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引言</h1>
提到順德,你會想到什麼?如果你是一位商人,估計會脫口而出"美的"、"碧桂園"等名企!如果你是一枚吃貨,那肯定會毫不猶豫地說出"順德雙皮奶"、"順德魚生"等美食!
誠然,這幾個關鍵詞的名頭确實很大,但都不足以吸引我的關注。作為一個曆來癡迷于園林古建的旅行者,我之是以去順德,唯一的理由就是為了一座嶺南古典園林。

清晖園正門
這座擁有數百年曆史的嶺南名園,曾經是明朝的狀元府邸,在清代又成為"一門三進士"的龍家宅第,建國後還接待過鄧小平、胡耀邦、李宗仁、郭沫若、何香凝等國家上司人。
這樣的經曆,對于一座偏居嶺南小鎮一隅的園林來說,已經足夠傳奇。但它竟然還藏有一套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為人津津樂道。當然,它的精彩遠不止如此。
<h1 class="pgc-h-arrow-right">清晖緣起</h1>
信步走在順德大良鎮清晖路上,仿佛從眼前的市井繁華中轉了個身,就遇見一處青磚灰瓦的古建築群,古樸典雅的石門上,"清晖園"三字, 标記了這座園林的所有。
嶺南四大名園之首、中國十大名園之一等頭銜,成就了清晖園的盛名遠播。關于它從明代至清代的園主,數百年時光浸潤中的園林故事,都從這道石門開始。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順德人黃士俊高中狀元,先後擔任過禮部尚書、入過内閣,甚至一度做過"宰相級"高官。他為官耿介正直,因與當時朝臣官員常有分歧,而遭受排擠。
後來,為了奉養年近百歲的父親,黃士俊辭官歸鄉,于天啟元年(1621)陸續建起天章閣、靈阿之閣等園林建築。黃士俊辭世後,黃家日漸衰落,庭園也逐漸荒廢。
清晖園東南園區景觀
清乾隆年間,黃家後人将園子賣給順德進士龍應時。龍應時之子翰林龍廷槐,于嘉慶五年(1800)辭官回鄉,建小方園侍奉母親。
嘉慶十一年(1806),龍廷槐之子、進士龍元任,進一步擴建小方園,稱"清晖園"。園名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之意,以示築園奉母,是為了報答父母如日光和熙養育之恩。
龍氏家族是順德的一大望族,清晖園後經龍氏幾代子孫的修繕和擴建,漸成規模,也終于迎來了最鼎盛的時期。
清晖園整體布局分為三部分,即由白石正門進入的東南角園區,中部的龍家舊園區,以及西北部新園區。
這三部分景區内部的院落、水體、廊道及園林建築,既相對獨立,又互相滲透,形成"大園包小園"的獨特格局,營造出景幽而寬廣、園中有園的園林意趣。
同時,因為考慮到嶺南相對炎熱的氣候,清晖園在造園時,采用了前疏後密、前低後高的空間布局,使得整座園子通風順暢、采光良好,實用性強。
花亭
<h1 class="pgc-h-arrow-right">東南角園區</h1>
從東門進來,見到的是一處相對疏朗開闊的庭院。院内花木蔥茏,參天的古樹,枝虬葉茂,亭亭如蓋,在炎炎夏日中灑下一地清涼。
左側一排青磚灰瓦的仿古建築,從前到後依次是遊客服務中心、科舉文化展廳、園史展廳、學海書樓及順德風情展廳。
向右經左花右竹亭,曲欄平台之上,是一座建于1959年的大會議室,名為"啟明居"。1984年1月29日,鄧小平南巡視察順德時,曾在此會見順德縣委、縣政府上司班子。
如今,啟明居前矗立着一座鄧小平的銅像,銅像旁邊還有一隻黑貓和白貓的塑像,寓意鄧小平著名的白貓黑貓論。啟明居現已辟為展廳,展示着鄧小平在順德的圖檔和相關資料。
啟明居
從鄧小平銅像,到黑白貓塑像,再到"永恒的春天——鄧小平在順德圖檔展",無不寄托着人們對這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愛戴感佩和深切緬懷。
八角壁裂池龍魚噴泉
自啟明居向西,就是八角壁裂池。整個水池的設計和建造别具一格,池壁用大小不一的石塊嵌砌而成。石塊之間不用灰泥粘結,曆時百餘年,依然牢固如初,且不漏水。
池中央的龍魚噴泉景觀,展現出典型的中西合璧風格。噴泉的形式設計源于西方,噴泉的主要構築物龍、鯉魚及寶珠,都是用陶瓷燒成,又具有鮮明的佛山石灣陶藝特色。
龍魚噴泉旁建有園寶亭,兩層六角,雕花門廊、玻璃花窗、美人靠環繞四周,古樸典雅。右側圍牆一角,假山石縫中長出的鐵海棠,猶如帶刺的玫瑰,綠葉紅花,生機勃發。
假山
東南園區與中部龍家宅第區,僅用一道石牆相區隔,牆上的綠竹漏窗,既使兩者隔而不斷,又能互相借景。石牆邊上的奇石,或依樹成景,或組合成木石盆景,别有況味。
漏窗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中部舊園區</h1>
穿過一道拱形院門,就進入了中部舊園區龍家花園,主要園林建築包括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花亭、船廳、惜陰書屋、竹苑、筆生花館、歸寄廬及小蓬瀛。
其中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均建于荷花方池畔,組成一處小園林景觀。碧溪草堂,建于道光年間,是龍廷槐為奉養母親建造的居所,也是清晖園中現存年代最早的建築。
碧溪草堂
碧溪草堂的正門為圓洞形,門框上裝有镂空疏竹木雕圓光罩,兩側玻璃屏門的裙闆上,各镌刻有四十八個形态各異的"壽"字, 稱為"百壽圖",工藝精湛,古色生香。
綠色的堂匾、疏竹木雕及"百壽圖",無不寄寓了園主祈願母親活力長青、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孝心感人。
碧溪草堂百壽圖
澄漪亭與六角亭,臨池而立,有走廊與碧溪草堂連通,是園主和母親觀景消遣的好去處。到了炎夏時節,池塘中荷葉田田,荷花飄香,魚翔蛙鳴,更成為避暑納涼的絕佳場所。
從荷花池向花園中心走,庭院中林木蓊郁,滿目蒼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掩映于翠蓋之中的花亭,置身亭内,有萬綠叢中、紅塵不到之感。
花亭旁是"獅山",疊山匠人以極富巧思的藝術手法,将大小石塊壘砌成一大二小的三隻獅子,活靈活現。這座"獅山"與東莞可園的"獅子上樓台",并稱為嶺南園林的掇山傑作。
獅山
從花亭向北,是清晖園的主體建築船廳,據說原是龍家小姐的繡閣,是以俗稱小姐樓。船廳兼取無錫寄暢園名舫和珠江畫舫園"紫洞艇"建築形制之妙,建成雙層船式磚樓。
船廳分為船頭、船艙和船尾三部分,成為古建築史上的唯一派例。船頭左右有兩口池塘,左邊池畔的沙柳如木漿,沙柳旁的紫藤如纜繩,或前行、或停泊,都在掌控之間。
船廳
船廳周圍有綠樹、池塘、碧水環繞,船艙内有镂空芭蕉、竹樹、蝸牛等木雕圖案,置身其間,仿佛真的能感受到人在船中、船行水面的珠江三角洲田園氣息。
古樸雅緻的惜陰書屋和真硯齋,緊鄰船廳而建,是園主接待賓朋和族中子弟讀書的場所。惜陰書屋,有勉勵子弟珍惜光陰、發奮讀書之意。真硯齋,則寓意求真務實。
惜陰書屋和真硯齋
真硯齋
惜陰書屋連廊上的 "綠雲深處"匾額,為乾隆皇帝十一子、書法家、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所書,十分形象地描繪出書屋四周綠樹掩映的清幽景緻。
匾額為乾隆皇帝十一子、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所書
從惜陰書屋穿過遊廊和庭院,來到一處幽靜的所在,名為"竹苑",這裡是園主會友和起居之處,包括筆生花館、歸寄廬、小蓬瀛及木樓。
竹苑
竹苑月洞門兩側的對聯為"風過有聲皆竹韻,月明無處不花香",點明了此間的清幽氣象。苑内遍種花竹,幽篁夾道,翠竹蕭蕭,有直插雲霄之勢,卻帶給人雅靜淡泊的感受。
蘇東坡曾說"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兼具虛心與高節,是歲寒三友,更是花中君子,常被文人頌贊,比德于君子之風。
走到竹苑通道盡頭,左邊是"筆生花館",館名取自李白"夢筆生花"之典,寓意"學業有成、文才出衆"。
右邊是"歸寄廬",廬匾為清代書法名家李文田所題,意為"辭官歸裡,寄迹庭院",為紀念當年龍廷槐辭官回鄉、築園奉母的來由。
筆生花館
歸寄廬
小蓬瀛與歸寄廬直廊相接,以蓬萊、瀛洲兩座傳說中的海上仙島來命名,顯然寄寓了園主超凡脫俗的心迹,牌匾為乾隆年間著名詩人、書法家宋湘的手筆。
小蓬瀛的廳堂中,挂有一幅大型彩繪木雕作品《百壽桃》,枝繁葉茂,仙桃盈枝,寓意長壽,襯出滿堂喜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小蓬瀛
百壽桃
從惜陰書屋、真硯齋、竹苑、筆生花館等園林小築的命名和用途,仿佛能看見清晖園中的舊時歲月,以及那段詩書傳家的曆史。
龍家作為當地望族,又是書香門第,曆來有着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龍氏一門,也不負衆望,出了6名進士、12名舉人、衆多貢生等學業有成之人。
或許正是是以,散發着濃郁書香的清晖園,吸引了衆多文人墨客。于是我們得以看到永瑆、宋湘、李文田、何紹基等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書法作品,令滿園熠熠生輝。
而花園中的百壽圖、百壽桃、小蓬瀛等巧心設計,無不折射出園主為父母祈安康、求長壽的誠摯善願,這也是"清晖"之名的用心踐行和具體表現。
<h1 class="pgc-h-arrow-right">西北新園區</h1>
清晖園的西北部景區,是近年來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陸續複建的一些園林建築,主要包括留芬閣、狀元堂、沐英澗、紅蕖書屋、八表來香亭、鳳來峰、讀雲軒等景點。
從竹苑出來,走過一段遊廊,可見水池中,矗立着一座由英石壘砌而成的假山,因為看上去形如九隻大小不一的獅子,故名為"九獅山"。
九獅山
九獅山不高,但憑借獨具匠心的設計,山上花木扶疏,相映生輝;跌水飛瀑,循環迂回,頗具江南園林中的山水林泉風緻,非心中有大丘壑之人不能為。
九獅山旁是集雲小築,這裡有遊廊、池塘、假山、廳堂,是盛夏時節消暑休憩的極好去處。穿過集雲小築,就到了園中最高建築留芬閣所在的庭院了。
集雲小築
留芬閣共三層,是狀元黃士俊的居所,琳樓畫梁逶迤,層次跌宕起伏,古樸秀雅猶如瓊台玉宇。登樓俯瞰,古木欣欣向榮,石山遍生綠苔,景緻充滿詩情畫意。
留芬閣
據說,當年明朝滅亡後,黃士俊蟄居樓上,不下地面,以示盡忠明室,不踏清朝土地。這是明末許多士大夫剛正不阿的人格寫照,其忠貞不二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氣節,令人欽佩。
狀元堂
從留芬閣過了綠雲,就來到狀元堂。堂中有狀元黃士俊的塑像,這位出身于嶺南小鎮上、一戶家道中落人家的學子,在科舉考試中一舉奪魁,後官至宰輔,真可謂勵志的典範。
走進狀元堂中,莊重典雅的裝飾,是對張鎮孫、黃士俊、朱可貞、梁耀樞四位順德狀元的禮敬,更是對先賢的追慕。
這座由龍家私塾改建的建築,彰顯出順德在科舉時代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讓遊客在散發着濃郁書卷氣息的天地中,得以領略順德深厚的文化底蘊。
黃士俊塑像
不同于狀元堂的獨棟建築,沐英澗則是一組精緻典雅的建築群。從沐英門進來,就能很醒目地看見,正對入門上方,是一套清乾隆年間評定的"羊城八景"玻璃制品。
沐英澗入口
其上繪制的八景分别為"白雲晚望"、"大通煙雨"、"蒲漳謙泉"、"扶胥浴日"、"珠江夜月"、"金山古寺"、"景泰僧歸"及"石門返照"。陽光投射到玻璃上,閃耀着耀眼的金光。
這八塊彩繪蝕花金片玻璃,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套清代舊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現已被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羊城八景彩繪玻璃
此外,門窗上的玻璃也都大膽設色,采用深紅、土黃、翠綠、草綠、湖藍、淡青等不同色彩搭配,同時配以精美圖案和詩文書法,使原本普通的門窗顯得美輪美奂、光彩奪目。
繼續向前,沿着遊廊跨過池面,可見古樸幽雅的紅蕖書屋。其特色在于不砌磚牆,廊柱間全用隔扇隔開,尤其是四周鑲嵌的彩色玻璃,用色鮮麗,剔透明亮。
紅蕖書屋
這些玻璃上或繪有寶鼎、花瓶、水果等靜物圖案,或勾勒出竹石蘭碟、小橋流水、喜鵲登梅等景觀,獨樹一幟的裝飾,堪稱突破中國傳統園林色澤風格的傑作。
書屋前臨一汪碧水,遍植紅蓮,與紅蕖之名相應。池畔圍牆旁,奇石林立,吊燈扶桑花開正盎,各類植物生機勃勃。在此靜雅敞亮的書屋,揮毫潑墨、吟風弄月,該是何等惬意。
走出書屋,經遊廊向西,就是八表來香亭。此亭置于八角環流的池水中央,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八角形建築。其立面皆窗,鑲嵌透明玻璃,通透光亮,八面玲珑,故又稱玲珑榭。
八表來香亭
亭内四根立柱上挂有兩副抱柱聯,其一為:倚綠浣輕紅滿眼花光亂,吟香招小鳳如冰荔子肥;其二為:采桂點秋糕小趨桐間月,尋梅來冷徑清憩石邊松。
聯中的"倚綠"、"吟香"、"采桂"、"尋梅"四句,分明描繪出春夏秋冬四季之雅事。而亭外與之相對應,也有四座按座落方位,分别以"春、夏、秋、冬"命名的石山。
其中東南為"春石",配以竹樹灌木,突出青翠之感。西南為"夏石",也是清晖園的主峰——鳳來峰。
西面為"秋石",選取黃石壘砌為山,旁邊種有楓樹、桂花等樹木,渲染秋天的氣息。北面為"冬石",選用石面泛白的太湖石,有雪景之意。
春石
秋石
遙想當年,園主也一定曾攜親朋好友坐于亭中,或臨池觀景,或品茗賞花,或賦詩作畫,感受四面生風、八表來香的雅韻。
向着玲珑榭西南面的"夏石"走,即見鳳來峰。這座石山,采用經典的"風雲際彙"疊山手法,用山東花石崗石層層壘砌而成,最高達12.8米,是廣東省内最大、最高的花石崗石山。
鳳來峰
鳳來峰氣勢恢弘,山洞鐘乳倒挂,山岩植物叢生,山間曲徑通幽,亭台翼然矗立,古榕穿山破石,飛瀑時而淩空洩玉,時而水花四濺,其山水風韻宛如仙山瓊閣,令人歎為觀止。
鳳來峰飛瀑
登臨峰頂,俯瞰池園旖旎,汀步踏石浮水而立,遊人穿梭于山水花木之間,水面錦鯉暢遊,流波翻卷。山的偉岸精美,水的柔情動觀,動靜相宜之間,雖由人造,宛自天開。
鳳來峰山水景觀
緊挨鳳來峰的是讀雲軒景區,讀雲軒名出賈島"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的詩句,取"讀者品也,石乃雲根"之說,意思是山間的雲霭都是從山石上袅袅升起的。
讀雲軒景觀
讀雲軒中心建一水池,亭台、樓閣、軒廊,布局緊湊有緻。環池荟萃了諸多奇石,包括太湖石、靈璧石、龜紋石、英石、鐘乳石及黃蠟石等,由此看來,軒名讀雲,實乃品石。
這些奇石或矗立于花台之上,或吻嵌于方池磚基中間,或突起于花牆洞窗腳旁,或片石成景,或合石象形,大小不一,嶙峋争異,猶如一座奇石博物館,精彩紛呈。
讀雲軒奇石
讀雲軒與鳳來峰之間的景牆,也頗有特色。牆身開有西洋風格的漏窗,漏窗之間鑲嵌有精美的深綠色镂空花卉鳥禽陶瓷圖案,中西合璧的獨特設計,呈現出别樣的動人風情。
讀雲軒漏窗
走過一扇挂有康有為"風靜帶蘭氣,日長娛竹蔭"對聯的石門,就進入了讀雲軒的主體建築。前、中、後三廳一體,高大寬敞,展現了當時龍家的豪宅氣派。
讀雲軒主體建築室内
古雅的門窗、精緻的家私和精美的木雕,則展現出龍家書香門第的不俗審美品味。這裡現已被辟為清晖園史館,展示着諸多史迹資料,是全面了解清晖園曆史的好去處。
讀雲軒建築室内
<h1 class="pgc-h-arrow-right">清晖毓秀</h1>
清晖園雖有舊園、新園之分,但總體風格仍然相對統一。文人造園,自然少不了寄寓諸多情懷。清晖園的許多布局和設計,都代表了園主的眼界格局、審美追求和生活志趣。
也正因如此,清晖園兼收并蓄,集明清雅士文化、嶺南特色、江南風情、西方元素于一體,在古典園林史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園林風格。其鮮明特色,主要展現于以下幾方面:
園林建築方面,清晖園中的廳、堂、軒、館、亭、台、樓、閣、居、屋、苑、齋、廬、榭、廊、舫等不同風格的建築物,幾乎囊括了中國古典園林常見的全部建築樣式。
清晖園中的漏窗
理水造景方面,園中沒有統一的大面積水體,而是将小水景融入大景區之中,因景制宜地營造出處處見水而又處處不同的水景觀,頗有"一勺則江河萬裡"的宏大氣勢。
植物配置方面,園内上百種嶺南花卉果木郁郁蔥蔥,蘇杭園林特有的紫竹、紫藤、枸骨等植物點綴其間,江南元素與嶺南風光和諧相融、相映成趣。
清晖園中的水景
漏窗設計方面,清晖園景牆和磚牆上的漏窗,形狀上或方或圓、或多邊或扇形,風格上或中或西、或傳統或現代,裝飾上或繁或簡、或淡雅或靓麗,真可謂各呈其趣,精巧絕倫。
色彩運用方面,園中色彩最豐富的,當屬門窗上的彩繪玻璃,色彩靓麗而不豔俗,圖案精美而有内涵,令人大開眼界。此外,許多建築和漏窗的大膽用色,也讓人眼前一亮。
清晖園中的彩繪玻璃
或許正是有了以上諸多方面的鮮明特色,才使得清晖園在中國衆多古典園林中,顯得格外氣韻非凡。它的"清晖毓秀",藏于一院一牆、一門一窗,靜待有心人的發掘和賞鑒。
沐英澗景觀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作為文人士大夫園林,清晖園既是黃士俊、龍廷槐等園主寄情山水的一方天地,也是其保持獨立人格的精神樂土,更是他們進退之間、入世與出世之間的一個平衡點。
古人雲"忠孝難兩全",既不能進取盡忠,那就退而盡孝。無論是黃士俊的辭官養父,還是龍廷槐的築園奉母,兩位正直的士大夫,對于忠孝的了解和追求是大體相同的。
從明末的狀元府邸,到清代的書香門第,清晖園因孝而建,也因孝而聞名。相隔數百年的前人,為報父母之恩,極盡巧思造園,終于使清晖園成為古典園林史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如今,清晖園不再隻是,關乎一姓一家興衰榮辱的私家園林,而成為向公衆開放的清幽雅靜之所,關照着更多父母、更多老人、更多遊客。
它的傳奇經曆和獨特風采,都藏于三百餘年的時光荏苒之中。改變與不變之間,它從來都緊貼着時代的脈搏,那清晖毓秀的流年,從過去浩蕩到現在,也必将從現在浩蕩至未來。
@風月書旅,今日頭條簽約作者,經典書籍與旅行地推薦者!10年詩文創作,8年自由行走,讀書萬卷,旅行萬裡,@風月書旅等你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