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為名,百年傳承,中國銀行,建設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帶你探尋江蘇101個博物館傳奇。

用現在網絡詞彙來形容,珠算,是智慧爆棚的中國發明。珠算是中國人原創的一種計算方法,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已經有1800多年曆史。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它的使用還挺普遍。背着算盤上學去,是很多中國人的童年記憶。現在情況不同了,珠算不僅淡出實用計算領域,也在2001年基本退出國小數學教學大綱。
2013年底,珠算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30項世界非遺項目。而評選結果揭曉當晚,出現在央視新聞畫面中的算盤,就來自中國珠算博物館,這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珠算專題博物館。
中國珠算博物館坐落在江蘇南通,參觀珠算博物館,最吸引人的當然是算盤。
不過館裡最具文物以及數學研究價值的算盤,卻有點貌不驚人。那是兩把木制算盤,統稱“子玉算盤”。名稱來自它的設計者,清代四品官員周懋琦,号子玉。第二次鴉片戰争之後,洋務派建起了近代中國第一座海軍船廠——福州船政局,周懋琦是船政提調,統領制造了中國第一艘鋼甲巡洋艦——“平遠”号,這兩把子玉算盤,正是為了造船時大量資料的計算需要制作的。兩把算盤有兩個奇特之處:一是算盤的梁和邊框上刻有非常詳盡的計量機關、進位關系和計算方法,比如在其中一把上二下五珠的49檔算盤上,刻着“太極、太初、太始、太素”等古時的計數機關;子玉算盤的第二奇是另一把25檔算盤,它是一把上四下五珠算盤,非常罕見。梁上四顆珠的算盤到底要怎麼使用,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木制的,銀制的玉制的陶瓷的,各種材質的算盤應有盡有。長的,方的,圓的,太極八卦八角形的,北京天壇樣子的……千奇百怪。
其中有專門做給盲人用的,為了防止算珠随意滑動,算珠被做成扁扁的一片一片的長方形。最小的算盤隻有幾毫米,視力差點都看不見。最大的有一人高,長7.8米,高1.8米,重達3噸,名貴的紫檀木制成。
中國珠算博物館成立于2004年,最初的館藏百分之八十來自一位上海的算具收藏家陳寶定。陳寶定先生是一名老會計,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創始人之一,去世前,他的很多收藏捐贈給了珠算博物館。不僅如此,這裡還有他親自設計制作的一把算盤,也很特别,老先生把珠算曆史都濃縮進了一把算盤。這把算盤的算珠是長方形的,一塊塊麻将牌的形狀,每張牌上都刻着字,内容都和珠算有關。比如“西周算珠”,提示了珠算的起源,再比如“清明上河圖”,意思是至少在北宋,算盤已經被普遍使用,因為在這幅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名畫上,在畫卷最左端有一家藥鋪,藥鋪櫃台上就放着一把算盤。
中國珠算博物館,帶人們走過的,是奇妙的珠算文化之旅。
作者 |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