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音樂人吳頌今:半生盡在音樂裡

作者:新華社客戶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

圖/資料圖

2021年的元旦之夜,吳頌今第十場個人作品音樂會在蘭州圓滿落幕。台下坐着吳頌今童年時代的小夥伴和師友,他們記憶裡那位喜愛音樂的小小少年,如今已變成台上白發蒼蒼的老音樂家;晚會演出的許多頌今作品,觀衆們都耳熟能詳,聽着親切又感動。

“這十場音樂會是我50多年音樂生涯的‘彙報演出’。”兩個月後,著名音樂人吳頌今在如今定居的廣州舉辦了“視聽分享會”,他如此總結。吳頌今出生于江西九江,在蘭州、甯夏、成都度過童年,在南昌讀完中學當了勞工,後去上海求學,最終紮根廣州立業。他重回曾經學習工作生活過的城市,連續舉辦了系列作品音樂會,把半生的音樂成果奉獻給當地聽衆。

音樂人吳頌今:半生盡在音樂裡

吳頌今的每一場音樂會都是群星雲集,反響熱烈。曲目選自他半個多世紀的創作成果,經典老歌加上詞曲新作,讓觀衆大飽耳福。從央視到當地電視台紛紛轉播,媒體也好評多多。

這十場音樂會背後,蘊藏着吳頌今豐富多彩的音樂人生。近日,在荔灣泮塘的“頌今音樂空間”,這位碩果累累的國家一級詞曲作家、資深音樂制作人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分享他的音樂故事。

北京站與廣州站

歌壇伯樂:廣州打造楊钰瑩,十餘年後又同台

吳頌今的“歌壇伯樂”之稱,是在廣州叫響的。1987年,他作為優秀人才引入中國唱片廣州公司,從江西南昌舉家遷往廣州,自此紮根嶺南歌壇三十餘年。

吳頌今說:“廣州是我的福地。如果當年我沒來廣州,《軍中綠花》《茶山情歌》等歌曲就不會有了。”在這片沃土上,他如魚得水,憑借自己的藝術功力和敏銳的觸覺,打造出楊钰瑩、陳思思、小曾、周亮、黃偉麟等知名歌手,寫出大量家喻戶曉的原創流行曲,成為當時佳績不斷的音樂制作人和詞曲作家。吳頌今跟楊钰瑩的師生緣家喻戶曉:1989年,他把南昌的學生楊钰瑩帶到廣州,為她量身訂造了一大批動聽的“嶺南甜歌”。《風含情水含笑》《茶山情歌》等作品熱賣,楊钰瑩成為内地樂壇首個炙手可熱的玉女偶像。

音樂人吳頌今:半生盡在音樂裡

早在1999年,吳頌今便在“第六屆羊城音樂花會”舉辦了首場個人作品音樂會。18年後的2017年,是他移居廣州30年整,省市音協于廣州為他舉辦“嶺南飛歌三十年——頌今作品群星演唱會”,廖昌永、陳思思、張咪、紮西頓珠、唐彪、李素華、廖百威、東山少爺等知名歌手登台演唱。

音樂人吳頌今:半生盡在音樂裡

而此前一年,楊钰瑩時隔十餘年後參演頌今北京音樂會,被傳為樂壇佳話。此場音樂會由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創作委員會、中國流行音樂學會、文化部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學會、中國唱片總公司聯合主辦。這是吳頌今首次在北京舉辦音樂會,請來關牧村、楊洪基、于文華、王麗達、烏蘭圖雅等歌唱家及他的衆多弟子登台助陣。當晚,楊钰瑩壓軸登場,演唱了吳頌今為她量身打造的代表作《風含情水含笑》和《茶山情歌》。演唱完畢,楊钰瑩向吳老師獻上鮮花,吳頌今感慨地說:“崗崗(楊钰瑩小名)長大了!”

為了達成此次難得的台上重聚,楊钰瑩也是排除萬難:音樂會與某個電視欄目的拍攝撞了時間,經過經紀人多方溝通,楊钰瑩終于按時到場參演。“她不收出場費、不提任何條件,連到北京的機票和住宿都是自己解決的。”吳頌今坦言,“這讓我挺感動的。”

江西站與上海站

追尋夢想:創作自江西起步,難忘恩師栽培情

除了紮根30年的事業福地廣州和全國文化中心北京外,吳頌今還把音樂會開到老家江西南昌以及求學之地上海。

1966年,在南昌一中讀高三的吳頌今在江西省電台發表了歌曲處女作,決心走音樂道路。可惜遇上那年聯考取消,本已考上中國音樂學院的吳頌今進入江西鑄鍛廠當勞工,一當就是八年。務工之餘,他仍然刻苦自學音樂創作,其成名作《井岡山下唱南瓜》就寫于工廠中的房間的加熱爐旁。2017年11月舉辦的“情系江西三十年——南昌音樂會”是吳頌今送給家鄉的一份沉甸甸的禮物:演出以“鄉音、鄉情、感恩、祝福”為主題,曲目包括不少贛鄱風情濃郁的江西題材佳作;當天百名表演嘉賓中,他培養的江西歌手占了一半以上。

上海則是吳頌今踏上專業音樂道路的起點。恢複聯考後,他在1978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補足了系統的作曲專業技能。在吳頌今看來,他後來的成功離不開上音師長的諄諄教導。2018年,吳頌今的上海音樂會特地選在9月9日教師節前夜舉行,向母校彙報,向恩師們緻敬。

音樂人吳頌今:半生盡在音樂裡

如果說江西音樂會的關鍵詞是“感恩”,上海音樂會的關鍵詞便是“傳承”。吳頌今的母校上海音樂學院與上海音樂家協會擔任音樂會的主辦方,吳頌今的歌壇弟子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師弟師妹,都在音樂會上傾情演繹了他的作品。感人一幕出現在音樂會尾聲:著名新民歌歌唱家陳思思在壓軸唱完成名曲《情哥去南方》之後,向老師吳頌今獻上一束鮮花;吳頌今則把他的恩師們——當年母校上海音樂學院的老院長江明惇、作曲系老書記沙漢昆,上海音樂出版社老編輯汪玲、李丹芬,南昌一中的班主任何竹清都請到台上,向他們一一獻花緻謝。老師、弟子三代同堂,成就一段佳話。回憶起上海音樂會,吳頌今言辭中充滿感激:“當時汪玲老師已經定居海外了,80多歲高齡而且腿腳不友善。但她特地從倫敦飛回上海支援我,實在讓我感動。”

蘭州、甯夏與成都站

兒歌爺爺:童年師從潘振聲,西北行滿載回憶

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音樂生涯裡,吳頌今創作了大約5000首歌曲,跨越嶺南甜歌、校園歌曲、軍營民謠、兒歌、主旋律歌曲等諸多領域,堪稱全才。在這麼多領域裡,他對兒歌創作情有獨鐘,譜寫了1500首兒歌,超過創作總量的四分之一。這位“兒歌爺爺”,為一批又一批的小朋友創造出美好的童年記憶。

音樂人吳頌今:半生盡在音樂裡

吳頌今的兒歌創作與“塞上江南”甯夏緊密相連。吳頌今1歲半時随父母遷往大西北,在蘭州和甯夏度過童年。在銀川,吳頌今成為“兒歌大王”潘振聲的學生:“我在銀川市少年宮合唱團學唱歌,潘老師當時20多歲,是我們的指揮。他教我們唱很多好聽的兒歌,還帶我們到電台錄音,後來才知道那些歌都是他寫出來的。”潘振聲在吳頌今的心裡播下了音樂的種子,多年之後,吳頌今的創作之路也從兒歌起步:他的第一首全國傳唱的作品《井岡山下種南瓜》便是兒歌。潘振聲于2009年離世,2016年吳頌今回甯夏舉辦“小蓓蕾與兒歌爺爺——頌今童歌會”時,他專程把潘振聲的女兒請到現場,向她獻花表達感激。

事實上,吳頌今每一場音樂會都不乏童趣。在廣州場,一群可愛的小演員唱起他改編的粵語合唱《落雨大》;在成都場,小歌手唱起他為老成都童謠譜曲的《胖娃兒胖嘟嘟》和他為母校創作的《感謝母校》;在蘭州場,母校的孩子們演唱《小手拍拍》《拾稻穗的小姑娘》……

“西北和成都裝載着我滿滿的童年記憶。”吳頌今說,“我在蘭州銀川長大,12歲時遷往成都。西北的秦腔和花兒、四川的民歌和川劇,都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裡,影響着我往後的創作。”2020年底,以個人音樂會為契機,吳頌今回到闊别62年的蘭州,回憶翻江倒海:“以前的蘭州很小,一條主街半小時就可以走完;鄰居家有個哥哥會搗鼓礦石收音機,我常去他家聽廣播聽歌,順便蹭飯;現在高樓大廈林立的雁灘,當年也不過是黃河邊的一個小島啊……”

吳頌今為此寫下《老爺爺找童年》,在今年1月的蘭州個人音樂會上,他找來三所母校的小同學,同他一起演唱這首懷舊的新兒歌。“其實這是一首挺傷感的歌,但孩子們卻唱得很開心。”

連結

走向海外:新加坡、日本音樂會大獲成功

在過去五年裡,吳頌今個人音樂會兩度沖向海外,登陸新加坡和日本。2019年1月,吳頌今在新加坡舉辦“星島歌飛中國風——頌今作品群星演唱會”,這也是2019亞洲國際藝術節的開幕演出。吳頌今特地創作了《迷人的新加坡》《南洋的風》等極具南洋特色的新作,讓新加坡的觀衆為之傾倒。

音樂人吳頌今:半生盡在音樂裡

2019年7月22日,吳頌今把他的個人音樂會帶到日本。這場“華樂飄扶桑——頌今作品中日名家音樂會”成為2019亞洲國際藝術節的壓軸演出,中日兩國30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紅歌星和小童星同台演繹他的二十餘首佳作。本次音樂會頗具巧思:他請人将《茶山情歌》《軍中綠花》等作品填上日語歌詞;又将《灞橋柳》《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等十餘首作品改編為中國國樂演奏曲,讓日本觀衆得以跨越語言障礙,感受純粹的音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