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平 陳智威
2021年7月27日上午,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月刊》雜志社與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九屆邊疆中國論壇在蘭州大學開幕。來自中國曆史研究院、北京大學等研究機構及高校的40多位學者送出了論文,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

邊疆中國論壇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月刊》雜志社發起并作為第一主辦機關,以從事邊疆史研究的有關學者為核心,聯合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國際關系等相關學科研究者,堅持學科交叉、古今貫通,首屆論壇于2013年在上海舉辦。第九屆邊疆中國論壇以“環境資源·族群社會·曆史演進”為主題,由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幹旱區水利史研究團隊具體承辦。蘭州大學社會科學處鄧漢華副處長首先代表學校對與會各位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對因疫情、台風、洪水等原因不能到場而改為線上發言的各位專家表示感謝;蘭州大學具有從事中國邊疆問題研究的悠久傳統,在曆史學、民族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架構下皆曾取得重要成果,期待通過此次論壇促進邊疆研究者之間的互相交流、促進邊疆研究界對蘭州大學的了解。
邊疆中國論壇發起人、《學術月刊》雜志社周奇編輯在主旨緻辭中表示,研究中國邊疆曆史的來龍去脈、解釋族群到民族的演變軌迹是邊疆中國論壇的重要初衷;了解統一中國不斷演進的曆史脈絡、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強大凝聚力來源,這一宗旨在曆屆邊疆中國論壇中一以貫之。本次論壇增加了“環境資源”這一主題,則是意識到資源開發與環境變遷在邊疆曆史現實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理應得到邊疆研究者的更多重視。
大會主題報告中,中國曆史研究院定宜莊研究員圍繞建州女真崛起初期努爾哈赤對輝發部的征讨事件,梳理了不同文獻系統中相關記載的異同,并與數百年後一位普通滿族女性對此事件的家族記憶相比較,以此提示大家注意不同曆史記憶的出現時機也許比内容更值得重視。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李鴻賓教授分析了河西走廊在唐代版圖中的戰略地位,指出欲正确認識這一問題,必須基于唐代作為複合型王朝的這一基本特點;複合型王朝的實質,說到底就是胡漢異質性衆多群體統攝在一個政權之内,河西走廊地緣的價值正是通過抟合這些人群而展現出來。西安外國語大學國别與區域研究院黃達遠教授則從分析19世紀俄羅斯“文明論”的出發,揭示俄羅斯向中亞方向的擴張的重要動機之一是力圖消弭自身面對歐洲的文化焦慮,由此産生“俄羅斯·中亞”式的空間觀念與帝國建構話語,這些話語反過來對于清代的西北邊疆認知産生了某些影響。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馮建勇教授分析了民國時期邊疆治理呈現出的“外交化”取向,指出這既是國家實力不足和地緣政治環境惡劣的情形下穩定邊疆局勢、維護邊疆主權的權宜之計,也表明國民政府已經深刻認識到邊疆治理需要統籌國内、國外兩個大局。
7月27日下午,論壇進入分組報告環節。邊疆學有關理論探讨是本次論壇的重要方向,共有五篇論文涉及有關問題,除中國邊疆問題的探究外還不乏針對周邊區域有關問題的反思。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陳波教授通過勾稽樂英才與李安宅兩位學者研究邊疆的緣起及其在著作中的互動,展現了老一輩邊疆研究學者的志業與關懷。線上發言的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韋兵副教授圍繞劉複生《西南古代民族關系史稿》一書,回顧了民族史與西南民族史的研究傳統,認為此書通過區分專名和泛名、自稱和它稱、自述與他述等方法次元呈現出西南民族紛繁複雜的内在“肌理”,對于探尋曆史的而非建構的民族實體具有重要意義。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研究中心袁劍副教授考察了近代邊政研究中“邊疆社會”與“邊疆人”這一組存在内在張力與鮮明學術指涉的概念,指出在邊疆思想史的架構下這組概念背後仍可為今天帶來新意義與新啟發。陝西師範大學中亞研究所李如東副研究員介紹了20世紀上半葉蘇聯學者對内陸亞洲的遊牧社會形态的兩次較為集中的讨論,指出以“遊牧封建”為核心議題、認為在内陸亞洲的遊牧民族中廣泛存在一種以氏族為基礎的封建關系是蘇聯相關研究的基礎。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魏超助理教授分析了“長城過渡帶”和“民族走廊”兩種學術傳統在近年來邊疆研究中範式地位的形成過程,指出兩種範式具有内在的邏輯關聯,對于重新認識邊疆社會、民族融合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邊疆問題中的想象與認同一貫是邊疆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本屆論壇有四篇論文涉及有關問題。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席會東教授探讨了西方古地圖《波廷加地圖》的知識來源與繪圖傳統問題,并從分析具體細節出發,指出該地圖存在愈遠離羅馬中心地帶而比例尺愈小、細節愈少而真實性愈低的現象,展現出古羅馬所建構出來的對東方地區的想象圖景。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勵軒教授通過檢視美國的民族、種族與族群話語,指出“美利堅民族”概念既沒有被美國政府所認可,也沒有在社會上被廣泛接受,但卻在特定曆史條件下于中文語境中廣泛流傳,這與20世紀初期以一部分中國社會精英對美國的“民族想象”有關,此後又為南京政府有選擇地繼承。新疆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程秀金副教授指出,鴉片戰争之後俄羅斯的形象經曆了一個從傳統天下體系中的“胡人”向近代世界體系中的“洋人”的轉變過程,與之同步的是中國傳統華夷觀的解體和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建立。線上發言的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曹津永副研究員分階段概述了近代西方人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科學考察曆程,指出這種科學考察把近代西方科學觀念、學科和方法第一次引入西南地區,反過來促進了國人對于西南的認識與研究,帶來了“西南大發現”的近代轉向。
圍繞不同邊疆區域具體問題的研究一向是曆屆論壇中各類論文的主體,本屆論壇亦不例外,大抵圍繞東北及海疆、西南、西北三個區域展開。東北及海疆方面,本屆論壇貢獻了五篇論文。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馬光教授以環黃渤海地區為中心,分析了元明兩代倭寇侵擾中國沿海背後的環境驅動力特别是台風等重大災害要素扮演的角色,以此揭示出元明時期中國海疆治理與海防建設體系的若幹重要問題。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沈一民教授通過文獻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曆史上東北民族“黑齒”現象的記錄進行了追溯,指出文獻記載中“黑齒”的性質經曆了一個從部族名稱到特殊習俗的轉變,其背後的染齒習俗的本質是預防牙病、保護牙齒。線上發言的吉林大學文學院管書合副教授考察了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30年代天花等外來傳染病在東北的流行及對赫哲族的影響,疾病的跨區域傳播和區域内部一體化程序基本同步。線上發言的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李典蓉副教授對清初《刑部現行則例》進行了研究,認為康熙朝刑部則例是順康朝以來為了八旗适應漢法另行制定的法律,其性質等同于“國法”,其淵源則是同時融合了入關前的“定例”以及明代法律的“問刑條例”。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李毅婷副教授分析了清代台灣文昌信仰的文化内涵,指出文昌信仰在台灣的推展呈現出大、小傳統互相交融的文化特質,業已被内化為儒家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脫離道家信仰的範疇。
西南邊疆研究方面,本屆論壇貢獻了三篇論文。雲南大學曆史與檔案學院劉靈坪副教授通過考察明清時期雲南、四川交界處的土司争界糾紛案件,指出從民族社會本身的“小傳統”出發,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出“改土歸流”背景之下邊疆地區民族社會的管理與認同問題。線上發言的雲南大學《思想戰線》編輯部廖國強編審認為,清代雲南改土歸流地區存在“以漢化夷”與“因俗而治”兩種文化治理方略,二者相輔相成、并行不悖,共同促成雲南“多元一體”地域文化的形成。線上發言的南通大學文學院朱皓軒副教授梳理了明代正統至嘉靖時期朝廷對西南土司朝貢的頻率與規模等方面不斷調整的曆史軌迹,指出朝廷通過不斷弱化朝貢功的政治功能,促使西南土司的政治身份從之前的朝貢成員向編戶齊民轉變。
西北邊疆及相關域外研究是本屆論壇的重點之一,其中古代西北邊疆方面的研究有五篇。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牛敬飛教授通過學術史分析與文獻梳理,對十六國北魏時期吐谷渾曆史地理的若幹關鍵曆史地理問題提出了新的解釋,對吐谷渾活動的地理範圍進行了重新界定。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王興振博士探讨了北魏關隴的州鎮體制與邊疆治理的關系,指出北魏長期在關隴實行州縣與軍鎮并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強調軍鎮在本地區的功能,但又存在機構整合不夠徹底、州鎮權力分野不夠明晰的弊端。河西學院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賈小軍教授通過研究漢唐時期河西走廊城市的建制與結構,認為從漢至唐河西走廊城市的功能從“隔絕羌胡”逐漸轉向“華戎交彙”,展現了河西社會曆史的巨大變遷。新疆師範大學曆史與社會學院石春霞博士從時空分布的角度梳理了秦漢以來各王朝在北部尤其是西北部的軍馬場設定,指出其整體空間分布基于“長城-天山”這一過渡地帶之自然生态條件,邊疆區域内在變化與外部威脅的消長共同促成其演化動因。蘭州文理學院敦煌文化研究中心趙天英副教授讨論了西夏文草書的書法特點,認為其結體方式成熟、草書符号穩定,展現了漢字草書的深刻影響,是漢文化影響西北邊疆地區的重要佐證。
聚焦明清以來西北邊疆社會的論文有五篇。線上發言的廈門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張亞輝教授基于曆史文本和田野調查,詳細分析了明代甘肅卓尼土司的統治特點及其所運用的各種象征資本,探究了地方觀念中土司與國家内涵的演化。新疆師範大學曆史與社會學院院長關丙勝教授通過考察梳理河湟西部交通要沖哈拉庫圖地位與性質的變化,詳細描繪了現代河湟地區互相交融的族群格局如何一步步形成。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王鵬輝教授研究了起自陝甘和湖南的方神信仰與定湘王信仰在晚晴時期的新疆發展的過程,認為這種信仰的引入與本土化起到了穩定新疆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展現了民間信仰層面對于邊疆危機的回應。獨立學者李碩通過解讀林則徐谪戍新疆時期的日記材料,還原了與官方檔案所載有所差異的索葫蘆克動亂事件的真相,揭示出清代新疆地區官場的複雜生态,對清代治疆得失産生更進一步的認識。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張景平研究員從水資源管理角度探讨了新疆吐魯番地區灌溉系統從唐代明渠向清代坎兒井的變化機制,指出明渠與坎兒對應着邊疆綠洲社會兩種不同的運作與治理邏輯,國家力量的消長在水利技術的變革中具有重要意義。
讨論域外要素對西北邊疆借鑒與影響作用的論文有三篇,不約而同強調了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作用。北京大學曆史學系昝濤副教授與董雨博士後合作撰寫的論文以土庫曼斯坦為例研究了沙俄-蘇聯對南部邊疆的開發活動與影響,指出沙俄-蘇聯通過鐵路、運河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其邊疆戰略中具有支撐作用,其在蘇聯解體後仍在發揮作用。西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王新春副教授通過對瑞典藏斯文·赫定檔案的微觀研究,揭示出斯文·赫定中亞與中國西北科學考察活動得到各方力量支援的背後是錯綜複雜的利益格局,尤其是其圍繞交通線勘測的有關活動充斥着中國境内各種勢力與列強之間的地緣博弈。線上發言的浙江工業大學李曉幸博士以清末新綏鐵路的籌建為中心,分階段讨論了清廷試圖通過鐵路建設應對西北邊疆危機、與日俄争奪亞洲北部地緣政治空間的戰略思路。對部分學者送出論文未能報告的内容不再述及。
在圓桌會議讨論時間,現場參加大會報告與分組報告的諸位學者以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李建新教授、《西南民族大學學報》李克建編審等相繼發言,圍繞邊疆族群觀念的形成演化、邊疆研究中學術與現實的關系、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問題展開熱烈讨論。
閉幕式環節,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陳麟輝研究員對各位學者表示感謝,對《學術月刊》雜志在支援推動中國邊疆問題研究方面的努力表示充分肯定,祝願邊疆中國論壇越辦越好。本屆論壇承辦方代表、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幹旱區水利史研究團隊負責人張景平研究員在答謝辭中表示,感謝邊疆中國論壇給予不同學科學術同仁一個開展前沿讨論的舞台;“邊疆”既是學術研究的對象,也是學術研究的範式,在諸多研究領域中均有回想。衆所周知,中國邊疆區域中有相當比例處于幹旱半幹旱地區,水資源開發活動在曆史與現實中具有重要地位,亦構成觀察邊疆問題的重要視窗。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幹旱區水利史研究團隊的學術淵源,遠紹趙俪生先生、王希隆教授領銜的蘭州大學屯田史團隊,近追王忠靜教授領銜的清華大學水利史團隊,正緻力于研究亞歐大陸腹地幹旱區環境與社會曆史的研究;團隊将積極融入邊疆研究的學術共同體,在堅守繼承的同時不斷以新問題為牽引、新方法為依憑,與各位前輩、同仁一道,為推進中國邊疆研究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張景平系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研究員、陳智威系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
責任編輯:于淑娟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