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昆曲大王”韓世昌

作者:河北新聞網

在中國戲曲界享有“昆曲大王”美稱的韓世昌,曾經任中國北方昆曲劇院首任院長,是昆曲界的一代宗師。韓世昌是高陽縣河西村人,生于1897年,乳名小四兒。十二歲上才由當地的私塾先生取“世代昌隆”的意思,命名世昌。為了糊口,這一年,韓世昌的父親韓玉琢托人說情,送韓世昌進了本村有名的昆曲戲班慶長社。從此,未來的昆曲大師開始走上昆曲藝術道路。

“活死人”

“我的老師韓世昌剛演戲的時候,學的是‘龍套’,他的老師叫侯瑞春,人稱‘刀馬春’,是個極為嚴厲的‘老戲’。那時候入戲班都要立‘生死文書’,即在戲班裡學戲打死無怨,生死由命。”韓世昌的入室弟子、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喬燕和告訴記者。

當時,韓世昌所在的慶長社是鄉下戲班,跑野台子、跑大棚,一個台口接一個台口。韓世昌那時年紀小,往往是侯老師抱上抱下,辛苦極了。

“他們小時候學戲,時興‘打戲’,記不住戲詞、做錯了事、眼力不夠,都要戒尺、棍子‘伺候’。韓世昌從小又沒上過學,昆曲的唱詞又都是文绉绉的,根本記不住。有一次,韓世昌學《黑驢告狀》中的一折,二十多句唱詞怎麼也記不住,侯瑞春拿釘着釘子的皮鞋狠狠地打韓世昌,把他給打得暈了過去。但是奇怪,韓世昌醒來後,清醒了一會兒,居然會唱了……”喬燕和說。

這些還都不算,最難演的是“跷工戲”,演紙劄人,站在台上綁着跷,一動不動,痛苦不堪,汗流浃背,一站就是整台戲的功夫。韓世昌後來回憶說:“我在舞台上的日子,早期過的是‘活死人’的日子。”

“昆曲大王”

成名後,韓世昌成為江北昆班第一大戲班榮慶社的台柱子,《思凡》《鬧學》《琴挑》等代表作享譽一時。

韓世昌常年在北京演出,北京大學的師生們是他的鐵杆戲迷。蔡元培非常欣賞韓世昌的《思凡》,認為這出戲具有革命意義。

韓世昌在北京戲曲界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赢得了“昆曲大王”的美譽。著名的昆曲大師吳梅、趙子敬給他親授技藝,吳梅教授教給韓世昌的第一出戲是《拷紅》。韓世昌每晚從自己崇文門外紫竹林的住處,步行十五公裡去吳教授住的安定門外學戲。

“有的時候下雨下雪,在路上耽擱,我師父餓着肚子也要準時到達他老師的住處。就這樣,他的技藝突飛猛進,在北京、在昆曲界都具備了相當強的影響力。在他31歲的時候,日本戲曲界邀請韓世昌赴日本演出昆曲,上演了中國戲曲曆史上的壯觀一幕。”喬燕和說。

在日本的演出,形式與在國内演出大不相同。開演時,先奏幾曲昆曲牌,韓世昌上台演唱一折戲。然後再奏曲牌,韓世昌再唱下一折。沒有花臉的猛烈熾熱,沒有醜角的醒神逗趣,沒有激烈火爆的武打場面,全靠韓世昌在台上安安穩穩、文文靜靜地唱念,非常吃功夫。

這次東渡演出,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前後一共演出了40多天,東京、大阪、西京的演出場場爆滿,盛況空前。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青木和許多博士生陶醉于韓世昌的非凡演唱技藝,賦詩以贈:相逢歡送眼青青,酌酒勸君杯莫停,幽夢覺來腸欲斷,清歌一曲牡丹亭。

幾十年過去後,日本戲曲藝術界對韓世昌的這次東渡演出昆曲的壯舉仍稱贊不已,認為是東方文化交流中少有的盛事。

周總理親自任命的院長

“新中國成立後,韓世昌先是被聘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教師,培養了大批學生,後又領班南巡演出,轟動一時。”喬燕和說。

1957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以“北方昆曲代表團”為基礎,組建中國北方昆曲劇院,韓世昌擔任院長。周恩來總理親筆書寫了院長任命書。

由總理書寫一個劇院院長的任命書,這在新中國曆史上還是首次。在劇院成立的慶祝演出中,韓世昌和梅蘭芳合演了《遊園驚夢》,周恩來親自看了演出,并和他們合影留念。中國北方昆曲劇院,從此以一個國家級藝術團隊的嶄新形象,為祖國的戲曲事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韓世昌先生最為鐘愛的一套行頭是一件鳳冠霞帔,這是由周總理特批從國庫撥出的二十八兩黃金做成的,華貴精美。韓世昌穿着黃金織成的鳳冠霞帔,在中國戲曲舞台上書寫了不朽的傳奇。這個從高陽縣小白河畔出生的鄉下孩子,最終成為一代戲曲宗師。(記者王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