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37位頂尖科學家參會,超過15億人次流量,這一論壇究竟給上海帶來了什麼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閉幕一個多月了,除了參會頂尖科學家多達137位,吸引了超過15億人次的全網流量,它給上海——這座正緻力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究竟帶來了什麼有形和無形的價值?接下來,還有什麼可以讓人期待的?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為此專訪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

[三位頂尖科學家每年常駐新實驗室,将不少于三個月]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教授,每隔幾天都要向我們催問國際聯合實驗室的進展。”王侯說。

137位頂尖科學家參會,超過15億人次流量,這一論壇究竟給上海帶來了什麼

羅傑•科恩伯格

頂尖科學家落“滬”,是論壇最直覺的成果展現。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世界頂尖科學家社群“雲”啟幕,首批世界頂尖科學家國際聯合實驗室進駐社群,其中包括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領銜的、以抗感染和微生物耐藥研究為主要方向的生物大分子實驗室;1994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前主席理查德•勒納領銜的,以免疫和免疫相關藥物開發為方向的免疫化學實驗室;糖生物學創始人、牛津大學生物化學系糖生物實驗室所長雷蒙德•德威克領銜的,以糖生物學研究為主要方向的糖生物學實驗室。

位于上海臨港的這三所實驗室,将以鏡像實驗室的方式建設,即以科學家原有實驗室為模闆,新、老實驗室互為鏡像。三位負責人已明确,每年常駐新實驗室的時間将不少于三個月。羅傑•科恩伯格原先在以色列和美國設立了實驗室,決定在上海建實驗室之後,他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上海。

目前,在市科委和臨港管委會積極支援下,聯合實驗室的籌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實驗室整體架構将分為學術版塊與轉化版塊,學術版塊對标“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注重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羅傑•科恩伯格将出任學術委員會主席;轉化版塊對标歐洲頂尖的技術轉移機構“生命愛科”,注重研究成果全産業鍊輸出,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教授雷蒙德•斯蒂文斯将出任轉化委員會主席。

王侯說,雖然科學家身處不同國家,但都熱心地推動各項相關工作,就各自實驗室的具體建設細節,以及聯合實驗室的營運管理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中外研究員怎麼招募、科研經費如何籌集,科學家了解得非常細。甚至實驗室的物業、安保怎麼做,他們都考慮到了。”

繼首批入駐的實驗室确定之後,第二批意向實驗室正在對接中,包括機械鍵(化學)、室溫超導、幹細胞、數字健康等多個科學領域。

[留下頂尖科學家,更留下科學精神]

“讓頂尖科學家來到上海、留在上海,這是論壇有形的價值。通過論壇這個視窗,讓更多頂尖科學家了解上海的科創環境,為國際科學交流合作埋下了伏筆。而論壇帶來的無形價值,則是喚起公衆關注科學、熱愛科學,培養科學精神。”王侯說。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頂尖科學家參會人數,相比第一屆從35位增長到了137位,吸引了超過15億人次的全網流量,多個視訊播放量超千萬,多條相關微網誌沖上熱搜,科學家成了炙手可熱的偶像,也拉近了普羅大衆與科學的距離。

137位頂尖科學家參會,超過15億人次流量,這一論壇究竟給上海帶來了什麼

世界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

經過三屆的籌劃執行,論壇形成了完整的頂尖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小科學家梯隊體系,有助于科學後備人才的培養。“幾乎所有參會的青少年科學愛好者都回報,能與諾貝爾獎得主面對面交流,對自己繼續進行科學研究是非常大的激勵。”王侯介紹,談方琳、李依庭等在論壇上出現、擁有上億流量的科學“小網紅”,也為同齡人樹立了榜樣。

[不僅要做科學家的“朋友圈”,也要成為市民的科學節日]

如何進一步固化論壇成果,将數天之中密集交流的科學思想、學術成果進行更有高度、更為常态的展示?依托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上海有無可能設立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大獎,有無可能主辦一份國際一流的科技期刊?

王侯介紹,在市科委、市科協的支援下,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上海中心已廣泛征詢頂尖科學家意見,并對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知名科學獎項等進行調研,正參照國際先進經驗,設計工作方案。這一設想如能落地,将發揮顯著的科技創新影響力,但其投入大、難度也高,需要協調各方力量參與。目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6位(副)主席已做出分工,各自牽頭負責具體子產品,整合國内外資源,盡早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方案。

接下來,還有什麼可以讓人期待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不僅要繼續做科學家的‘朋友圈’,也要成為市民的科學節日。論壇活動将多樣化、常态化,并不局限于會場,而向雲端和上海的各個場所延伸,真正成為永不落幕的科技盛會。”王侯介紹,論壇将繼續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彙聚全球創新智慧,傳播前沿科技資訊,探索科技進步與産業轉化的新路徑,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黃海華 題圖來源:孟雨涵 攝 圖檔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黃海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