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倪陽興,又名陽欣,字野草,号靈鸠,又号鸠拙。浙江諸暨人。專攻山水,擅長枇杷、柿子、梅花等。師承陸抑非、孔仲起、吳山明、柳村等先生,求教于王伯敏、朱穎人先生。現為浙江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陸抑非藝術研究會會員,餘任天藝術研究會理事。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曾出版有:大型八開精裝本《倪陽興山水畫選》西泠印社出版,封面由陸俨少題簽,扉頁由程十發題簽;《倪陽興中國畫集》西泠印社出版,封面由沈鵬題簽,扉頁由王學仲題簽;《倪陽興畫選》黑龍江出版,封面由謝稚柳題簽,扉頁由陸抑非題簽;《倪陽興中國畫精品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封面由劉江題簽,扉頁由沈鵬題簽;2011年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國畫經典十二家》包括劉大為、龍瑞、何家英、王西京、喻繼高等;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2011年湖南出版台曆山水冊系列;《倪陽興枇杷畫精品集》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封面由馮其庸題簽,扉頁由朱穎人題簽,2012年出版。《倪陽興當代名家提攜畫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封面由楊仁恺題簽,扉頁由劉江題簽,2014年出版。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與陸抑非老師合影

在國畫上的書畫合璧,早已成為文人雅士,逸興所至。互相潤筆,題字使其成為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傑作。茲來非一朝矣,已蔚然成風。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富春渾厚華滋》 沙孟海題詩堂

據我所知,王原祁與石濤合寫過《竹石圖》,不知比他們更早的有如此做法的還有誰呢?我孤陋寡聞不得而知,但得知近現代有黃賓虹與鄭午昌、王個簃合作的佳作《花鳥圖》;潘天壽與何香凝合寫過《松梅石圖》;關山月與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圖;四大花鳥才子江寒汀、張大壯、陸抑非、唐雲的《秋柳金魚圖》;朱瞻、陸俨少、唐雲的作品《梅花竹石圖》;李苦禅、董壽平、鄭乃珖、孫其峰、程十發、朱屺瞻、楊善琛的合作大幅《花卉圖》;朱瞻、黎雄才、關山月的《歲寒三友》圖;還有陸抑非、程十發、周昌谷合作的《梅魚圖》等等類似佳作。總之,像這樣加筆潤色合作的事例,枚不勝舉。因一些會堂、接待室、公共場所、客廳、會客廳等地需挂置一些畫作,而一人之力有限,是以國家會召集各地老先生相聚在一起,合作幾幅大作,促成了精品,也同時給了他們互相切磋的機會并加深了友情,留作紀念.。待若幹年後,老先生謝世,唯一這幅國畫彌足珍貴。見物思人,觸景生情,流芳百世,成為人間千古絕唱。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墨氣淋漓别有新意》 楊仁恺先生題簽

此外有一些弟子、學生仰慕老師、先生的才能,誠意邀請其能為之添筆、題詩堂、引首之類。雖畫幅較小,但有了老師、先生的畫龍點睛,就更能加重畫作的分量,使其氣勢表現得淋漓盡緻,為佳作增添光彩。如齊白石先生給李可染先生的《牧牛圖》和《人物圖》題字加筆;王同愈先生給陸俨少先生的《仿古人山水》圖題引首;郭沫若先生為傅抱石先生的《屈原像》題詩堂;主席給傅抱石、關山月倆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題字等,都使畫面擴大,增加了氣勢,點鐵成金,使畫相得益彰,提升了佳作的品位和品質。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五洩》 陸俨少詩堂

在此,我談不上與名家合作,隻是通過我的一些拙作,向老師虛心求教,在敗筆、殘筆、筆墨不精之處,得到了老先生們真情實意地指教,并給予了勉勵,亦為晚輩獻愛心,放手加筆、潤筆、題字。看到劣作經老師、先生斧正,成了一幅近乎完美的作品,内心不勝感激,拓寬了眼界,也學到了畫之精髓,而有所改進。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富春江圖》 謝稚柳題詩堂

現在很多老先生都相繼謝世,而我在老先生有生之年都是通過書信作為交流方式進行溝通和學習的。一直很遺憾從未曾有與老先生們相見的機會,但能收到他們的親筆回信,也倍感溫暖,倍覺珍惜。而今我依然奔跑在求學和提升書畫的道路上,在人生旅途中所汲取的知識和獲得的果實,亦是這些尊敬的老師、先生們的用心教導和提攜的結果,亦是為心靈上所寄托的安慰。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山水清音》 王伯敏題詩堂

我所認識的倪陽興

文/包立民

結識倪陽興,純屬巧遇,巧遇在上世紀末的浦江首屆書畫節上。他讀過我的不少文章,承蒙錯愛,記住了敝名,知名知文不知人,聽人叫我,毛遂自薦,與我相識。五年後,我應邀赴杭州西湖美術館參加一個畫展的開幕式,約見于美術館,又承他熱情邀請,到他家裡作客。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山色長春》 錢君匋題簽

倪陽興出生在巢回山下栗坪村的一戶農民家中,世代務農,現居草塔鎮以畫為業,以畫為生。高高的個兒,臉上總露出淡淡的笑容,帶一點苦澀的笑容,待人熱情,勤于行、讷于言、一口洪亮而濃重的越中鄉音,近五十左右,已知天命。千萬别小看這位鄉土氣十足的農民畫家呵!他可是新世紀以來諸暨市的明星,紹興地區的書畫新秀!家中還有一位賢惠能幹的妻子和一雙活潑可愛的子女,有一個安定的作畫讀書的生活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書畫藝術家的生活創作環境較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了較大的改善,可以說近二十年來,中國書畫家的生活,創作環境是曆史上最好的時期。倪陽興也不例外,他趕上了這個好時代。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墨韻天成》 程十發先生題

不過,與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畫家(特别是與知名老畫家和名牌美術院校的科班出身的中年畫家)相比,倪陽興的生存、創作環境就差多了。他出生在山村的農民家中,家境清寒,上到中學就辍學務農。硬是憑着他對繪畫的興趣愛好和刻苦自學;硬是憑着他對繪畫藝術的癡心追求和那雙踏破鐵鞋的鐵腳闆,走師訪友,寫生速寫;硬是憑着他手中的一枝筆,赢得了滬杭諸多位書畫名家的首肯題詞,赢得了省内外識家和書畫收藏者的認可,支撐起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擔,實在不易呵,倪陽興。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梅石圖》 與譚建丞合寫

倪陽興主攻山水,兼擅花果,枇杷、柿子、梅花等。他師承陸抑非、孔仲起,并多得吳山明、柳村、王伯敏等老師的指教。他的山水畫,看似粗頭亂服、拖泥帶水。誠如其業師孔仲起所說:“潛心學習黃賓虹的焦墨、宿墨、漬墨、積墨和短點為主的筆墨造形,旁及餘任天、石壺、上溯石溪,時有境奇僻綿邈幽深,濃密厚重,或筆墨荒率而不失渾然意境。又如中國美術史論家王伯敏所評:“元氣淋漓障猶濕。陽興近畫山水,善用漬墨漬水頗得氤氲之氣,至為難得。”在倪陽興家中,有機會看他揮筆作畫,他運筆快,隻見他随手從筆架上取過筆來,在畫案前略作沉思,就中鋒用筆,一筆生二筆、二筆生三筆地生發開去。畫案上放着一大盂水—不是清水,而是洗筆用的漬水(據陽興說是終年不換的漬水)——一方大硯、硯中墨漬斑斑。原來倪陽興山水畫中的邋遢、拖泥帶水,全是從他終年不洗的硯盂的墨漬水中來的呵!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五洩秋色》 吳山明補 漁舟并題簽

倪陽興畫花果、其用筆、造型、章法、多得陸抑非、柳村兩們老師的炙授、又外師造化。細體察、勤寫生。他擅畫梅花、牡丹,尤長于畫枇杷、柿子。他筆下的枇杷、柿子或黃澄澄、紅燦燦,色彩鮮豔,鮮嫩可摘,或雙勾白描純用墨色、構圖飽滿、陰陽向背,穿插掩映,在粗枝大葉的一片墨葉之中,沉甸甸、果累累、深受讀者的喜愛,也得到了名家的好評。上海的書畫名家錢君匋贊曰:“倪陽興畫枇杷、柿子,大膽落筆,不可多見。所作頗得缶廬(吳昌碩号)遺意。可佩!可佩!”乃師陸抑非也贊道:“陽興銅盆柿,諸暨産,味勝北地合柿,此倪陽興創作也,以勾墨葉襯托朱紅果,色彩有獨到之妙。”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柿子松鼠》 與朱穎人合寫

新世紀的中國畫壇,是一個百花競放的畫壇,也是百家競争的時代畫壇。祝願倪陽興在競放、競争的畫壇上,走出諸暨、走出紹興、走出浙江、取得更好的成績!

2004年12月4日于北京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五月枇杷》 盧坤峰題簽

說倪陽興

沈祖安(著名劇作家、書畫評論家)

辛巳隆冬的黃昏,微雨中夾着雪籽,驟然又冷了許多。倪陽興為了要找一家幹淨又經濟的小旅館,匆匆吃完飯就起身告辭。他也來不及和我握手。便消失在庭院中的雨霧暮霭中。我心理徒起一陣怅惘:我擔心他找不到合适的住處會增加負擔,打破他節儉的習慣。原想給他一點錢代住宿費。但是憑他的性格不會收。第二天早上他來電話說,已趕回諸暨草塔去了。留下幾幅山水和果蔬新作說:“随你送給朋友吧!我畫得不好。”我細看:都是他自己認真畫的精品。據我所知,他經常為公益事無償揮毫,倪陽興沒有得到社會慷慨的接待,但是他對社會卻很慷慨。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秋實圖》 孫琪峰先生補草并題

我估算,與他相識近十年,但見面不多,直到去年開始接觸多了,開始相識。要認識一個人容易,要了解一個人較難,譬如這位有個性的農民畫家倪陽興,我們相交頗有一番周折。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枇杷新作》 柳村題簽

我第一次見到倪陽興,是在九年前陸抑非先生的最後一次生前舉行的書畫展上,抑非先生大病後已舉步維艱,行動靠輪椅。那天推輪椅的是一位高個子的年青人,人不算魁梧,并且讷于言辭,徑自推車在樓下展廳間巡行。隻見他聚精會神地觀賞字畫展品,并不時向抑非先生提出用筆、布局和題跋等問題,說話直率,不假辭令,抑非先生也不為忤,還認真地指點畫中如何用幹墨枯筆去收拾由濕墨撇捺的主幹,講解指法,腕力如何靠“心力”指揮的道理。老先生久病虛弱,那天開幕式前後,抑非先生與衆多上司、行家應酬談話,已很疲憊,不時倚在輪椅上閉目養神,但每當年青人提問,就睜眼對答。我納悶:這是何許人也?有何來曆?尤其在老先生悉心講述時,隻是喉嚨間“哦?”、“喔?”而已,較之衆多美院和畫院的晚輩們,以至周圍追随的私淑弟子們恭敬趨奉的模樣,形成反差。我當時乘抑非先生神采飛揚時拍了幾張特寫照片。這位年青人愣頭愣腦地問我:“請問你是哪裡的,你拍照片時我有沒有進去?”我漠然地說:“你在推輪椅,可能會有”。他從陸公望兄處要來紙筆,寫一張便條給我說:“請你寄給我,錢可以先給你!”他那唐突的舉止,使公望與公讓兄弟莞爾不止。當公望介紹我與抑非先生的關系後,他有點歉意地說:“我不知道”。但接着說:“你一定有不少陸先生的畫,什麼時候我來你家看你的藏畫好嗎?”當時我的印象是:此人雖有唐突,但是很真實,也确實是個率真的書畫愛好者。在年輕人中,他是想與人溝通,卻不懂的如何交往,有他可愛的一面。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枇杷竹子》 與申石伽先生合作陸抑非先生題

後來在陸抑非先生家裡看到他幾幅習作和那封措詞并不恰當卻情真切的信,方知他是個可造之材。他很想把自己推薦給前輩,卻不懂包裝自己。抑非先生在臨終前半個月,據說還喃喃地提到倪陽興的名字,據說他從諸暨趕來時,老先生正在昏睡中,醒來聽說,有點遺憾!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聊贈一枝春》 錢君匋題詩堂

我祖籍也是諸暨草塔,據說是青山岑上人,但我至今未去過先輩的祖住地,卻因我的良師摯友餘任天的介紹,結識了當代諸暨四位大家—陳望鬥、金鳴秋、趙岐山和蔡雪亮,他們以畫蘆雁、花卉、山水和蘭竹名滿浙東。可惜皆先後去世,但是其中有三位卻提到“草塔有個倪陽興”,在他們看來,此人今後會有出息。可惜他們僻居村野,無力提攜這位有才華和抱負而無人推薦的有為青年。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豔秋》 吳山明補人物

當我夤緣陸續看到倪陽興一些山水和花卉時,油然想起藝術大師劉海粟的一番說:“不管哪種藝術,要發揚光大,靠作品,要出好作品,關鍵要有人才”。确實,關鍵在于人才,但更關鍵的關鍵,還是要使用人才。培養出人才,如不能讓他們有充分發揮才能的餘地,人才還是要消失的。像倪陽興這樣的人才,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和社會上各方面前輩的關懷,始有今天這點成就。當然,這點還遠遠不夠,倪陽興還應該再上新的台階,他身上還有一定的能量沒有釋放出來。尤其在去年深秋,杭州南山路上的榮寶齋為他舉辦的那次畫展,引起了杭州畫壇的較好反響。許多前輩、名家都稱贊他的才氣與功力。由此引起了一些話題,最集中的話題:社會上應該對他更多關注。但是倪陽興似乎毫不介意。到會的同行和新聞媒介要他介紹自己,他卻搔搔頭皮說:“要我畫,我會認真畫,講話,我講不來!”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牡丹》 與陸抑非先生合作并題

就在那次畫展之後,我們成了朋友。在藝術界,我的忘年交不少,在年青朋友中,他不是第一個,但是他成為後來居上的原因,主要是他的直率和真摯。他的山水畫和花鳥畫,是他多方汲取全面發展中兩個強項,我最喜歡他的山水畫。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金秋》 錢君匋先生題

遠的石濤與石溪之外,近黃賓虹和餘任天是他師承的兩位大家。黃賓老的蒼潤與厚重,任天先生的氤氲和空蒙,他均能融會而不作“描紅”式的臨摹。尤其是他在借鑒前人中不忘師承造化。這也是他生長在諸暨好山佳水中深得山川鐘靈毓秀之氣,加上多年勤奮硯田,由于繪畫條件所限的因陋就簡中養成的習慣!他在用焦墨和濕墨中,常用積墨、宿墨和漬墨,居然得心應手地出現了靈動,華滋和淋漓酣暢的氣勢。由此我想起餘任天先生在貧困中“寂寞樓居四十年”時,用秃筆宿墨畫出的上千幅山水真品,可見窮而益精的道理。陽興告訴我:“起初我非胸有成竹,可能是陸抑非先提醒我的‘水墨紙三者的交融,主要靠熟能生巧'如果功夫再深些,可能主動權完全可自己掌握。”我更喜歡他那幅大尺頁:在潑墨中用枯筆收拾後交替形成的蒼茫和層疊,既有草木蔥茏的況味,更有壁立千仞的質感:于厚重中見空靈,在朦胧間顯山川。我認為,這是倪陽興在博采衆長中得到的觸類旁通。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松鼠石頭》 朱穎人先生補松鼠

誠然,倪陽興畢竟年青,還難免煙火氣和斧鑿痕迹,相信他會在不斷的融會貫通間,能夠在去蕪存菁中妙造自然,必将是時間赢來的涵養和包容。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松鼠石頭》 錢君匋補石頭并題簽

倪陽興雖已有了一點名氣,但是目前成了名的畫家,也并非都能富有的現狀中,他還難免困惑。但是倪陽興雖清貧,卻是富足的,因為他有衆多關心和提攜他的師友,有故鄉這樣美好的山水作為養料,在藝術上日益充實,更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尤其他的妻子為他悉心藝術創作而挑起生活的重擔,還培養出一雙聰明的兒女。雖然藝術品随着畫家的造詣日深而價值會更高,但是在今後漫長的曆程中注定還要經曆許多磨練和艱難。盡管倪陽興為此終身相許而癡心不變,但是面臨的挑戰比機遇要多得多。是以也有人認為,他在人生的棋盤上走的是一着險棋。是以,我們更盼望他從山重水複中走向柳暗花明。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梅放春光》 方紀題詩堂

謹以小詩一首與陽興共勉:

立志如棋争一着,抒情若雨揮千篇,

水到彙時方激越,路從轉處見綿延。

一新千年首序壬午年杏花時節于西湖看山齋

丹青華滋·書畫合璧——倪陽興與名家提攜中國畫鑒賞

《洞庭夏熱》 王公助 題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