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祝融分部落“參胡”董姓部落的天文觀測

曆史

祝融分部落“參胡”董姓部落的天文觀測

廣西 賀州 董全吉

《史記·楚世家》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喾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複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産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琇姓,楚其後也”。

祝融六姓的參胡,具體指什麼?《晉書·天文志上》:“參星失色,軍散敗。”。參星屬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晉書·天文志上》:“參星失色,軍散敗。”;《史記·天官書》:“昴曰髦頭,胡星也,為白衣會。”。《史記·天官書》:“昴曰髦頭,胡星也,為白衣會。……參為白虎。”,昴宿,昴為胡星。《說文》:“作昴,白虎宿星”。《爾雅·釋天》:“大梁,昴也。西陸,昴也”。《注》:“昴,西方之宿。别名旄頭”。《書·堯典》:“日短星昴。”《傳》:“昴,白虎之中星”。黑夜最長的時候,看到昴星(即昴星團,俗稱七姐妹星),就是冬至節氣。天文學上商星和參星處于天空的兩方,古時候,人們把夜空中能看見的星星分為二十八組,稱為“二十八宿”,參宿和心宿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參宿也叫參星,在天空的西方;心宿的主星叫商星,又叫“大火”、“大辰”,在天空的東方。每當商星升起來時,參星已經落下去了,它們從不在天空中同時出現。據傳說,“帝喾”,又稱“高辛氏”,他有兩個兒子,哥哥叫阏伯,弟弟叫實沈。兩個兒子不和睦,就把阏伯遷到商丘這個地方,讓他主管辰星,商部族的人是以奉祀辰星,是以辰星以後就被稱為“商星”,《左傳·昭公元年》:“遷阏伯于商丘 ,主辰。 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又把實沈遷到大夏這個地方,讓他主管參星,後來帝堯陶唐氏的後代是以就奉祀參星。參星:星名。《晉書·天文志上》:“參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而參胡,是相對于商丘以西的天文觀測範圍。

祝融分部落“參胡”董姓部落的天文觀測

(漢)戴德《大戴禮記·帝系》雲:“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産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産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産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産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籛,是為彭祖;其四曰萊言,是為雲郐人;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芈姓。昆吾者,衛氏也;參胡者,韓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郐人者,鄭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連者,楚氏也。”;(宋)鄭樵著《通志· 氏族略》:“長曰昆吾。名樊。為己姓。封于衛墟。次曰參胡。董姓。封于韓墟。周時為胡國”。 (宋)羅泌 撰《路史·卷十七》“惠連,妘姓,其封參胡。參胡者,韓是,周之鄅子,其後也。後有鄅氏、參氏” 韓、韓原,源于倝(gàn日始出金光燦爛,參胡初居于韓,韓原(韓城市今陝西省境内),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于韓,食采于韓原一帶,稱韓(侯)國。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于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占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于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難道董部落參胡,僅僅在胡星方位的韓原觀測天文嗎?從“參、胡”二字即可否定。 韓原,周邊有萬榮、聞喜、大夏即夏縣、曲沃、垣曲、绛縣等地,屬于參星方位。《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上》:“聞喜,故曲沃”《左傳·昭公元年》:“故參為晉星”,《新唐書·天文志》: “參、伐(伐也稱罰星,在參星三星中間)為戎索,為武政,當河東(崔恒昇:《簡明甲骨文詞典》曰:'河東,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縣一帶。’),盡大夏之墟。”。在商丘西面,在祝融的部落故地新鄭一帶,屬于商丘的西面。《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漢書·地理志》:“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虛也。”都是參星觀測地,也是董姓參胡部落觀測天文的地方。

而吳山,也就是祝融部落首領吳回的居住地(今山西運城平陸之中條山,也曰首陽山,太行山南側)。中條山,中國山西省南部主要山脈之一,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位于中國山西省南部,黃河、涑水河間,地跨臨汾、運城、晉城三市。東連太行山,南臨黃河,西北為汾河谷地,西隔黃河與秦嶺山區相望。居太行山及華山之間,山勢狹長,故名中條。東北端與王屋山相接的曆山,屏蔽着洛陽、潼關和中原大地,拱衛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視着晉南和豫北,北魏郦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奇峰霞舉,孤峰标出,罩絡群泉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頂”。中條山依山勢可分為三段:東段稱曆山,以舜王坪最高,山頂呈平台狀,其間有垣曲斷陷盆地;西段稱中條山,兀立于運城盆地與黃河谷地之間,主峰雪花山,位于山西省垣曲縣東南。該區以中條山主峰舜王坪為中心,坪頂有舜王廟遺址。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堯、舜、禹、湯都曾活躍于此。主峰舜王坪,相傳舜王在此生活起居,讀書耕耘,為“天公降旨立君之地”。著名的“下川遺址”更是人們探索距今二萬三千年到一萬六千年間人類發展的場所。屬于參星的位置。包括陸終的居住地平陸(今山西平陸縣一帶),都屬于參星的方位。然從祝融至參胡觀測天文分析,“主峰舜王坪”确切應該為參胡天文觀測台。且早于舜帝存在。

吳山(中條山)是參胡即惠連居住的中心。且吳山,地勢險要,高山峻嶺,符合作為天文觀測的最佳位置。 吳山是參胡即惠連居住的中心,故有學者考證“惠連氏族者,藩衍于吳山”。

往北,進入韓原,萬榮、大夏、曲沃等地,往東可至新鄭。靠近陸終“第一子昆吾”所在地即昆吾國(今河南濮陽東南)。《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漢書·地理志》:“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虛也。”;《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八·昭十七年·盡十九年》:“陳,大皞之虛也,大皞居陳,木火所自出。鄭,祝融之虛也,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皆火房也。房,舍也。星孛天漢,漢,水祥也。天漢,水也。衛,颛顼之虛也,故為帝丘。衛,今濮陽縣,昔帝颛顼居之,其城内有颛顼冢。○濮音蔔。其星為大水,衛星營室,營室,水也。水,火之牡也。牡,雄也。○牡,茂後反。”;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鄭,漢舊縣,春秋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

參胡,參星胡星觀測地範圍,非僅指封地。這些封地以人群為主體,常常遷徙數百裡乃至上千裡。祝融部落分化參胡,作為部落的“參胡國”,其實是董姓部族天文觀測活動在一定區域,非僅指僅封地。 中國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作而劃分二十八個星區,參星在西方,胡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東方。可以明确,應該在“晉”以北陝西等地“胡星”一帶,都是董姓參胡部落觀測天文的區域。

祝融分部落“參胡”董姓部落的天文觀測

韓原,有原來觀測的“倝”變成《說文》:“韓,井垣也。”,其實,這是參胡董姓部落之後,從陸終“第一子昆吾部落”分化的“董父”。依然在參胡的董姓部落範圍,從觀測天文的“倝”變成“韓”是在舜帝時期豢龍所緻。此時,已經距離帝喾時間有較長久的時間了。

随着堯舜禹以後的變化,部落人多,分化也加劇。特别在西周分封時期,西周是封建制度的雛形時期。 原來參胡董姓部落地方被其他部落占據,後被西周封國。大部分為晉國取代。古南韓(今陝西省韓城縣,即韓原),正是周初分封的姬姓古國,于公元前757 年為晉國并滅。曲沃武公統一晉國時,封功臣韓萬于此。

也證明,舜帝屬于晚于帝喾、堯帝的時期,帝喾時期祝融六姓分化,參胡居住在董姓部落,故董姓早于參胡時期;董父豢龍在鬷川是在舜帝時期,也在原來參胡的天文觀測地。(宋)鄭樵著、(明)陳宗 校 《通志卷三十·氏族畧第六·同名異實第一》:“董氏有二:董父之後,以字為氏;又有陸終之子參胡姓董,以姓為氏。”。其實,祝融六姓是指“參胡”的董姓,并非指昆吾部落之後分化在舜帝時期的飂叔安之裔子董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