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漢譯名著遇見諾貝爾獎,會發生什麼?
分享我們曾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作者的漢譯名著。
<h1 toutiao-origin="h2">政治·法律·社會學</h1>
伯特蘭·羅素
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
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羅素終其一生都在思考:“我為什麼而活着?”
作為被西方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作家”,羅素在哲學、數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學、宗教和社會學等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樹,其中以哲學和數學為最。然而他對文學園地不經意的闖入,卻也令許多為了文學以生命相搏的作家汗顔。
1.《權力論:新社會分析》
人都是熱愛權力的動物嗎?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其實就是力的結合
警惕俯視衆生的“超人”
我們大多都這麼淘氣過嗎?“挑開一個蟻穴,相當感興趣地觀看由此而産生的群蟻奔走的紛亂狀況。假如我們從摩天大樓的屋頂上俯視紐約街頭的往來行人,那麼,下面的人就似乎不再是人,而依稀帶有一種荒謬可笑的性質了。”
本書是思想家羅素影響整個世界的一部力作,被公認為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羅素以大量的曆史事實為依據,從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生物學、教育學和神學等各個角度,對不同形式的權力及其表現加以論述。
羅素從多種角度對權力進行分析、探讨,當然,最重要的是,他想借此表達對人們的警告——權力的濫用。在最後一章讨論權力的節制裡,我們可以充分地感受到這位自由主義思想家的信念。或許你不認同其看法,但可以聽聽他思辨的邏輯。
2.《權威與個人》
技術與人性的沖突
權威與個人的沖突
秩序與個性的沖突
1938年,羅素寫下《權力論》,洞見疊出,啟人深思。10年後的1948年,羅素以裡斯講座首講人的身份,再次發揮其深刻的思想洞見——《權威與個人》。
也許跟年齡有關,這位76歲的老人,不再如十年二十年前那麼被人認為"偏激",這次演講中的許多觀點雖然保持了他一貫來的鋒芒和對自由永恒的熱愛,但也更為中庸。
在考慮保護人的個性的同時,羅素着重分析了技術時代如何在保證公民社會所應有的基本安全與穩定的同時,如何有效地保護、激發人類的人性之美善,遏制以及有效地疏解人性之醜惡,以解決"每個人身上的野性必須找到某種同文明生活以及其他同樣野蠻的鄰人的幸福不相沖突的發洩出口"這一至關重要的問題。
如何保護人類良性的個性,消解惡性個性,是古往今來一大永恒的難題,羅素給出的答案無疑是傑出的。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
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天空沒有留下鳥的痕迹,但我已飛過。”
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1913年,他憑借《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4月,這位曠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學的創始者寫下最後的遺言《文明的危機》。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1924年,他終于通路了從年幼時起就十分向往的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中國。在其告别中國之際,一路相伴的徐志摩問他有沒有落下什麼東西,泰戈爾說:“我把心落在中國了。”
3.《人生的親證》
在愛中親證
在行動中親證
美的親證
“在愛中束縛也像自由一樣是令人愉快的。
個人與宇宙、善與惡、美與醜、真理與謬誤、有限與無限等問題盡在此書展開,彰顯了印度古典精神的輝光。
4.《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是什麼?
是批判,還是超越?
這是充滿詩意的政治演講?
當泰戈爾面對日本橫濱郊外和諧美麗的黃昏時,他腦際裡浮現的卻是從西歐席卷東亞的民族主義風暴。在他看來,民族主義是一種産生于西方的高效且無情的工具,在自我優越感的膨脹與排外性的狂熱中必将把人類帶向災難,而這一浪潮在全世界的蔓延更使未來顯得不可預測。
他希望東方能在有機器的地方注入生命,用人心代替冷漠的功利,不那麼重視權力和成功,而重視和諧和富有生氣的發展,重視真和美,盲目地效仿西方的民族主義乃至現代化方式并非長久計。
<h1 toutiao-origin="h2">曆史·地理</h1>
特奧多爾·蒙森
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
19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曆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作為一位突出的政治家,他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會員,并且多次以自由派領袖的身份發表演說抨擊俾斯麥的國内政策,最後因“诽謗罪”受到司法機關的傳訊。
因《羅馬史》這一史書的文學價值之大,蒙森被譽為"偉大的曆史寫作藝術大師"。
5.《羅馬史》
凱撒、龐掊孰高孰低?
本書“既有完整而廣泛的學術價值,
又有生動有力的文學風格……
他的直覺能力與創作能力,
溝通了史學家與詩人之間的鴻溝。”
俾斯麥曾手持這部書對作者說:“尊著《羅馬史》我拜讀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了。”
在這一著作當中,蒙森将一支如椽史筆直接指向了當時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他通過對恺撒大帝的高度贊揚,來抨擊俾斯麥當時的暴政,以凱撒的民主形象與俾斯麥的專制進行鮮明的對比。然而即便如此,《羅馬史》仍舊征服了俾斯麥。
《羅馬史》這部著作是蒙森于1854年至1886年在德國三所大學任教期間曆30餘年的艱辛寫成的,原計劃寫5卷,但第5卷未能完成,實際上隻有4卷。它描述了古代羅馬的全部曆史發展程序,為這個曆時1000多年的古代文明大國注入了新的生命。
<h1 toutiao-origin="h2">經濟</h1>
奧列弗·E.威廉姆森
1932年9月27日-
2009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奧列弗·E·威廉姆森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的命名者,重新發現“科斯定理”的人。
起先,他曾想成為一名律師,但在讀高中時候卻喜歡上了數學和自然科學,并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那麼,是什麼使他在經濟學理論研究中作出了公認的成就呢?
6.《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經濟學理論中的經典
西方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觀點
“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則此一時對問題能做出正确解釋的理論,彼一時有可能就是錯誤的了。”
威廉姆森其實是沿着科斯的路子在走,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了問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他認為,取決于交易費用。具體是什麼交易費用?科斯沒有說。也許這就是科斯的力量,隻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概念,就創立了一個學派,使後人的思路為之大變。
在書中,威廉姆森曾經提到這本書研究的核心内容:“對各類交易——包括勞動市場交易——都能普遍适用的合同理論”,由是産生了交易成本經濟學。這堪稱是20世紀70年代後經濟學出現的重大轉變,同時更是一種分析思路,一種看問題的角度。與以往的經濟學相比,交易成本經濟學更靠近現實世界。
喬治· 阿克洛夫
1940年-
200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喬治· 阿克洛夫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在他眼中,"經濟學對待理論就像法國廚師對待食物,要發展那些被不成文的規則所限制的因素成為有獨特風格的模型。傳統的法國烹饪不使用生魚和海藻,新古典經濟學模型也不從心理學、人類學或社會學出發提出假說。"
邁克爾·斯彭斯
1943年11月7日-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現代資訊經濟學的中流砥柱。現兼任美國哈佛和斯坦福兩所大學的教授、悉尼大學校長、青島大學名譽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研究所學生院前任院長和現任名譽院長,緻力于不對稱資訊市場的分析研究。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1943年2月9日-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2007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這是一個天才的成長之路——24歲,大學畢業僅三年的斯蒂格利茨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此後在劍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26歲,斯蒂格利茨被耶魯大學聘為經濟學正教授。
三年後,他被選為計量經濟學會的會員,這是一個經濟學家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之一。36歲,他獲得了美國經濟學會兩年一度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該獎項用于表彰對經濟學做出傑出貢獻的40歲以下經濟學家。
7.《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論文精選》
檸檬市場是什麼?
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精選之作
本書收錄了三位經濟學家的七篇代表性論文。七篇論文分為三個部分——一是三篇原創性論文:《檸檬市場:品質不确定性與市場機制》《勞動力市場的信号發送》《競争性保險市場中的均衡:論不完備資訊經濟學》;二是兩篇密切相關的應用性論文 :《保險、資訊與個人行為》《不完備市場資訊市場中的信貸配給》;三是格羅斯曼與斯蒂格利茨提出“格羅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論”的兩篇經典論文。
阿瑪蒂亞·森
1933 年3 月-
199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位窮人的經濟學家
“阿瑪蒂亞”這個名字是詩翁泰戈爾為他取的,意為"永生",他緻力于福利制度的研究,曾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寫過人類發展報告。2016年受聘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8.《倫理學與經濟學》
經濟學與倫理學有關系嗎?
經濟行為是否與道德情操挂鈎呢?
對于那些關心當代經濟學與道德哲學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家、政治科學家來說,這本書可謂是一個思想“寶庫”。
在這部著作中,作者通過對人的本能和理想的分析,用倫理學說明了人類的經濟行為。用經濟學闡釋了社會的道德規範,進而揭示了倫理學、經濟學及其社會福利之間的關系。
9.《貧困與饑荒》
探究窮人與貧困的深層結構
分析貧困與權力體系的深層關系
這是一個認識原本意義上貧困與饑荒的故事。
通過分析1943年的孟加拉大饑荒、1973至1975年的埃塞爾比亞饑荒、70年代時期非洲薩赫勒地區的饑荒等,作者從具體案例出發探索了一般貧困與權力體系的聯系。
小羅伯特·E.盧卡斯
1937年9月15日-
1995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國經濟學天才、理性預期學派的重量級代表,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了解,并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他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他改變了此前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一統天下的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基礎,提出宏觀經濟模型應該具有微觀基礎。
10.《經濟周期理論研究》
經濟周期是什麼?
大蕭條時期的失業存在充分的解釋嗎?
作為實證經濟學的頂級大師之一,盧卡斯無法繞過,作為理性預期學派的創始人和集大成者,他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研究經濟周期的視窗。盡管馬爾薩斯和熊彼特等人早已提出了這種理論,但是盧卡斯用自己的方式诠釋了這些理論和他的最新創造。
道格拉斯·C.諾思
1920年-2015年
1993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曆史學家。他是新經濟史的先驅者、開拓者和抗議者,建立了包括産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态理論在内的"制度變遷理論"。
諾思的主要貢獻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創新,即用古典經濟學的方法研究新的對象。也就是說,運用新古典經濟學和經濟計量學來研究經濟史問題。在其早期對遠洋運輸和美國國際收支所做的研究中,他與福格爾所代表的新經濟史學派并駕齊驅,将新古典生産理論與經濟史中所發現的資料結合起來,這種新的方法推動經濟史的研究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1.《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
以制度的變遷來解釋曆史上的經濟增長
經濟理論和曆史研究達到了結合與統一
諾斯悖論:國家的存在對于經濟增長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國家又是認為的經濟衰退的根源。
在本書中,諾思運用一套完整的經濟史理論考察和解釋了自農業起源到二十世紀大約一萬年的經濟增長的漫長曆史,使得經濟理論和曆史研究達到了結合和統一。
羅納德·科斯
1910年12月29日-2013年9月2日
199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慕瑟經濟學榮譽教授及法律與經濟學資深研究員、産權理論的創始人,頻率政策改革之父。揭示并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産權的重要性。
12.《企業的性質》
現代企業理論的基礎
企業家理論的重要裡程碑
本書是科斯1937年的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以及1987年慶祝“企業的性質”發表50周年而舉行的學術研讨會的參會論文的合集。
在《企業的性質》這篇并不長的文章裡,科斯通過回答兩個基本的問題進而為企業理論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這兩個問題就是:
企業為什麼會存在?
企業的規模由什麼因素決定?
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市場成本論與組織成本論--構成了《企業的性質》的核心内容。
西奧多·W.舒爾茨
1902年4月30日-1998年2月26日
1979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舒爾茨在197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賀辭中說:世界上大多數人是貧窮的,是以如果懂得窮人的經濟學,我們也就懂得了許多真正重要的經濟原理;世界上大多數窮人以農業為生,因而如果我們懂得農業經濟學,我們也就懂得許多窮人的經濟學。
13.《改造傳統農業》
精通農業是一門可貴而又難得的藝術
Farmer is poor but efficient
在書的一開始,舒爾茨就定義了“傳統農業”的概念,即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産要素為基礎的農業。他指出,僅使用傳統生産要素的農業是無法對經濟增長做出重大貢獻的,但現代化的農業能對經濟增長做出重大貢獻。
在書的最後,舒爾茨通過一系列分析得出了本書所要論述的主旨:把人力資本作為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是以,要改造傳統農業,是農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就必須要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
人力資本投資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職教育訓練以及提高健康水準,其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阿瑟·劉易斯
1915年-1991年
由于阿瑟·劉易斯是黑人,他曾受到過種種不公正的待遇,是故心懷反帝國主義的思想,而且關心與同情貧窮國家的人民。在政治上他傾向于對英國殖民政策持批評态度的費邊社和工黨。劉易斯從來就不是一個推崇自由放任政策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計劃原理》是為費邊社撰寫,以解決混合經濟的問題的,這種态度影響了他一生的研究與工作。
14.《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曆史學、經濟學和統計學三者的有機結合
全書僅有一個說明性公式
本書主要根據劉易斯1977年3月15日和16日在普林斯頓大學詹韋講座上以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為中心的兩次演講寫成,是劉易斯有關經濟發展的基本觀點的歸納、總結和提煉。全書僅有一個說明性公式,十分具有可讀性。
列奧尼德·V.康托羅維奇
1912年-1986年
1975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第一個獲諾獎的前蘇聯經濟學家,首創解乘數法。二三十歲時,康托羅維奇作為一個青年數學家,已經登上數學奧林匹斯山的高峰。此外,他的解乘數法打開了解決優化規劃問題的大門——這對現代應用數學和經濟學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而這時,康托羅維奇年僅26歲。
15.《最優化規劃論文集》
最優規劃是否存在?
全書搜集了作者1959年以來的大部分著作,收錄了18篇論文。這些論文題材廣泛,既有蘇聯線上形規劃方面的介紹和評論,也有關于改進計算機軟體和硬體設計方面的建議,以便使計算機更好地為公民經濟最優化規劃服務。論文集中的大部分讨論的問題是,如何在國民經濟長期計劃中運用最優規劃。
米爾達爾
1898年-1987年
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學派和新制度學派發展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米爾達爾把他的大多數研究工作指問最寬廣意義上的經濟問題,特别是美國黑人問題和開發中國家的貧困問題,同時還尋求把經濟分析聯系到社會的、人口的和制度的條件,對經濟學作出了種種開拓性貢獻。
16.《貨币均衡論》
首創事前估計與事後計算
《貨币均衡論》是瑞典學派的一本重要著作,也是米爾達爾的一代表作。在本書中,作者對他首創的事前估計與事後計算這兩個概念作了較系統的論述,着重論述了與反危機有關的貨币政策問題,并對瑞典學派創始人魏克賽爾的理論作了一些補充和修正。
約翰·希克斯
1904年4月8日-1989年5月20日
197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一般均衡理論模式的建立者,宏觀經濟學微觀化的最早開拓者。
在宏觀經濟學微觀化的理論研究中,從薩缪爾森開始,許多學者做出了貢獻。約翰·希克斯是這一領域的先驅。希克斯在《通論》出版後不久發表的兩篇書評,特别是他在1939年出版的專著《價值與資本》,開了宏觀經濟學微觀化研究的先河。他的這些論著構成了這一研究的最早嘗試。
17.《價值與資本》
一般均衡理論的基礎
宏觀經濟學微觀化研究的先河
西方經濟學界七八十年來論述價值理論問題的最重要著作
希克斯在引言中寫到:“我相信我很幸運地找到了一種可以應用于廣泛經濟問題上的分析方法。”其實,他所找到的分析方法即馬歇爾和瓦爾拉"均衡分析方法"的繼續,其特點是把"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結合起來。
18.《經濟學展望:再論貨币與增長論文集》
宏觀經濟學的代表作
本書是1965-1977年間希克斯的經濟學論文的彙編本。共收論文九篇,其中最重要的是序言和頭三篇文章。在這幾篇文章中,作者對自己近年來經濟思想發展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濃縮的概述。其他幾篇文章,或者是就個别理論問題作些探讨,或者涉及學說史上的某個人物,或者涉及作者早年與凱恩斯關系中的某些轶事,或者是對個别理論觀點上的批評意見作出答複。本書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作者經濟思想發展的一個縮影。
19.《經濟史理論》
農業如何商業化?
勞工市場如何變化?
“在我看來,經濟史的一個主要功能是作為經濟學家與政治學家、法學家、社會學家和曆史學家--關于世界大事、思想和技術等的曆史學家--可以互相對話的一個論壇。”——希克斯
這本短小的著作注定不是講述世界經濟的曆史,而是通過對經濟史的全面考察得出在幾個重點方面(市場、貨币、農業、勞動力、工業革命等)的某些總的概念。希克斯認為自己闡述的方式不同于湯因比和斯賓格勒,而與馬克思更有相近之處。作者是凱恩斯的高徒,卻不囿于導師的視角,多方面地探讨了人類經濟的發展史。研究主題很宏大,但希克斯卻依然能極富條理、言簡意赅地進行分析,盡顯大師風範。
西蒙·庫茲涅茨
1901年4月30日-1985年7月8日
197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俄裔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美國的G.N.P.之父”。提出了收入配置設定狀況随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的曲線——倒U曲線(Inverted U Curve),又稱作“庫茲涅茨曲線,這是發展經濟學中重要的概念。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這個國家向她的人民提供經濟商品的能力的長期提升,這個增長中的能力,基于改進技術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識形态的調整。”
——西蒙·庫茲涅茨
20.《各國的經濟增長》
當代西方經濟學名著
揭示發達國家一個多世紀的經濟增長過程
本書是當代西方經濟學名著,内容涉及了10多篇專論,其總标題是《各國經濟增長的數量》。内容囊括了作者于1956年10月和1967年1月之間,作為《經濟發展與文化動态》季刊的文章,以及1969年5月作者在劍橋大學的馬歇爾講座發表的兩次講演的内容。全書資料翔實,資料分析到位,深入淺出地對經濟理論進行了剖析。
保羅·薩缪爾森
1915年-2009年
1970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全世界最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作者,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
他是當代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世界經濟學界的巨匠之一,在經濟學領域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被稱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廣泛,涉及經濟學的各個領域,是世界上罕見的多能學者。薩缪爾森首次将數學分析方法引入經濟學,幫助經濟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減稅方案”,并且寫出了一部被數百萬大學生奉為經典的教科書。
他的經典著作《經濟學》以四十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超過四百萬冊,是全世界最暢銷的教科書,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這本著作,将西方經濟學理論第一次系統地帶進中國,并使這種思考方式和視野在中國落地生根。
21.《經濟學(第十九版)》
影響一代人
全球銷售超過四百萬冊
經濟學教科書的常青樹
在1948年之前,經濟學教科書大都墨守成規,局限于說明價值與配置設定理論。薩缪爾森是在其經濟學教科書中首先以凱恩斯的就業理論與财政政策為重點,配合以傳統 的價值與配置設定理論,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這種編寫結構,即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相結合的結構,曾被稱為"新古典綜合",現在被稱之為主流經濟學,已成為 各家編寫經濟學教科書的标準模式。
<h1 toutiao-origin="h2">哲學</h1>
讓-保羅·薩特
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
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薩特拒絕接受
“這個老頭兒,他是我們的年輕人!”
薩特是20世紀世界思想發展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一生是在精神化領域裡不斷開拓、不斷勞作的一生。在思想上,他肯定人的價值,努力探索人在荒誕世界裡的出路與歸宿,主張人道主義思想。
1980年,薩特去世,他的葬禮上,多達五萬的群衆自發地跟随棺柩從巴黎直到蒙特帕納斯墓地,《薩特的世紀》一書的作者列維斷言,這是伏爾泰、雨果之後,法國知識分子最後的榮耀。
22.《自我的超越性》
薩特最早的哲學研究著作
以寓言的形式表達思想
通向探索《存在與虛無》的開端
本書寫于1934年,其中一部分是薩特在柏林為研究胡塞爾現象學而寫的。1935年間,他還寫了《想象》和《想象物》(分别在1936年和1940年發表),後來在1937年和1938年間完成1934年就構思的《心理》。後來他又從《心理》分離出另一部著作《情緒現象學理論初探》,于1939年發表。最後要提到随後在1943年發表的《存在與虛無》。薩特以這部著作開始了通向《存在與虛無》的探索。
阿爾貝·加缪
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
195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加缪有着一顆不停地探求和思索的靈魂。”
加缪在他的小說、戲劇、随筆和論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異己的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誕的同時卻并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留給我們的遺産也許是我們該如何應對荒誕。
23.《西西弗神話》
存在主義最出色的一篇結尾
20世紀西方文學中最具有規模、最具有體系的荒誕哲理
西西弗推石上山不正是人類生存的荒誕性最形象的象征嗎?
西西弗是個荒謬的英雄。他之是以是荒謬的英雄,是因為他的激情和他所經受的磨難。他藐視神明,仇恨死亡,對生活充滿激情,這必然使他受到難以用言語盡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個身心緻力于一種沒有效果的事業。而這是為了對大地的無限熱愛必須付出的代價。
延伸閱讀:《加缪傳》
“我為什麼而活着?”羅素終其一生都在思考。
羅素曾通路蘇聯,會見列甯;受梁啟超邀請,他于1920-1921年間到中國講學9個月,與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各界人士廣泛接觸,推進了中國的新文化運動,“羅素熱”風靡全國。
24.《邏輯與知識》
原子事實是什麼?
原子命題是什麼?
語言和世界具有結構的同型性?
《邏輯與知識》全書約三十萬字。由羅素1901—1950年發表的十篇文章所組成:(1)關系邏輯;(2)論指謂;(3)以類型論為基礎的數理邏輯;(4)論共相與殊相的關系;(5)論親知的性質;(6)邏輯原子主義哲學;(7)論命題:命題是什麼和命題怎樣産生意義;(8)邏輯原子主義;(9)論時序;(10)邏輯實證主義。
25.《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萊布尼茨哲學是什麼?
不了解羅素的《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就不了解羅素
我們常常說羅素是現代數理邏輯中邏輯主義分支的主要代表和現代分析哲學的重要代表,其實,無論如何,羅素首先是一位萊布尼茨研究者。然而,萊布尼茨遠不隻是羅素的一個研究對象,他事實上構成了羅素走向自己、實作自己的一座重要橋梁,質言之,羅素是在研究萊布尼茨的過程中走上自己的哲學道路的。
26.《為什麼我不是基督教徒》
羅素關于宗教最著名、最率直的著作
宗教信仰是簡單的信仰
基督不是一個真正慈悲的人?
27.《數理哲學導論》
羅素數理哲學的通俗著作
羅素悖論有解?
羅素認為,數理邏輯作為一種方法,有助于傳統的哲學問題,特别是數理哲學問題的解決,在這本書中他将數理邏輯的主要結果以一種既不需要數學知識,也不需要運用數學符号能力的形式陳述出來。在這本書中羅素還清楚明确地陳述了他的數理哲學觀點——這就是人們通常稱做的邏輯主義。
28.《我的哲學的發展》
羅素哲學思想的總結
研究羅素哲學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羅素作為二十世紀的哲學巨匠,其哲學思想給當代的許多哲學家和哲學流派以很大影響,其中受其影響最深的要算維根斯坦哲學以及整個邏輯實證主義學派。他曾于1920年來過我國,在北京大學主講"物的分析"、"心的分析"等哲學問題,對舊中國的學術界也有過廣泛的影響。
29.《心的分析》
羅素哲學思想最重要的一次轉變
哲學研究的一個新起點
從新實在論到中立一進制論,是羅素哲學思想的一次最重要的轉變——而這種轉變,首先就展現在這部《心的分析》中。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他的主要目的就是針對心理學所關心的現象,“努力而詳盡地闡述”詹姆士的中立一進制論觀點。
30.《西方哲學史》
一部書讀懂西方哲學
暢銷世界的西方哲學教科書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引領你進入西方哲學的殿堂
為什麼要有哲學?換言之,人類為什麼一定要在科學、數學和曆史的基礎上還要更進一步思考更本源的、更深層的東西?這是什麼力量驅動的?這也許《西方哲學史》就能給出問題的答案,即哲學是提示一種生活方式,更通俗的說,是使我們生活得更有目的,更幸福。
31.《意義與真理的探究》
探讨知識論問題的著作
分析哲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羅素在書中區分了兩種形式的知識論:第一種形式的知識論把我們的知識作為當然的東西接受下來,并把它構想為有機體的一種狀态;第二種形式的知識論,也即通常所謂的認識論。
32.《宗教與科學》
記述傳統科學挑戰宗教的一本書
科學不能發現的東西,人類是不可能知道的?
本書以"20世紀末創世論與進化論之争"為中心線索,研究宗教與科學的關系,書中收納了大量深具學術價值的現當代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論和宗教史的研究文獻,為進一步深入研析提供了參考。
33.《人類的知識》
羅素後期哲學思想最系統的闡述
羅素最後的一部專門哲學著作
考察個人經驗與科學知識整體之間的關系
埃爾溫·薛定谔
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
1933年獲諾貝爾實體學獎
奧地利實體學家,量子力學創始者之一,發展了分子生物學和原子理論,由他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學中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狀态的基本定律,提出薛定谔貓思想實驗,薛定谔的貓可能比薛定谔更出名?
34.《生命是什麼?》
20世紀的偉大科學經典之一
在一個生命有機體的空間界限内發生的時空中的事件,
如何用實體學和化學來解釋?
作者在書中緻力于将生物學與量子力學協調起來,盡管寫于1944年,但書中關于生命、分子生物學、心靈等主題的評論今天看來仍十分有趣,極具啟發性。
可以說,這本書的内容為分子生物學的誕生和DNA的發現作了概念上的準備,對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論的讀者來說,本書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薛定谔以一種令人放松和愉悅的文筆引領讀者探索生命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主題,内容深刻而有趣,極具啟發性。
35.《自然與希臘人 科學與人文主義》
科學研究的價值是什麼?
現代科學成就如何影響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
闡釋薛定谔科學哲學思想的最著名講演集
本書初版于20世紀50年代,彙編了薛定谔的兩本演講集,包括《自然與希臘人》、《科學與人文主義》,是薛定谔闡釋其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思想的最著名的講演集,反映了一位大思想家的深邃思想,直到今天仍不過時。
在《自然與希臘人》中,薛定谔對20世紀的科學世界圖景做了全面的曆史論述,從現代科學追溯到西方哲學思想的最早階段。
《科學與人文主義》則從科學對生活的精神影響、我們“模型”的本性、連續體的複雜性等方面展開論述。
沃納·卡爾·海森伯
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
1932年獲諾貝爾實體學獎
海森伯是德國著名實體學家,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人物,提出著名的“測不準原理”。他不僅開拓了量子力學的發展道路,而且為實體學的其他分支(如量子電動力學、渦動力學、宇宙輻射性實體和鐵磁性理論等)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6.《實體學和哲學》
現代實體學對人的心靈的沖擊結果是什麼?
自然界真的像原子實驗那樣荒誕無稽嗎?
現代科學在一開始就立足于一個比古代哲學更謹慎同時也更鞏固得多的基礎之上,是以,現代實體學的陳述在某種意義上比希臘哲學更嚴肅得多。
當世界上的政治結構已變得适應于新技術的種種可能性時,現代實體學還将留下什麼影響呢?
現代實體學的精神必将滲透到許多人的心靈之中,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和老傳統聯系起來。現代實體學的成果确實觸及實在、空間和時間這樣一些基本概念,是以,這種沖突可能引起全新的、難以預料的發展。
延伸閱讀:《海森伯傳》
亨利·柏格森
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
192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7年,柏格森因他的《創造進化論》一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在西方哲學史上是罕見的。
柏格森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系的小機關。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
37.《時間與自由意志》
意識是一種綿延,是一種過程?
獨特的寫作風格
詩意的表達方式
《時間與自由意志》原書在法國已出到第七版。柏格森教授在這本書裡首先讨論了意識狀态的強度。他指出數量上的差異隻适用于有大小的東西,即空間,而強度自身則完全是品質性的。
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
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
1922年獲諾貝爾實體學獎
玻爾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并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釋來解釋量子力學,他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對二十世紀實體學的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38.《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光,這或許是一切實體現象中最不複雜的一種
生命,它卻表現着一種科學分析所難以捉摸的多樣性
明确劃分自然哲學和人類文化是不可能的
盡管生命之謎有着很微妙的性質,這一問題卻在科學的每一發展階段中都出現過;科學解釋的本義,就在于将比較複雜的現象分析為比較簡單的現象。
科學的任務是既要擴大我們的經驗範圍又要把我們的經驗條理化,而這種任務就表現着各種各樣的彼此不可分割地聯系着的一些方面。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
1921年獲諾貝爾實體獎
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作為現代實體學的開創者和創始者,1999年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39.《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
愛因斯坦親自對相對論所做的大衆化解釋
我們有義務在有生之年,去了解愛因斯坦這樣的思想巨人,曾經将人類的思維拓展到了何種程度。
“一舉成名的愛因斯坦博士,他帶着宇宙新秩序的資訊,他是新摩西,帶着律法從西奈山上下來;他是新約書亞,控制着天體的運動。他說的話與衆不同,但智者斷言群星将證明他的真實。”
——亞伯拉罕·派斯 《愛因斯坦傳》
40.《愛因斯坦文集》(全三卷)
一位奠定現代實體學理論基礎的實體學家
一位富有哲學探索精神和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思想家
威廉·奧斯特瓦爾德
1853年9月2日—1932年4月4日
1909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奧斯特瓦爾德是實體化學的創始人之一,1909年因其在催化劑的作用、化學平衡、化學反應速率方面的研究的突出貢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41.《自然哲學概論》
自然科學和自然哲學,是天然相排斥的領域嗎?
自然哲學無處不在
關乎外在世界和内心生活
如果我們詢問,在觀察的意義上,我們是否恰恰了解科學原理的形成,是否果真存在任何像演繹那樣的東西,我們能夠發現一種程式,它與那種不可能的程式具有某種相似性,它實際上頻繁地、十分有效地在科學中應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