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鈞釉是清雍正時期景德鎮禦窯廠新創的一種低溫釉,盛行于雍正、乾隆時期。這種釉有施于瓷胎上的,也有施于宜興紫砂胎上的。
爐鈞釉主要以器物釉面上形成長短不一的垂流條紋,有的彎曲,有的垂直,還有的似山岚雲氣與斑點交混在一起,布滿器身。有“素爐均釉”與“渾爐均釉”兩種。

素爐均釉面呈藍綠相間的麻點紋,在素坯上底噴翡翠(以氧化銅着色的粉彩顔料),面噴廣翠(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顔料)。渾爐均釉面呈紅綠相間的麻點紋(紅釉以膠體金着色)。800℃左右燒成,釉中含有粉劑,是以釉厚不透明。
清人撰《南窯筆記》曰:“爐均一種,乃爐中所燒,顔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
雍正時期爐鈞釉瓷器上那種紅中泛紫、似成熟的高梁穗顔色,被稱之為“高梁紅”。
清代陶藝家王南林,有《素身圓清壺》傳世。自诩為唐代陸羽的後裔,紫砂大師之一,善制茗壺等砂器。造型刻意就古,以商、周、秦漢青銅器為藍本,镌刻古雅精美,且件件結構勻稱。
《宜興陶瓷發展史》有記載王南林擅制紫砂茗壺,技藝精工,創紫砂「爐均」釉裝飾。
爐均釉燒成後釉中紫紅、藍、綠、月白等色熔融一體,五彩豔麗,斑璨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