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平
王绂,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三日生,無錫人,明初畫家,字孟端,号友石生,别号九龍山人。幼聰好學,10歲能詩,15歲遊學邑庠為弟子員。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征召進京,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後,因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黨事被累,發放到山西大同充當戌卒近20年。建文二年(1400年)回鄉,隐居九龍山,賦詩作畫,教授弟子。永樂元年(1403年),王绂因善書被舉薦進京,供事文淵閣,參與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十年拜中書舍人,派往北京,從事遷都籌備工作。永樂十一年、十二年,兩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
永樂十四年(1416年)二月六日,王绂病逝于北京館舍,終年54歲。
王绂有《王舍人詩集》《友石山房集》傳世。

繪 畫
王绂繪事山水、人物皆精,山水師法元四家,尤以王蒙、倪瓒為主,幽淡簡遠,有時亦将倪瓒與吳鎮畫法揉合,幹濕并用,蒼古厚重。《佩文齋書畫譜·畫傳》說他“山水用筆精到超出幼文天遊之上,而與叔明并駕。”明人王世貞說“孟端在永宣間(永樂·宣德)聲價不下黃鶴山樵”(《位州山人稿》)。王绂繪事畫品極高,文征明在《湖山書屋圖》題跋中說他“人品特高,能不為藝事所役,雖片紙尺缣非其人不可得也。”他不輕易為人繪畫,對于富人用金錢索畫者更是拒之于門外,故後人有“舍人風度冠時流,筆底江山不易求”的詩句。是以王绂傳世的作品極少,今流傳《墨竹圖》《竹鶴雙清圖》《潇湘秋意圖》《枯木竹石圖》《江山漁樂圖》《蘆溝曉月圖》《燕京八景圖》等,數件作品實為難得。
王氏畫竹兼收北宋以來各名家之長,具有揮灑自如、縱橫飄逸、清翠挺勁的獨特風格,世稱“明朝第一”。建文四年(1402年),王绂畫《竹爐煮茶圖》,侍讀學士王達為其記序作銘,構成珍貴的《竹爐圖卷》。此圖卷深得乾隆帝喜愛,南巡時,曾在惠山品二泉水,觀《竹爐圖》畫卷題詠。後圖卷不慎被毀,乾隆帝竟自仿王绂筆意,補寫了竹爐首圖,并題詩。
明 王绂 《觀音書金剛經合璧卷》圖畫部分
一、《觀音書金剛經合璧卷》
《觀音書金剛經合璧卷》,紙本,墨筆,縱24.6厘米,橫78厘米,為王氏52歲時的晚年作品(1414年)。是卷清宮舊藏,現藏于遼甯省博物館,予二十餘年前于該館庫房中三次獲觀此卷,時至今日記憶猶新。卷中钤有乾隆禦覽之寶、秘殿新編、幹清宮鑒藏寶、宜子孫、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玺、嘉慶禦覽之寶、宣統禦覽之寶、瑞林重定、孟瑞等印章33枚。作品由兩部分組成,觀音圖與行楷書《金剛經》,圖畫部分以白描法勾畫觀音垂臂盤腿端坐岩崖之上,雙眸斜視一赤足童子,神态安詳平靜,楊柳淨瓶置于左邊,身後翠竹洞岩,展現出畫家在創作時對環境與意境的把握,形成了主次之間完美的空間關系,塑造出紅塵以外的超然世界。王氏畫迹被譽為“出姿媚于遒勁之中,見灑落于縱橫之外”,此卷筆法呈現出書法用筆,線條縱橫轉折靈動活潑,于飄逸中見骨力之強勁,于強勁中又藏有一絲含蓄,筆迹清晰,皴法急掃帶染,點苔濃淡虛實枯秀之變令人賞玩無窮,岩崖江水,連接配接雲煙,意境甯谧恬淡,清曠冷逸,蕭瑟蒼茫,縱觀是圖确有與古人品評之同感。隔卷行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字型溫雅圓和,含蓄靜穆,沖淡平和,一如畫風,是卷堪稱為王氏書畫合璧之珍品。
明 王绂 《觀音書金剛經合璧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局部
二、《岱嶽春雲圖》
王绂此幀《岱嶽春雲圖》,長70厘米、寬27厘米,作于明朝永樂庚寅(1410年),為王氏48歲時集大成之作。是圖描寫岱嶽春天景象,取法高遠、深遠。近景叢篁,茂林垂柳,随意所适,無不妙絕,石橋之上一老者拄杖訪友,聽水賞春,神形兼備,動人之處,令人回味。岸邊茅屋端坐一人,冥想通達于四方,氣息靜谧恬适,神情悠然自得,觀之似幻似夢似現實,似儒似道似神仙。二人心性不同,氣息生發各異,靜觀撲面而來的是畫家在塑造兩個人物時的不同情緒,這種情緒于創作中是十分難得的,畫家所表現的二人神情,令人驚歎,不得不使我對這位古代傑出的畫家肅然起敬。中景水流沙渚,蘆草橫生,奇峰怪石,蒼松翠柏,疏落有緻,眺望山間,飛瀑直下,傾瀉千尺,山巅礬頭,草木叢生。遠景群山屹立,虛實得當,煙雲缭繞,變化無窮,意境悠遠。此圖山石皴法取王蒙、吳鎮之筆。以披麻長鋒繁密融入簡筆、幹筆、皴擦點染并用而成,山頂礬頭化雨點為皴,樹葉多以濃墨勾畫點染,形成酣墨淋漓,郁郁蔥蔥之盛,此圖構思大壑深谷,崇山峻嶺之景,堪稱王孟瑞得意之作。王绂繪畫亦從黃公望、倪雲林中來。沈周評其畫曰:“繁中置簡,靜裡生奇”。董其昌亦譽王氏:“王绂在國初如楊萬裡(士奇)方正學(孝孺)之文,實先輩典則”。明人贊譽品評,肯定了王绂在山水畫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明 王绂 《岱嶽春雲圖》
是圖先後被多人鑒藏,如畫面钤有“義周珍藏”(朱)、 “翰鶴林鑒定章”(朱)、“畊冑溪涫”(朱)、“李氏幹初所藏”等印迹。安歧《墨緣錄觀》著錄,《岱嶽春雲圖》有明确記載:“岱嶽春雲圖,紙本長幅,類叔明,有楷書自題。”是圖堪稱是一件傳承有序的作品。
自題“畫本玩物也,人多嗜之,而善玩者将清目以滌慮,不善玩者多徇物以溺志焉,蓋玩之有善有不善者亦由乎人耳。考功林君仲庸嘗愛仆拙畫,久索而未酬。比承寵命參政山東乃欲促成之,以為公餘之玩,目識其上曰岱嶽春雲,且君之膺是命也。雖在參佐亦古方嶽之謂乎,必能宣布天子恩澤于政事,間雨露乎其民将見愛育之效,有若春雲之油然者矣,然則君于是圖不可謂之不善玩者矣。當其一寓于目必有所相資者焉,豈區區玩物之乎哉,于其行并書以奉祝雲耳。”從其言語中表達了其不為藝事所役,不事權貴的豁達情懷,令人肅然起敬。
三、《松林亭子圖》
明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垣。永樂元年(1403年),王绂因善書被舉薦進京,供事文淵閣,參與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十年拜中書舍人,派往北京,從事遷都等籌備工作。永樂十一年、十二年,兩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
王氏因公事關系,往返于南京北京之間,有機會飽覽北方雄偉渾厚的山川。不一樣的地理面貌給王绂胸中原有的江南景色增加了無限的幻化與融合,形成了他前所未有的感受,胸中丘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之以宋人筆墨為基礎,化元四家王蒙、吳鎮、倪瓒之精髓,創己之面貌,所作山水筆墨精微,氣象萬千,集四家而破四家,獨樹一幟,開一時之風氣,導吳門之先河。《松林亭子圖》正是王氏往來于北京期間的作品。明初畫家學習元人技法有近水樓台之優勢,王蒙、倪瓒于明朝洪武年間尚在,其影響力在江南地區尚未消失,王绂有機會接觸到王蒙、倪瓒作品真迹,對王蒙、倪瓒作品有緣目睹參悟研究。故知其全貌,又能于兩家細節處獲益,是以他作山水其技法有牛毛披麻之繁密,亦有一江兩岸簡約構圖,極具倪瓒特色的作品,有時還能融入吳鎮的筆墨,畫出了曆代畫家向往的筆墨豐富逸态縱生的作品。達到了山水畫創作的最高境界,呈現出古人所強調的可觀而摸不着的意趣之美。
王绂山水作品妙處在于畫中既有曠遠氣象又有蒼潤筆墨,墨色變化十分神奇,幹濕濃淡盡現,遠山峰頂用濕筆濃墨畫出山形,再用幹筆淡墨累加山石層次,濃淡對比産生了古代山水畫中少見的光感。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分陰陽而不分明暗,王绂在創作中流露出對明暗的思考,于細節處理上或許來自于他日常對大自然的觀察與寫生,作品表現出造化質樸之美。
明 王绂 《松林亭子圖》
《松林亭子圖》是永樂己醜年(1409年)王绂47歲時為友人何景廉創作的作品,水墨紙本,高88厘米寬35厘米,仿倪瓒一江兩岸式構圖,并于技法上得其精華,是圖用筆出自倪瓒而又有王蒙筆意,氣息略有冷逸而又内藏含蓄,巧中藏拙但又與晚年佳作如《岱嶽春雲圖》等作品風格迥異。觀察這件作品可見王绂确實對董其昌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董其昌的作品中可以找到王绂的痕迹,隻是董其昌作品比王氏多了幾分柔媚之氣,王绂作品文人情趣沒有董其昌豐富。從二人風格相近的作品比較起來看,從中能找出細微的差别。
王绂前半生遭遇苦厄,中年以後多寫墨竹傳世,堪稱明代早期畫竹名家,而山水人物精湛之筆令人佩服贊歎。
是圖款題:泖上峰巒斷複連,君家正近九峰前。曾聞族譜宗何晏,今見醫名継董仙。松下夜燒蒸術火,竹邊睛飏煮茶煙。年來賣藥都門巿,詩酒相懽共客邊。(深)雲間何景廉先生以方脈蓋入太醫,時仆亦忝載筆翰林,今年皆預扈從來北京,談笑往還,比昔尤密,一日持紙求謬畫,遂寫松林亭子平遠圖并賦詩以美之,永樂己醜長至日也,無錫王盈瑞識。钤有子京葫如印、項元汴印、平生真賞、寄傲、虛朗齋、檇李、子京父印、項墨林秘籍之印、子孫世昌、孟瑞諸印。
明 王绂 《山亭文會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已亥年九月十日于雲廬
張繼剛
1966年生,字慎之、号知行,遼甯師範大學畢業,師從楊仁恺先生三十年。集目鑒、比較、分析、考訂、心性學等綜合學科,建立“書畫鑒定與心性學”學理。古書畫鑒定家,書畫家、學者,當代文人畫家之代表,倡導“文人畫之士人精神”。涉獵文、史、哲、詩、詞等,建立“雲廬藝社”學術機構。出版著作發表論文,作品被耶魯大學、劍橋大學、巴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陝西曆史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海南博物館、三峽博物館等國内外博物館收藏,并應邀個展。
中國人民大學文獻書畫保護與鑒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古書畫鑒定修複與保護國際學術委員會主任、雲廬藝社社長,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