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敢死隊員陳保安肉搏戰中犧牲

敢死隊員陳保安肉搏戰中犧牲

陳保榮手拿大哥陳保安的烈士證,心情沉重地回思往事。

文/片 本報記者 淩文秀

近日,在76歲老人陳保榮家中,記者見到一張珍藏32年的《革命烈士證明書》。證書總長60厘米,寬35厘米,上寫:“陳保安同志在抗日戰争中壯烈犧牲,經準許為革命烈士。特發此證,以資褒揚。”落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蓋有公章)。陳保安是陳保榮同父異母的大哥。烈士證明書在1958年陳保安被準許為烈士時發過一次,目前這張是1983年換發的。

參軍: 自幼崇拜古代英烈 20歲投身抗日部隊

陳保榮回憶,父母在世時常講大哥的往事,使他從小就對大哥充滿崇敬之情。成年後,他對大哥的事迹做過長期的調查了解,曾想給大哥寫本傳記,但終因文化水準低,未能如願。随着他的講述,一位抗日烈士的英雄形象從塵封的曆史中得以再現。

陳保安生于1917年6月,生母在他幾歲時病故,此後就随父親、繼母一起生活。父親靠出苦力掙錢養家糊口,一家人勒緊腰帶供他讀了幾年書。

陳保榮說,大哥的同學、聊城文史專家李士钊曾向他講過大哥的故事。當年萬壽觀廣場有個大戲台,戲台上三天兩頭唱戲,廣場上有藝人說書。大哥時常在那裡癡迷的看戲、聽書,是以他對古代英烈的事迹比較熟悉,他特别崇拜嶽飛、文天祥等英雄人物。

陳保安從十三歲開始,跟着父親去打工。在給一家富戶蓋房時,一東北工友告訴他家鄉被日軍占領後,百姓流離失所,四處乞讨,有家不能歸。說到動情處,東北青年淚流滿面,從此,陳保安心中埋下了對侵華日軍仇恨的種子。

18歲,陳保安被城裡國民黨部隊抓去當兵。20歲那年,範築先來到聊城,從此他成為範築先部隊的一名抗日戰士。由于他身材魁梧,行動靈活,在訓練中成績突出,很快被提升為班長。後來,部隊裡組成了一支“自行車隊”,範築先見陳保安騎車技術高,就指派他擔任隊長。此後,他常騎車往返于司令部和各個機構間,有時也去城外各支隊,傳送重要指令、情報、信件之類。

英勇: 參加過幾十次戰鬥 祝捷會上受表彰

陳保榮聽父母及大哥的戰友講過,陳保安歸屬範築先直屬部隊傳令隊,戰鬥時跟随在範築先身邊行動,參加過梁水鎮、界碑、黃鎮、黃莊、範縣、濮縣等幾十次戰鬥。

陳保安第一次打鬼子是在1937年冬天的“梁水鎮戰鬥”。陳保安在戰鬥中,打死了一個鬼子,繳獲了一個棉軍帽。“大哥在界碑戰鬥中,表現更為突出,據說他打死一個鬼子、打傷兩個僞軍,還繳獲了洋馬一匹。”陳保榮介紹,1938年初的南鎮戰鬥中,陳保安揮舞大刀,連續砍傷幾個敵人,繳獲兩支步槍。勝利回師後,範築先安排在萬壽觀廣場舉行祝捷大會,陳保安受到表彰,胸前戴上一朵大紅花。

在濮縣戰役中,範築先指揮6000餘人圍困敵人近兩個月,在其中的收複範縣、攻打濮縣、石墓頭伏擊等戰鬥中,陳保安都表現突出。尤其在範縣戰鬥中,追擊潰退敵人時,他一人俘虜了兩名僞軍。

1938年11月13日,日軍即将進犯聊城,範築先一面部署守城兵力,一面安排戰士動員城裡百姓出城。那時,陳保安的家就在光嶽樓西路南幾十米處,但他忙于公事,沒抽出空來回家幫助父母出城。直到次日下午,他得知父母還在城裡,連忙請假回家動員父母到鄉下避難。

陳保安将父母送到城西南五裡屯村朋友家中後,馬上傳回,到了順護牆下時,見城門已關,他呼喊城牆上的戰友,要求進城參加戰鬥,幾個戰友用繩子把他拉上了城牆。

殉國: 報名參加敢死隊 殺敵到最後一息

1938年11月14日下午4時,日軍把古城包圍,陸續從四面攻城。敵人炮彈不斷落到城裡各處。夜間,範築先安排部隊組織幾十個人的敢死隊,試圖從西門突圍。敢死隊員多數是執法隊、國術隊的戰士,陳保安卻争着報名參加。

15日上午九時,東門失守。稍後,北門也被日軍攻下。陳保安随縣長鄭佐衡、遊擊營長林金堂等官兵再次試圖從西關突圍。他們出城門後,又遭到敵人火力封鎖,被迫退到甕城内。日軍趁機進攻,一場惡戰随即發生。陳保安和所有戰士們在子彈打完後,就用大刀對抗敵人的刺刀,最後展開肉搏戰。

約在下午四時許,聊城失陷。次日,日軍組織了維持會,負責安排城外百姓到城内收屍。一個與陳家有親戚關系的農工,參加了這次行動。後來,他對陳保榮講,在西門收屍時,他看到了陳保安的屍首。盡管屍首被鬼子刺傷多處,但陳保安手裡還握着大刀。

據說,戰死西門的士兵就有百餘人,每個屍首都是遍體鱗傷,許多死者都怒目圓睜。講到動情處,陳保榮的聲音有些梗咽。

陳保榮至今沒有打聽到大哥屍首究竟葬在何處,他們一家去上墳時,就在父母墳邊單獨為大哥燒一堆紙,表達他們深深的追思之情。 陳保榮的兒子陳林、陳明表示,他們雖然沒有見過大伯的面,但是從小聽奶奶和爸爸講述他的故事,大伯的愛國精神和英雄壯舉,永遠激勵着他們進取,“大伯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永久閃光的榜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