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處暑一過,本以為炎熱的天氣就這麼過去了,誰知秋老虎正虎視眈眈,殺了個回馬槍。

在南方,流行這個時節要吃點糯米,最基礎的做法就是煮點糯米粥,喝下一口身心溫暖,老福州則喜歡吃白丸子,白丸子就是糯米丸,味道清甜可口。
北方的小夥伴要不服了,誰說吃糯米是南方的特權,在北京著名的商業街上,就藏着地道地道的國家級非遺——都一處燒麥。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糯米,被神話了!</h1>
我國種植糯米的曆史非常悠久,大約有7000多年,當時人們的主食就是稻米,後來随着時代的發展,種植技術逐漸更新,便将糯米普及到了全國。
那時候在民間有種說法,是說糯米做出來的飯比較黏,能夠将那些晦氣與邪氣都粘過來,牢牢貼在糯米上,是以在古代的祭祀場合糯米是必不可少的一樣美食。
後來因其香糯粘滑,流傳至民間之後,就常被用以制成風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愛,是以現在逢年過節很多地方吃的年糕,包括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糯米來制作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9">碳水結合,完美!</h1>
一說到碳水配碳水,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韓料和日料,其實我們國家才是碳水界隐藏的王者,甚至沒有日韓會噎死人的感覺,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哪兒都不會少的——燒麥。
燒麥又稱捎賣,它是土生土長的中華傳統小吃,明末清初起源于元大都,後流傳至京、津稱為燒麥,史料就有關于元大都即現在的北京出售“素酸餡捎賣”的記載。
早年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着濃酽酽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着糕點,一邊就着吃熱騰騰的“捎賣”,意思“捎帶着賣”,而後傳到江浙一帶,人們就把它叫做燒麥。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0">國家非遺,絕了!</h1>
說起燒麥的祖師爺不得不提在北京的都一處,這家坐落在北京著名的商業街——前門大街的燒麥館子,看上去平平無奇,其實距今已有250年的曆史。
始建于乾隆三年的都一處,起初是山西人王瑞福開設的小酒店王記酒鋪,乾隆十七年才更名為都一處,老店最初就是以豬肉餡、牛肉餡、素餡和三鮮燒麥而聞名北京城。
數百年來,都一處形成了精湛的燒麥制作工藝,從燙面、和面、走錘到蒸好上桌,需要經過14道工序,其中,除了和面和壓面都是純手工制法。
尤其走槌壓皮技藝獨到,用走槌壓出的皮呈二十四個花折,代表二十四個節氣,缺一不可,成形的燒麥外觀上獨特,封口露餡不幹,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
如今的都一處燒麥已經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産,還獲得了一系列評選的優勝和榮譽,但是制作技藝依舊面臨傳承危機,希望非遺能被人越來越重視,讓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品嘗都一處吃燒麥,别忘了配些飲品,雖然吃餡時不覺得幹,但吃到這些花邊時就會感到口渴,由糯米釀造的米酒就不錯,買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