地,醒獅—這一誕生自明代的驅邪祥瑞,完美地融合了廣東人的硬核基因。也許在外人看來,它已經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打卡清單。
但隻有在獅群中成長的人才知道:它“醒”的是新年的紅紅火火;“舞”的是獅身絨布下蓋着的整個江湖。
醒獅作為傳統技藝當然也值得被記錄,在b站《一百年很長嗎》這個紀錄片裡,導演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出發來傳達這項古老文化的力量。
一個90後打勞工黃忠堅,不顧一切地來到陌生的佛山,一邊打工,一邊學拳和舞獅。
和普通人一樣,或許比普通人還要“倒黴”一點,生活的麻煩一股接一股往黃忠堅砸來,但在絕望之上是向死而生,生活終究沒有壓垮他,當他拿着獅頭迎風騎車,當他終于拿起獅頭舞動,我們隻感受到了“醒獅”帶給他的力量。
為什麼人們這麼重視過年,除了團圓的喜慶之外,更多的也許是重新開始的希望,看着這跳躍奔跑的南獅,小飛君隻覺得什麼困難都會跨過去的。
/ 黃飛鴻館 /
在廣東,每逢佳節當地人都喜歡舞獅祝慶。黃飛鴻館可是看醒獅的好去處。藝高人膽大的舞獅人走高台、翻滾、跳躍,看得有點驚心動魄的意味。
獅子"睜眼"、"洗須"、"舔身"、"抖毛",那眨巴的大眼睛,晃動的毛須,活靈活現,看得人不知不覺地入了迷。
還有激昂的鼓點,或強或弱,忽慢忽快,會功夫的舞獅人是最佳的“節奏大師”,步步踩在鼓點上,也步步踩在了我們觀衆的心頭上。
在舞獅現場,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叫鑼鼓喧天,什麼又叫歡天喜地,這才叫過年嘛!
看完了醒獅,别忘了看看黃飛鴻館,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風格,高曠寬大,氣派非常。铮铮鐵骨的一代宗師雖然已是曆史,但那份正氣凜然始終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佛山人。
/ 祖廟 /
說是祖廟,其實它是一個民俗博物館,除了祖廟古建築群之外,黃飛鴻館、葉問堂等也包含在内。
佛山人将祖廟視為神廟,每逢春節或是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珠三角一帶的百姓們紛紛來此朝拜祈福,祝願來年順順利利,風調雨順,這是嶺南人的精神聖地。
在祖廟,能看到最最最正宗的南派醒獅表演,看着看着,在人群的喝彩聲中,小飛君竟然看懂了南獅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這可能就是同族血脈的心意相通吧(突然有種民族自豪感)。
祖廟的正殿保留了許多宋式建築痕迹,殿内供奉的北帝神,掌管着水,護佑着海邊的人民。以水為财的廣東人崇拜着北帝,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每個來到祖廟的人都會被那陶塑瓦脊相吸引,被譽為“花脊之王”的長屋脊上,是栩栩如生的陶塑人物,這300多個人物都是粵劇裡的造型。
在這曆史感滿滿的祖廟中,步步皆風景,一不小心就穿越千年。踩過的磚,看過的瓦,拜過的神,是否有人跟小飛君一樣,賞過這同樣的風景呢?
據當地人介紹,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是無數佛山人自發守衛了祖廟,築起一道道人牆誓死保住了祖廟不被破壞。被祖廟庇護了世代的佛山人,也用自己的身軀保護着祖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像祖廟這般存在于佛山人心中,放眼全國,也是少見。義氣當頭的嶺南人,以自己的方式守護着自己的信仰。
行花街
追尋千古草香花韻
疫情前的每個除夕夜,當地人便會帶着一家老小出來行花街,沾點花香喜氣,也去湊湊熱鬧,期待來年的幸福平安。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佛山迎春花市,已經有上百年的傳統了,沒想到國術之鄉也是如此的俠骨柔情,這可能就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吧。
小紅書@iamhay
不同的花也包含着不同的寓意,比如紅桃代表着“鴻圖”,富貴竹代表着“花開富貴,竹報平安”,金桔代表着“吉祥如意,興旺發達”......如此好彩頭,怎能不買一株帶回去呢?
在花團中看着來往的人流,配上廣東地區溫暖的天氣,還有那撲鼻的花香,整個世界的飽和度似乎都上升了,明豔動人。
徜徉在花市中,看着衆人,或捧花抱花,或手牽兒童,或與花農讨價還價,衆人在看花,花也在看衆人,似乎連流動的人群都帶着花香。
這真是現實版的“佛山花市圖”。
花街也不止賣花,美食和年貨也是必不可少的,逛累了還能去吃吃東西,繼續戰鬥。
往年,花市遍布佛山:禅城區的文華花市、松風路的迎春花市、裡水鎮的水上花市......真是花開滿城。
愛花的民族或者地域,生活不會太差。雖說嶺南人拼勁十足,但日常生活就如同花兒一樣,平靜又美好,閑适又舒坦。
Tips:
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行花街大多已經取消了,隻有高明區的迎春花市改為線上舉辦。
尋根傳統文化
也不乏小資好去處
/ 嶺南天地 /
在祖廟附近的嶺南天地,雖然是一派明清時期的老建築風格,但卻融入了不少現代元素,成了文藝青年們的必備打卡聖地。
斑駁的建築是曆史遺留的印記,在這裡,可以穿越古今,也可以體驗東西文化,創意小店與非遺文化相輔相成,也隻有經過時光洗禮的老建築才會有這樣的包容度與大氣節吧。
每一座建築都是凝聚的曆史,每一段曆史都具有傳奇色彩。
龍塘詩社
一座西式建築的小白樓,曾是民國年間李衆勝堂保濟丸主人李兆基的花園,因其愛好文學,便将自家地方提供給詩社作雅集唱酬之用。
小紅書@Hunk
青磚牆和西式構件的結合,看似沖突卻又和諧。坐在龍眼樹下,望着這些碑刻石雕,仿佛看到了百年前詩人們在花園裡吟詩作對,對酒當歌。
文人墨客的浪漫真是能夠穿越古今。
這裡還會不定期的舉行展覽,詩人不在,文化依舊。
簡氏别墅
紅雙喜香煙的創始人簡照南兄弟建造的别墅,西式的羅馬柱、拱門、大理石......意大利文藝複興的氣息鋪面而來。
時過境遷,曾經熱鬧的商人府邸已變成空蕩蕩的建築群,隻有那往來如織的遊人每天填補着這段空缺。
牆上還挂着大大的紅雙喜,是曾經主人的最好的slogan。
文會裡嫁娶屋
佛山人婚嫁特别注重排場,務求喜慶熱鬧。嫁娶屋作為專供出租操辦婚嫁喜事的場所應運而生。
新人們在這裡穿着喜服、坐着花轎,體驗傳統的婚嫁儀式,并許下一生相守的承諾。
微網誌@佛山文旅
這裡也與時俱進地建了一個婚姻登記處,已經成為時下年輕人熱門的登記點。在見證過無數幸福的嫁娶屋裡執子之手,想想都浪漫至極。
這裡隻接受預約登記,要提前兩天進行預約哦
/ 南風古竈 /
在佛山的石灣鎮,有一座始建于五百多年前至今還在使用的國寶級古窯,因窯口向南,當地人稱之為“南風古竈”。
說是“竈”其實是窯,當地人像是親切地将其稱之為自己家裡的竈台一般,愛屋及烏,燒出來的陶器想必也是充滿感情。
南風古竈景區主要由南風竈和高竈組成。一進景區便能看到五百多歲的南風竈,長234米,依山而建遠看如同一條長龍,因而當地人又叫它為“龍窯”。
聽當地人說,南風竈和高竈一年輪換一次使用,在每月的12号和28号還會有兩次開窯儀式。
不遠處的大煙囪如同一個坐标點,向世人宣告南風竈的存在。
在南風竈的對面,便是四百多歲的高竈,據說是因為建在高廟後面,希望能承載高廟鼎盛的香火,故取“高竈”作名。
在古竈後面有一棵神奇的榕樹,稱之為“古竈神榕”,這也是一位四百多歲的老人家,頑強的榕樹生長于岩石之上,在高溫的古窯後面,依舊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摸摸榕樹頭,一生無憂愁。”摸摸這位與古竈相伴百年的榕樹老人,或許真的會掃淨一切憂愁吧。
幾百年來,三位“老人家”相依相伴,小飛君那天觸摸到的不止是燒窯的溫度,更是曆史的溫度。
景區内還有很多文創小店,适合慢慢逛、慢慢賞。每個月還有不同主題的市集,若是“趕集星人”可千萬不要錯過。
吃飽喝足
才是新年最好的模樣
/ 大雞大利 /
此處需要有個諧音梗,“大雞大利”,佛山人待客,以雞為上品,“無雞不成宴”,開年飯必有“生雞”(公雞),寓意“有生機”。
廣東人對雞的熱愛有目共睹,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雞,更不用說到了過年這個隆重的時節。
@佛山文旅
柱侯雞作為佛山的百年名菜,請求出戰。
正宗的柱侯雞采用雌雞,用的是豬油和柱侯醬,剛出鍋的柱侯雞飄香十裡,香味就是最好的招牌,一般隻要有一桌點了柱侯雞,那隔壁幾桌勢必會再點上幾隻。
看着湯汁如珠玉般滾落,小飛君已經在暗自流口水了,蠢蠢欲動的各位,都想第一個動筷,一品芳澤,入口肉質嫩滑爽口,一口咬下,是滿滿的鮮美湯汁。
一塊接一塊,怎麼吃都不夠,金黃的外表,撲鼻的雞香,鮮美的口感,柱侯雞“身體力行”地演繹着色香味俱全,當然要給足面子,全部吃完。
當然,在吃雞這件事上,老廣們是認真的,除了柱侯雞,白切雞、豉油雞、沙姜雞......雞的做法千變萬化,這是一門武林絕學。
/ 年年有餘 /
君不見,一碟順德魚生迷倒天下多少吃貨老饕,“撈起撈起,風生水起”,在這處處要吉祥如意的年夜飯上,魚當然是必不可少的。
一條鲮魚,佛山人能有101種吃法,均安魚餅、釀鲮魚、撈魚生......小飛君已經數不清用了多少次省略号了。
将魚肉剁碎,揉搓成餅,用慢火煎,咬起來竟然“嘎吱嘎吱”得彈牙。
如果說魚餅隻是小打小鬧,那釀鲮魚可是要修煉多年的大招。在不破壞魚皮的情況下,将魚肉魚骨剔出,取肉剁茸,混合着極細碎的馬蹄、冬菇和陳皮裝回魚皮内,油炸定型,慢火焖煮。
魚皮的脆裹挾着内裡餡料的嫩,因為加了馬蹄的關系,吃起來竟然有些爽口,獨特的口感讓人感歎,佛山人也太會吃了吧!
說回那魚生,也是極其考驗功夫的一道菜,生魚肉在大廚的刀法下變成薄如紗的魚片,在燈下都能透出光來。
配合制蔥姜蒜、花生碎、醬油等一衆調料,拌勻(粵語裡稱之為撈),這是最原始又最甜美的自然饋贈。
/ 盆菜 /
象征着團圓的年夜飯,當然需要一道豐盛十足的料理來鎮鎮場面,是時候輪到盆菜出場了。
滿滿一盆融合了雞、鴨、魚、蝦、鮑魚、發菜等十幾種食材,集煎、炸、燒、煮、焖、鹵衆多烹饪方法于一身,真是料理中的集大成者。
濃郁香口,又有盆滿缽滿,團圓吉祥的好寓意,是佛山年夜飯上當之無愧的主角。
/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
在大年三十的前幾天,老人家們便會開始做煎堆、油角等傳統食物。對于會吃的老廣們來說,過年做煎堆,意味着“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小紅書@karon
在以前,做煎堆可是非常隆重的事,邊做邊說吉利話,讨個新年好彩頭。
與常見的廣式煎堆不同,佛山的九江煎堆以“扁”見長,色澤金黃,實心的餡料,又酥又脆。
煎堆是挾裹着溫度的食物。聞起來有淡淡的芝麻香,吃起來,花生和爆谷在口中“炸”開,香甜又可口。
除了煎堆,佛山人還喜歡起油镬,炸油角,意味着來年“油水”多。
佛山的美食實在太多,小飛君就不在一衆老饕面前班門弄斧了。真正的美味,就在老城的街頭巷尾、路口轉角。有名的無名的,偶遇的驚喜就像盲盒一樣讓人期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