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馮玉祥的西北軍實力雄厚,不但兵多,最多時候達到了40萬人,而且将廣,比較著名的就有五虎上将和十三太保,都是能征善戰之人。
今天要講的這個人,叫張之江,位列馮玉祥五虎上将之首,也是公認的西北軍第二号人物。
不過,張之江在軍事上的成就不是不高,但他在推廣中華國術方面,卻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被譽為中國國術走向國際體壇第一人。

張之江1882年生于河北鹽山縣,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和馮玉祥相識,意氣相投,成為朋友。後來,馮玉祥在軍中逐漸發達,張之江也成為馮玉祥的左膀右臂。
1926年馮玉祥通電下野後,将西北軍交給了張之江,張之江成了西北軍的實際掌權人。
但是,畢竟他的能力較馮玉祥還差得遠,雖然大家都很敬重他,但他并不能很好地掌控西北軍。
後來,吳佩孚和張作霖聯合攻打西北軍,張之江指揮不力,再加上内部出現分歧,部隊被打得七零八落,張之江因為日夜操勞,再加上心力憔悴,最後得了腦中風,去了南京養病,從此淡出了軍界。
在南京養病期間,張之江的治療效果并不好,後來,他的警衛俞國棟就教他打太極,練着練着,他的病竟然好了。本來就喜歡國術的他,更加相信中國的國術就是國寶,必須大力傳承和發揚,為此,他向南京政府建議,将國術改為國術,并建立相應的組織。
不久後,中央國術館成立。這期間,國民政府想讓他當軍政部長,但張之江堅決不幹,多次寫信表示自己想當國術館的館長,最後,他終于如願當上了館長,開始不遺餘力地推廣中華國術。
在張之江的努力下,國術館除了南京設立總館,各地區也要設立分館,并開始編寫教材,組織考試,招收學員,這一切,都歸中央國術館垂直管理。
這期間,張之江為了備戰需要,專門邀請教練教授搏擊課程,而且到陸軍大學邀請教員講授軍事技術,是以,陸陸續續的,國術館畢業的學生都被派到了前線,成為一線警衛和偵察的骨幹。
大家都知道,中華國術源遠流長,但是,中華國術走向世界的時間并不長,融入世界體壇的時間也不長,最早的時間應該追溯到1936年。
當時,第11屆奧運會将在柏林舉行,張之江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向世界展示中華國術的好機會,于是,他以南京政府中央國術館的名義,向柏林奧組委發函,希望在奧運會上,中華國術作為一個表演的項目展出。
柏林奧組委正為開幕式怎麼才能搞得更加豐富一些而發愁,收到張之江的來函後,當即回函準許同意。
張之江為了全面展示中華國術,從全國各地選拔抽調國術精英,力求展示中華國術的精髓,為此,他專門租用了一個國小的操場,親自督導排練,一連就是三個月。
奧運會開幕那一天,中華國術閃亮登場,立刻震驚了全世界,大家紛紛認為,這是奧運會開幕式中最具觀賞價值的節目,盛贊中華國術表演兼具體育價值、攻防價值、藝術價值,稱中華國術具有藝術、舞蹈、奮鬥三大特色,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文化和尚武精神。
(圖:參加柏林奧運會的中國國術隊代表)
至此,中華國術正式走向了世界體壇,也将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播到了世界。為此,張之江獲得五環紀念章,被譽為中國國術走向國際體壇第一人。
從柏林回來後,張之江親領中國國術表演隊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表演,為中華國術的傳播不遺餘力。
但是,全面抗戰爆發後,張之江為了協助李宗仁指揮台兒莊戰役,無暇顧及國術館,再加上國術館受戰事影響不停搬遷等原因,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新中國成立後,張之江繼續為中華國術的發展貢獻餘力,1956年,國家體委在北京舉行第一屆全國國術表演大賽,張之江因巨大的聲望,被任命為總裁判長。
1969年5月12日,張之江與世長辭,享年88歲。
曆史客棧作者: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