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道題,也是出給我們的!名師點評10位評論員的聯考作文

蘇紫 點評

編者按:奮鬥的青春,每個人都了不起;考場内外,我們都是答題人。澎湃評論連續第五年邀請評論員、大學生同寫聯考作文,為千萬考生加油、鼓勁。今年,我們繼續請到上海市某示範性高中國文進階教師蘇紫,站在國文老師的專業角度對這些作文“批閱評分”。

1、時間所帶來的,死亡帶不走(上海卷)

作者:李解

經過時間的沉澱,才能給事物帶來價值嗎?

有的人說,是的。“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人們如何得知周公的忠誠與苦心,又如何知曉韓信的志向與才華?在時間之河的沖刷之下,人、事、物,都如一顆顆石頭那樣,被打磨掉僞飾的棱角,洗掉平庸的外皮,暴露出堅硬而不可磨滅的本質。

在先秦諸子百家裡,一時比孔子儒家得意、揚名于諸侯的學說、學者,并不稀少,而唯有儒學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成為華夏文明的軸心。在面對“此物何用”的質疑時,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回答:“新生的嬰兒又有何用?”在蒸汽火車剛發明出來時,人們嘲諷它不如馬車跑得快……

時間,唯有時間,才公平地讓嬰兒成長,讓先進的、強大的、正義的,都在曆史中占有其應有的地位。

也有人說,在您所舉的例子裡,說的都對,但也并非所有事物都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才會顯露價值。所謂如置錐于囊中,鋒芒畢露。有很多東西,當其出現在世人面前時,馬上就能煥發出璀璨的光輝。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裡士多德在求學時,就得到了他的導師柏拉圖的肯定,認為這是一匹必将緻千裡的馬駒。

“五四運動”乍起之時,即有學者認為這将是改變曆史的偉大事件。計算機剛發明時,運算性能還不如今天一個電腦,科幻小說家們已經紛紛構想出計算機統治世界的未來……事物的價值需要經受時間的考驗,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事物需要時間來賦予其價值。

更有第三者說,你們兩位說的,還都有些欠缺。事物的價值,其實是在時間的波浪中起起伏伏。就算是今天我們離不開的計算機,不也有科學家的預言,如果過度發展人工智能,也會妨礙到人類本身嗎?

是以說,時間并不一定沉澱出價值,它僅僅是翻轉,讓我們看到人、事、物的不同側面和變化發展出來的不同效應……

那麼,這三位誰說得對呢?或許,都對,也都還不夠對。“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時間帶來的并不僅僅是花,更有風霜雨雪。我們都身處在時間洪流的某個片段之中,享受着曆史發展、時間沉澱出來成果,承受着曆史積澱的種種困擾與惘然。

有一句波斯諺語:“時間帶來的,死亡帶不走。”唯有敬畏曆史、敬畏時間,慎始而善終,才能讓時間沉澱出更多的價值,而為曆史留下更好的未來。

點評:正反合,前兩部分比較精彩,最後兩段略顯單薄,時間、事物價值、人的認知三者關系,可以再明确些。【一類下 63分 上海卷 滿分70分】

2、人生有得必有失,桃花依舊笑春風(浙江卷)

作者:默城

從古至今,得與失,舍與得,都是人們的心靈羁絆,每個人的一生,都好像困在了得與失的方寸之地,難以自拔。得到時的欣喜,失去時的悲傷,得到時的鼓勵,失去時的打擊,也成為每一個人的人生常态,大多數人都在得與失的循環中徘徊,始終無法走出得與失的現實困境。

說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大多數人的一生,都在被“得與失”當成玩具一般玩弄,很少人有能力去把“得與失”當成玩具一般玩弄。

被“得與失”玩弄的人,會把“得與失”看成終點,也會把“得與失”看成起點,甚至會被“得與失”捧的飄飄然而忘記本心,或者打擊的一蹶不振,喪失希望。這樣的人,過于看重和放大“得與失”,自然而然就很容易被“得與失”所捆綁起來。如此,本質上看,相關個體的人生,不是被自己主導,而是在被“得與失”主導,并推着走,成為所謂的“工具人”。

翻開曆史這本大書,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比如,在戰勝越國之後,飄飄然忘乎是以,在被越國打敗之後,羞愧到拔劍自刎的吳王夫差,其把“得到”看成了奢靡的起點,把“失去”當成了生命的終點。還有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亮,君王死社稷在煤山自缢的崇祯皇帝,在“得與失”面前,都做了失敗者,而沒有成為“得與失”的駕馭者。

而在現代社會中,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本質上也都是“得與失”的奴隸罷了。

那麼,如何玩弄或者駕馭“得與失”呢?對此,其實古人也有一些高明的注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至;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是古人玩弄或者駕馭“得與失”的表現。表面上是說,這個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事壞事,壞事和好事,既互相依存,也可以互相轉化,但實際上其所強調的,還是人的心态,要積極向上。

不過,古人對于駕馭“得與失”的認知,實際上也隻看到了一面,即面對得與失的心态要好,但沒有看到的是,應對得與失的追求要堅定,且相關的追求不以“得與失”而轉移。

我們要認識到,真正能玩弄“得與失”的人,隻會把“得與失”看成過程,當成一種經曆,一種閱曆,是成長中的“助推器”。在他們的人生之中,無論如何得與失,都無法改變他們的堅定信念和人生追求,都無法改變他們那一份赤誠的理想,無法阻擋他們個體價值乃至社會價值的實作。

而這樣的人,也不乏典型案例。比如,建立新中國的老一輩革命先烈,做過禾下乘涼夢和雜交稻覆寫全球夢的袁隆平,84歲高齡再出山前往一線疫區的鐘南山,還有那千千萬萬個為抗擊疫情做出貢獻的“最可愛的人”。在他們眼中,得與失不重要,自己的追求才重要,自己的價值堅守和理想堅守才重要。

人生有得必有失,桃花依舊笑春風。變化的是“得與失”,但積極向上的人生心态依舊,堅定的價值追求和理想堅守“依舊”。不問結果,享受過程,享受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所帶來的希望。

這才是每一個人在面對“得與失”時,最該有的樣子。

點評:扣住對“得與失“的态度展開,分而述之,層次清晰,标題形象。可惜所舉事例有些老套。【一類下 54分 浙江卷 滿分60分】

3、論生逢其時(北京卷 題目1)

作者:陳禹潛

南朝梁,正是一個風雲激蕩、朝不保夕的年代,年輕的劉勰借住在定林寺裡看書,忽而有感,寫下了“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的名句。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達則兼濟一方,窮則《文心雕龍》,流芳千古,彪炳史冊。

劉勰是大時代中,人的其中一種寫照,時代是一股波濤,沛然難當。有人被推着走,隻能随波逐流;有人識時務者為俊傑,求變求通,稱為一時之選;更有人謀得全局,切入時代,浪遏飛舟,求仁得仁。

染乎世情,系乎時序,往往是安分守己之人的第一選擇,但此時人生的命途往往就不在手中了,一旦時運不濟,隻得低回慚愧、悔恨一生。

溥儀是清末的最後一位皇帝,但他好像這輩子都沒做過自己的主,在辛亥革命中被逼退位,接受“辮帥”張勳擁戴而複辟,後來甚至還做了幾年日本控制下的僞滿皇帝。一生漂泊無定,隻得在監獄中哀歎:“自由誠可貴,面子價更高。若為性命故,二者皆可抛。”

秋風未動蟬先覺,也有人能察覺時代變動,主動出擊、兢兢自強。在經曆國家危亡、諸多屈辱之後,晚清的讀書人寫出諸多悔儒冠而尊兵劍之作:周實詩雲“四海尋仇憑俠劍,百年多難悔儒冠”;柳亞子感慨“忍看祖國淪非種,苦恨儒冠誤此身”; 陳去病則“甯惜毛錐判一擲,好攜劍佩曆三邊”……後來這些愛國詩人共同舉辦的詩社“南社”,鼓動了民族的能量,成為了革命的火種。

更深遠的思想者能看到時代的變化,偕行時代,奮力一搏。最近《覺醒年代》這部劇火遍網絡,前赴後繼、筚路藍縷的先輩們的故事感動無數觀衆。陳獨秀、李大钊、毛澤東等人的思想金聲而玉振,在黑暗之年振聾發聩、開啟民智,從石庫門駕着紅船,無問西東,一路向北,停靠西柏坡,開創新時代,真正以一己之力推動時代向前。真得贊一句:“斯人氣尚雄,江流自千古。”

黑格爾曾說:“當傍晚黃昏的時候,密涅瓦的貓頭鷹就會起飛”。這就是形容在一個時代終結,新時代開啟的時候,警覺的思想者總能迎着浪潮擊水,在時代中狠狠刻下自己的印記。

不主動、不拒絕,被動面對時代,有時候迎來的往往不是心中渴望的顔如玉,而是生活重重的老拳。思考社會、看破時代,跑在前頭,奮力奔跑怎麼樣都是生逢其時。借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不氣盛還叫年輕人嗎?”

舍我其誰。

點評:扣住題旨,引經據典,正反對照。“論”字的展現略有欠缺。【二類上 44分 北京卷 滿分50分】

4、弱者當自強,強者要擔當(全國新聯考Ⅰ卷)

作者:西坡

“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這個道理,不止适用于體育。

上至社會,下至家庭,每個群體都有強者與弱者。如何安排兩者之間的關系,決定了一個群體的未來。

最壞的局面莫過于,強者沾沾自喜,以侮辱、損害弱者為能事;弱者抱團相抗,以推倒強者、取消差别為目的。強者說“你弱你有理”,弱者說“你強你作弊”,雙方各趨極端,将群體一分為二。

強者不講理到頂點,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弱者不講理到極緻,是平均主義。曆史早已證明,這些都是行不通的路。

強者要意識到,日中則昃,過剛者易折。在時間的偉力之下,沒什麼是不朽的。有個與老子有關的典故說,一個人的牙齒脫落完了,但舌頭還完好無損。“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弱者要意識到,一個社會要前進,離不開領頭羊、先行軍。公平與平均是兩個概念。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機會平等、起跑線統一,而不是過程平等、結果平等。不管初始條件如何調整,總會有人更高更快更強,這也是自然規律。

強者的優勢在力量,弱者的優勢在數量。強者的優勢在理智,弱者的優勢在情感。雙方合則雙赢,鬥則兩敗。強者罔顧弱者的權利,效率壓倒公平,長期來看效率也難以保障。弱者無視強者的貢獻,人人不敢出頭,整體的活力則大大受損。

重要的是,強弱會互相轉化,轉化過程往往疾如閃電。今天的強者,可能是昨天的弱者。今天的弱者,也可能變成明天的強者。我們想要别人怎樣待自己,先要那樣待别人。

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孔子的意思是,弱者當自強,強者要擔當。

貧而樂道,自強之道也。不因身處弱勢地位而自怨自艾,而是堅持認識世界、掌握規律,這才有可能由弱變強。

富而好禮,禮,責任之謂也。喜歡炫耀的人,不是真正的富有。歧視弱小者,不是真正的強大。他們想要填補的,都是内心的空虛。一個社會的改善,要從強者主動承擔責任做起。

強者和弱者,都是共同體的一員。我們所有的智慧與能力,都來自于代代的薪火相傳,又要無窮盡地傳遞給後人。這是所有人共同的榮耀與重任。

點評:抓住了關鍵詞“強與弱”。先分述強者與弱者,再談強弱轉化(此處分量略重些為佳),兩兩對比,語言亦多對偶。【一類中 57分 全國新聯考Ⅰ卷 滿分60分】

5、每一個紀念日都值得尊重(天津卷)

作者:韓浩月

我是個記不住紀念日的人。因為年代與戶籍遷移的原因,我連自己的生日是哪天,都搞不清楚,實在想拿到“權威資訊”,就去問母親,母親永遠記得孩子的生日,因為那是她的“受難日”。

我也是個不怎麼在意儀式感的人。比如節日的時候,要在飯桌上發表幾句感言,對着生日蠟燭許願之類的事,總是讓我坐立不安,趕緊敷衍過去了事。但我喜歡默默地幹活兒,在一個什麼重大的節日到來之前,把地拖得幹幹淨淨,一切整理得井井有條,忙完了,端一杯茶望着窗戶外面發一會呆,覺得莫名開心。

我心目中理想的紀念日,總是安靜的,過于喧鬧的紀念日,仿佛失去了一種莊重與深切。

我對大的、小的紀念日,都沒有特别的盼望。時間如果是單行道,紀念日就是路标,時間如果是河流,紀念日就是岸上的大樹……可無論道路還是河流,都在綿延向前,并不允許我們停留或沉溺在某一個日子裡。

唯有不斷被重複與被強調,一個紀念日,才能在一個人的生命與思想當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許多紀念日,其實也隐藏着人們内心諸多的沖突與掙紮。紀念日本身也在被時光與記憶磨損着,消耗着。有些紀念日,就這樣,成了後視鏡中渺小的黑點,和大霧中逐漸逝去的遠方。

有些紀念日是明亮的,鍍着陽光的金色,那是無數雙手不斷擦拭的結果,它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有些紀念日是郁郁蔥蔥的,即便少人關注,也會在無人的荒野上野蠻生長,拒絕枯萎;有些紀念日是灰色的,帶有些悲傷的“啞光”,在白天會被忽略,到深夜才被記起……

紀念日投射了太多人的情感,它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一個“容器”,是群體約定俗成的一個“公約數”,它可大可小,但每一個都值得尊重。

一年365天,據說有400多個紀念日,于是便有人說“不放假的紀念日不是真正的節日”,可400多個紀念日,多是寫在公開的月曆當中的,那些屬于個人的紀念日,該怎麼去計算、衡量、評價?

在過好公共紀念日的時候,作為個人,也要關注屬于個體的紀念日,個體情感也是一個豐富的“宇宙”,這裡也需要标記各種星辰大海。

我是個記不住紀念日的人。我遺忘了許多紀念日,但内心的确也銘刻着一些紀念日。那是屬于我一個人的漫天煙火,海嘯地震……如果恰好你也有類似的體驗,那麼那些日子,就是我們共同的紀念日。

點評:散文,緊扣紀念日展開,起筆略顯平實,後文漸入佳境。紀念日的色彩和容器兩節,贊。【一類中 57分 天津卷滿分60分】

6、不忘“初心”才能正中“靶心”(全國乙卷)

作者:呂京笏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有這樣一句台詞: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靶子。然而,天地廣闊、環境複雜,想正中靶心談何容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精準明确的目标、需要一往無前的沖勁、需要不為外物所動的定力,但最根本的,是一個“正”字——靶子要插得正,箭要飛得正。

箭如此,人亦然。前一段時間,袁隆平院士去世,我們深切地懷念他,感謝他一生操勞讓我們吃飽了肚子;更是緻敬他的精神,簡單、純粹,用一生的時間去實作一樁承諾、踐行一份使命。他的一生是為國家奉獻、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無愧于“頂級流量”的稱号,他就是青少年最好的榜樣!

袁隆平爺爺并沒有真正離開,他把時代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曾經被世界守護的我們,到了站起來守護世界的時候了。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們青春的靶心、理想的靶心,便是個人、國家、時代共同繪就的“同心圓”。無論距離靶心多遠,永遠不要忘記錨定前行的方向。

也許,你的理想是當一名白衣天使。那請不要忘記,當疫情彌漫、霧鎖江城時,是誰無畏逆行,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搏鬥、與死神抗争。口罩下的勒痕是他們最美的印記,護目鏡下堅毅的眼眸像極了驅散黑夜的陽光。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隻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是他們用醫者仁心告訴我們,“除卻君身三重雪,天下誰人配白衣?”

也許,你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那請不要忘記大山女孩的“校長媽媽”張桂梅,在雲南華坪縣城邊的那個小山包上,累計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學,點亮她們的人生夢想。在脫貧攻堅這一“人間奇迹”之中,她也許隻是一粒火苗,卻有強大的燎原之力。

也許,你的理想是當一名軍人。那請不要忘記喀拉昆侖山上的“邊境雄鷹”,高寒、缺氧、狂風、地勢險要……他們用血肉之軀化作守衛祖國國土的長城,隻因身後是萬家燈火、國泰民安,“清澈的愛,隻為中國”。

也許,你與我都是一朵朵并不起眼的浪花,但時代的交響樂又少得了哪一個音符?做好本職工作,平凡孕育偉大,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一個人的夢想都會與中國夢同頻共振!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這份“所信”,就是我們始終堅守的價值觀念與心中道義。“開弓不回頭”,就請朝着青春的靶心飛馳而去吧,到那時,靶心上綻放出的,一定是絢麗的青春之花!

點評:開頭引論生動,後文原地踏步,舉例多,說理少。【二類中 48分 全國乙卷 滿分60分 】

7、“人”有多少種寫法?(全國新聯考Ⅱ卷)

作者:易之

這幅漫畫,其實是個标準的楷書“人”字的寫法。筆畫動作的描述,有着非常明顯的寓意。

比如起筆要“逆鋒起筆,藏而不露”,就是人要持盈守虛,戒驕戒躁;行到中間要“中鋒用筆,不偏不倚”,就是要坦坦蕩蕩、剛正不阿;收筆要“停滞迂回,緩緩出頭”,就是要久久為功、堅持不懈。這樣,一個“人”字就寫好了,一個人也就做好了。

不過,“人”字都是這麼寫的嗎?

從書法來說,當然不是。王羲之的“人”寫得很飄逸靈動;褚遂良的“人”字則婉媚婵娟;米芾的“人”字更是有想象力,最後一筆寫得既像捺又像點,被稱為“八面出鋒”……

就像孔乙己說“茴”字有好幾種寫法,如果風格也算一種寫法的化,“人”字也很難多。歐、顔、柳、趙,蘇、黃、米、蔡,南董北米,各不相同。

“人”字那麼多,那麼做人是否也是如此呢?

翻一翻《世說新語》就能看到,其實人格,也有很多元的面向。阮籍不拘禮法,嵇康潇灑不羁,王導缜密周道,謝安清曠高遠,王述急躁易怒……如果說,這一個個曆史人物,都形象化地變成一個“人”字,想必也是各有千秋、絕不雷同。

那麼,這個标準的楷書“人”字,是否可以說就沒有意義呢?畢竟人有很多面,怎麼會隻有一種“寫法”?

恐怕也不盡然。楷書又被稱為正書、真書,“正”這個字,就表明了楷書的基礎意義,楷書誕生之後,就基本被認作書法的起步了。

是以王羲之、褚遂良、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無論是誰,無論最後變出怎樣的風格,飄逸和沉郁,他們都必然一筆一劃、工工整整練過楷書,寫下過這個“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緩緩出頭”的“人”。這些工整、嚴密的字,就是之後風格突變的起點。

做人也是這樣。無論最後變成怎樣的性格,無論怎樣千人千面,從根本上來講,那些做人的道理其實是大同小異的,正直、善良、勇敢、體恤……外在的形象特點、性格特征可以千變萬化甚至千奇百怪,但那些人之是以為人的本質,沒有太大不同。

從阮籍到王述,都可以算曆史上的正面人物。典籍裡記載的他們,從面貌看絕不是“一路人”。不過扒開這些“外在”,深入内裡地看,又有多少不同呢?阮籍放誕,謝安高遠,本質裡不都是對人本質意義、精神世界的一種思索?

現代社會更是如此。我們生活在有着60億人口的地球、14億人口的中國,豐富多元才是一種底色。人與人的差異肯定是巨大的,不同的口味、喜好、觀念,才會構成一幅五彩缤紛的譜系。

從今天的網際網路看,因為一些認知上的差異,總能産生巨大的觀點對撞。我倒是希望大家都能看看這幅漫畫,我們每個人是不同的,但人應該具有的特質,不外乎這麼幾種。我們對事物的分析、對他人的判斷,事實上也該保持一種對底色的關注、對差異的包容。

在今天,我們更需要強調這個道理:我們大不相同,因為我們是生活在不同角落的人;我們也沒那麼多不同,人之為人的核心品質,是跨越時空的存在。

點評:由寫字到做人,先順後逆再合,抓住題旨,層層展開,舉例也以書法為證,切題。段落略顯細碎,同義段可合并。【一類下 55 全國新聯考Ⅱ卷 滿分60分】

8、這,才是成熟的模樣(北京卷 題目2)

作者:丁永勳

1999年,我參加聯考。在緊張沖刺的那段時間,我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愛國活動。

那一年5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了我國駐南聯盟使館,三名中國記者殉難。從新聞裡得知這個消息,身處八線小縣城的我們異常憤怒。推開面前小山一樣的複習資料,揉揉發紅的眼睛,開始讨論如何表達我們的悲憤。

我們從宿舍裡扯了一條最幹淨的白床單,用毛筆寫上“解散北約”四個大字,四個人在前面舉着,排隊沖出校園,走上了縣城的主幹道。

那時的小縣城還沒有肯德基、麥當勞,更沒有蘋果、凱迪拉克的專賣店。憤怒的年輕人無處發洩,在縣城電影院門口點燃了挂着《泰坦尼克》海報的公告欄,回來的路上,又拉倒了學校門口馬路中間的護欄。

那次活動最終被學校的教導主任制止了。他帶領幾個保安,把我們從街上攔回來,趕到露天操場上參加模拟考試。看着群情激憤的人群,教導主任對領頭的幾個說,“就憑你們幾個,還解散北約?先想着怎麼考上大學吧。”

這種态度讓我們非常氣憤,“作為老師,怎麼能如此不愛國,還如此蔑視我們的愛國感情?”也許在他眼裡,隻有聯考成績吧。

現在回頭看,那種情緒在當時是有背景的。當時,國際上一股遏制中國的潮流在蔓延,也引發了一些複雜的民族情感。比如,當年最流行的一本書是《中國可以說不》,最大的國際事件是申奧遇阻和台海危機。

那年聯考,我考入了剛剛過完百歲生日的北京大學。大學四年,除了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我如饑似渴讀書,聽不同的講座,實地探訪很多曆史現場,和各種人讨論辨難,既讨論具體的學術問題,也關心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畢竟身處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那樣一個以思想多元著稱的學校。魯迅說,世界上沒有一所大學,像北大這樣,和國家民族的命運如此息息相關。

大學期間,還有至今難忘的一個瞬間,就是大二那年申奧成功。當時正是暑假,我們幾個同學正在浙江沿海社會調研途中,在三人共居的小旅館房間裡,我們圍着一台小電視,見證了結果揭曉的時刻。

因為經曆過申辦2000年奧運會以兩票之差落選的巨大遺憾,成功之後的狂喜才那麼酣暢淋漓。第二天,我們在浙江沿海小城,看到了滿大街的慶祝畫面。

後來,我親身參與了奧運志願服務,也參加了2008年北京奧運的新聞報道。時至今日,還是時不時會想起那些刻骨銘心的時刻。

經過誤解、挫敗、傷害之後,仍能堅持開放、進取、包容,積極擁抱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我想,這才是成熟的模樣。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點評:叙事有詳略,有真情實感,但成熟的模樣究竟如何,在幾件事情中,表現得不太到位。【三類上 37分 北京卷 滿分50分】

9、許多人間奇迹,都是從可為到有為(全國甲卷)

作者:曾穎

我很喜歡電視劇《最美的青春》,講述的是一群年輕人,憑着青春與熱血,用幾十年的時間将黃沙之源賽罕壩,變成了上百萬畝森林的故事。它之是以動人,是因為真實。

在電視劇中,最打動人的情節是負責育苗的技術員,一個人在天寒地凍的荒漠上育種,連續幾年顆粒無收,幾近崩潰。但他心中一直堅定地認為,種子能夠育出來,因為挺立在寒風中的那棵僅存的百年老樹,給了他信心——這裡曾經是一片森林。正是有了這個“可為”的信念,他和他的同伴們,最終幹成了“有為”的事情——将一片氣勢洶洶的沙漠,從地圖上徹底抹去。

如果說“有為”是結果,那麼“可為”就是信心,而“不可為”則有可能是一種反向激勵的催化劑。因為相信“可為”,于是變得“有為”,并且戰勝“不可為”。所有完美,都是從完成開始的。

蝸牛當賽車冠軍,小人物成曠世英雄,并不隻是好萊塢的專利。在我們的文化中,填海的精衛,挖山的愚公,追太陽的誇父和射太陽的後羿,都曾是我們心目中的偶像。它們不隻存在于我們的睡前故事中,而是融入到整個民族的血脈中。這種頑強,是我們中華文明中一抹令人感動的底色。

在這樣的文化浸潤和激勵之下,我們的祖先們,将太多的不可能變成了人間奇迹,并且創造出燦爛的文明。無論多麼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哪怕強弱那麼懸殊,前路那麼渺茫,不想别的,“幹就完了”。

無論多麼浩大的工程,都是一磚一瓦壘起來的;無論多麼繁複的圖畫,都是一筆一筆畫出來的;無論多麼龐然的藍圖,都是一點一滴建成的;無論多麼偉大的征程,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如果穿越回到一百年前,有多少人敢相信,在空氣蕭瑟的上海,在風雨飄搖的南湖上,在布滿兇險的奮鬥之路上,面對那麼強大而兇猛的圍剿力量,那十幾個衣衫單薄的的年輕人,會幹成多大一件事情?

但曆史,已經給出了清晰的答案——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永遠不要低估了信念的力量。因為這份信念,許多人間奇迹,就悄然發生了。

點評:引論部分略長,入題慢;中段出彩,無論語言還是論述;結尾轉述“信念“,點點”可為“”有為“就更好了。【二類上 53 全國甲卷 滿分60分】

10、紀念日:停留、思考與銘記(天津卷)

作者:華璐月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習慣了不停地向前追趕,似乎放慢腳步都成了逆道而行,更何況偶爾暫停腳步。資訊不斷更疊,忙碌成為常态,被人流裹挾着前行的我們,忘記了停留,也忘記了思考。紀念日,給了我們反思和總結的機會,讓我們在這浮躁的生活中,給自己一個正當理由,稍作停留,專注思考,銘記曆史。

《論語》中曾子有雲,“吾日三省吾身”,我們驚訝并感動于古代先賢的自律品格。誠然,對自我的檢討和思考本應成為常态,但因為種種客觀和主觀原因,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無法達到做到這一點。紀念日,可以幫助我們稍事停留,暫時脫離向固定方向奔波的單行道,将注意力投向過去,回望來時的路,以前人的眼光重新審視過去、現在和未來。

思考的前提是必要的閑暇,紀念日則給了我們時間專注于思考。生日、跨年、節日等等,都是我們鐘愛的紀念日,在這些日子裡,人們整理、思考自己在過往一段時間内的表現,然後在日記本或朋友圈裡寫下思考的結果。于是,這些文字和紀念日作為思考的證據被儲存下來,供我們在下一個紀念日到來之際,再次對照、反思,我們就在這樣的儀式中不斷成長。

健忘是人類的共性,紀念日以一種固定的方式,幫助我們與記憶力對抗。根據德國學者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紀念日作為文化記憶表現的一種途徑,以儀式的形式來喚起從前的曆史記憶——如重要的人和物,以防止記憶被社會淡忘或者邊緣化。是這些被标注了的日子定期提醒着我們:不要忘記那些不應忘記的事。德國的納粹受害者紀念日,二戰歐洲戰場終戰紀念日,中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一個個日期都承載着重要的記憶,以起到曆史反思的作用。

記住才能傳承。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正是這一特殊的紀念日,提醒我們不要忘記100年前上海石庫門、嘉興紅船上熱血沸騰的青年們,不要忘記革命年代為真理獻身的英雄烈士們,不要忘記來之不易的和平歲月。這些珍貴的記憶遺産,又化作永不磨滅的精神力量,告誡我們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化作代代傳承的紅色基因,将中華兒女凝結在一起,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曆史記憶;化作前進動力,為我們開拓新的征程提供不竭力量。

紀念日有如時間繩上的結,是歲月長河中一顆顆無法忽視的明珠,它們或光輝耀眼,或沉重悲怆,但都以回望來路的方式,幫我們照亮前路。

點評:分析出了紀念日的作用:檢討、專注思考,對抗遺忘、傳承……條理清晰,論述合理。可惜前兩點略有重疊。【一類下 55分 天津卷滿分60分】

責任編輯:甘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