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梅妻鶴子的林逋留名史冊的,不僅僅是他的隐者身份

作者:新銳散文
讓梅妻鶴子的林逋留名史冊的,不僅僅是他的隐者身份

孤山尋梅,冷月無聲。

北宋那年的杭州西湖,孤山隐隐,梅花一如既往地綻放,那“瓊花綴英,绛萼着霜”的畫面,那“歲寒獨妍,玉潔冰霜”的風骨,令人神往,自然也少不了“鶴鳴孤山,聲鳴于澤“的情景。

2020年的孤山,冬春之交的季節,無人打擾的孤山小梅必定如約盛開。想想那必定仍是一幅勝景,或許大自然一直比人類來得從容坦然。

宅居中,心裡想着:“不如就尋些清靜的詩詞,在家安靜閱讀吧。”想到孤山或許已是冷梅綻放,不如讀讀孤山隐者林逋的詩作吧。

欲讀其詩,先讀其人。

公元967年,宋太祖乾德年間,浙江杭州一戶林姓人家,一個聰慧的男嬰出生,他的出生平淡無奇,他就是林逋。

公元976年,宋太宗繼位,成為北宋第二個皇帝,此時林逋9歲,不久,其父母先後病故,少年林逋是一位“力學”少年,《宋史》中寫他“不為章句”,章句之學是指分析古書章節之書,大約是說他不是個死讀書的人,不喜歡句讀訓诂之學,相比“章句之學”、“訓诂之學”, 林逋大概更喜歡老莊文章,他的性格恬淡好古可能與他常讀老莊文章也有關吧。

讓梅妻鶴子的林逋留名史冊的,不僅僅是他的隐者身份

少年林逋漸漸長大,青年林逋可能性格頗為清高倨傲,雖然“力學”,但一生未仕,有一段“放遊江淮”的經曆。

公元998年,北宋執政者是宋真宗,這是北宋第三個皇帝,此時林逋31歲,他離開故鄉杭州在江淮一帶大約己經遊蕩數年了。江淮,是長江、淮河之間的地區,是安徽、江蘇、河南、河北的部分城市,北宋時這些是相對較為富庶的地方,也是政治前沿,資訊發達,是以,林逋雖然後來隐居孤山足不進城市,但他算是己經見過世面了。話說這一遊蕩,林逋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時期就奉獻給那一場“放遊”了。我始終好奇他在江淮的經曆,但這一段曆史中在他留下來的詩作中隻是泛泛而寫,具體情況大概無從查尋,這段經曆無法于曆史的縫隙當中尋到細節,而且林逋有随寫随撕的好習慣,是以,有涉及那一段經曆的詩作大概消失的也有不少,那就是一段曆史的大部分就是獨屬于他自己的私人收藏了,但這段放遊史開拓了他的視野是無疑的。

林逋具體是哪一年開始成為“孤山隐者”的?據說是公元1008年,那是宋真宗景德五年,也可以說是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趙恒率文武百官去泰山進行“天書封禅”大典,這一年北宋還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币“交子”,話說北宋是典型的“富弱”朝代,經濟較為發達,但軍事方面有點弱,不是沒有軍事人才,這與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有關。

說說“天書封禅”吧。

讓梅妻鶴子的林逋留名史冊的,不僅僅是他的隐者身份

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那一年的冬天寒風蕭瑟,野心勃勃的契丹人蕭綽、韓德讓和遼聖宗耶律隆緒興兵侵犯宋國,10萬遼軍包圍澶州,即現在河南濮陽等地區,此事震驚朝野,但宋真宗懦弱苟安,欲南遷避遼,宰相寇準,人稱寇老西兒,為人剛直,力勸宋真宗親征,以激發宋兵士氣,宋真宗被迫無奈,還真的上陣了,宋真宗一上陣,果然有效果,士兵們立馬勇氣倍增,宋軍由被動轉為主動,占優勢。宋真宗沒有乘勝追擊,非但要收兵,而且還向遼作出讓步,與遼國訂下《澶淵之盟》,約定遼宋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10萬兩白銀,20萬匹绡,設立榷場互市。此和約令天下嘩然,堂堂大宋與個契丹人的遼國交戰,勝負未決,勝利在望,竟然接受對方停戰要求,非但如此還給對方送白銀以求苟安,有識之士,都感到憤憤不平。

《澶淵之盟》有利于緩解戰争苦難,有利于北宋休養生息,促進宋遼經濟交流,但宋朝亦因“富弱”埋下隐患,後來西夏也如法炮制,從宋朝拿走白花花銀子。

而風流倜傥的宋真宗對外示弱,對内卻毫不含糊,罷免了主戰派的寇準宰相的職務,雖然寇準被罷也有他自身太有個性的原因,但從為國家利益和治世之才上說,寇準是值得為之豎大拇指的勇猛忠剛之臣。後來,宋真宗還聽從一位權臣建議,實施 “天書封禅”。

讓梅妻鶴子的林逋留名史冊的,不僅僅是他的隐者身份

“天書封禅”是古代帝王到五嶽泰山祭祀天地的一種行為,但是得有條件,要國家統一,威名鎮四方,要天下富足,須是太平盛世,還要天降祥瑞,總之要求很高,有大臣勸宋真宗要慎重考慮,但是宋真宗還是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天書封禅”活動,且号令天下文人寫文章進行歌功頌德。生性倨傲的林逋大概不屑寫這樣的文章,他在自己的詩中寫道:“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禅書》”,可見此人是個是非分明、通達世事且性格清高、不随波逐流之人。

總之,雖然政局還算穩定,但朝廷執政者的苟安,官場的險惡,以及之前“放遊江淮”想必也見過人間萬象,不是後來司馬光也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嗎?當然這話林逋沒聽過,但世情是一樣的,其實也就那樣,再加上後來好像林逋身體也不太好,這些也許都是林逋選擇當一個隐者的原因吧。

話說林逋雖不好章句之學,但其實應當是有過入仕之心的,比如宋真宗曾要求天下州縣推薦隐士高人到朝為官,據說林逋知後曾主動給當時的杭州知州王濟送去書劄,但王濟不推崇他,認為他隻有文學之才,并無治世之才,我總覺得王濟的眼光是對的,林逋可能真不适合當官,官場不是有文才者都能混的,得有政治眼光,得有魄力,最好還得有心機,和好運氣,不知林逋對于“不仕”是否有過遺憾?但至少有兩件事情可以彌補這一遺憾,一是後來林逋悉心教導其侄林宥,林宥考取功名。二是林逋隐居孤山沒有半途而廢,而是一隐到底,以“隐者”和“詩人”的雙重身份名聞京城,非但如此,還是以名列《宋史》。

歸結一下林逋當隐者的原因,大約如下幾點:一,仕途無望。二、通達世事。三、性格清介。四、多病。五、其它。

讓梅妻鶴子的林逋留名史冊的,不僅僅是他的隐者身份

無論何種原因,反正北宋的這個名叫林逋的家夥就此避開人世繁華,到這個“猿鳥厘清絕,林蘿擁翠微“的清靜湖山過起隐居生活,他最終成為孤山曆史上頗為著名的隐者。

“笛聲風暖野梅香,湖上憑闌日漸長“,孤山的自然環境倒是真的一派清野之美。隻是想想,雖有”雲峰水樹南朝寺,祇隔叢篁作并鄰“的幽靜,雖有寺僧詩友,相與唱酬,亦有如薛映、範仲淹、梅堯臣等這樣的“大家”來坐坐,也有“誰知隐遁為高尚,敢道文章到聖賢”的目标與自信,但隐者生涯畢竟是真正冷清的,寂寥日子也竟然可以捱得下去,真是讓人佩服。

杭州。西湖。孤山。冷梅。清鶴。

讀罷其人。

再讀其詩。

讓林逋留名史冊的當然不僅僅是他的隐者身份,更多是因為他的詩詞作品。他的詩詞作品才是他人生價值的證明。

讓梅妻鶴子的林逋留名史冊的,不僅僅是他的隐者身份

林逋詩作澹靜清澄,甚是耐讀。其詩詞流傳下來有300多首,以律詩為主,亦有絕句與詞。現存詩歌主要是以他在西湖孤山的隐居生活為題材,有描寫西湖與孤山的四時風景,有寫隐居感悟,有吟物詩,吟物詩主要以孤山上的梅、鶴、蝶、竹等為創作對象,此外還有一部分送别詩、贈詩與酬和詩,代表作品有《孤山寺》、《西湖孤山寺後舟中寫望》、《湖山小隐》《小隐》、《山園小梅》、《又詠小梅》、《榮家鶴》、《送僧機素還東嘉》、《贈崔少微》、《和酬周啟明賢良見寄》等。

《宋史 林逋》中記載:“喜為詩,其詞澄浃峭特”,“ 澄浃峭特”,意思是文字清潤,風格峭拔獨特。“澄”,原形容水靜而清,“浃”在《爾雅》中的釋義是“浸漬”,引申為通達、通曉之義,林逋詩作不故作高深,雖有些冷僻字,但詩意明白,“峭特”,峭拔獨特,是說明其詩作清峭有其獨特的風格。林逋的詩作有“清”氣,他的作品中也經常出現“清”字,他的詩作之清,大約也是隐居環境之清與他為人之清的投射吧。

林逋是著名的“詠梅詩人”。

讓梅妻鶴子的林逋留名史冊的,不僅僅是他的隐者身份

林逋留下來的詩作中有《梅花》(一)、《梅花》(二)《山園小梅》(其一)、《山園小梅》(其二)、《又詠小梅》等詠梅詩。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大概是《山園小梅》,把那清淺水邊的疏梅寫得銷魂之緻。他是把寒梅的美麗寫到極緻的一位詩人。其描摹梅之風姿别緻新穎,清幽深峭,堪稱梅之知己。他還有一首《霜天曉角 冰清霜潔》也寫到梅,此詞清澄優美,全詞如下:“冰清霜潔。昨夜梅花發。甚處玉龍三弄,聲搖動,枝頭月。夢絕。金獸爇。曉寒蘭燼滅。要卷珠簾清賞,且莫掃:階前雪。”此詞寫冰清霜潔之夜,冷梅綻放,雪中笛聲清揚,仿若搖動枝頭月,香爐沉沉,如同夢境,次日卷簾,賞階前雪。詞中“玉龍”指笛子,“三弄”指類似《梅花三弄》的曲子,總之是好聽的曲子了。“爇”,原指點燃,“金獸爇”指獸形香爐。此詞是寫冰霜之夜的生活情景或夢境,詞中描寫梅的句子:“冰清霜潔。昨夜梅花發”之句,巧妙新穎,結尾“要卷珠簾清賞,且莫掃:階前雪“之句與首句相映,以雪襯梅,更給人一種清冷、澄澈入骨的感覺。

或許是這隐者的生涯,林逋的才情才得到最大的發揮。不是匆匆的一瞥,而是身心與美麗的孤山風景融為一體,是以他筆下的孤山的一草一樹,雉鳥蝴鶴,以及西湖之春夏秋冬,清晨黃昏,無論觀察與描繪都顯細緻真切,一切景語皆情語,西湖和孤山的山光水色與花草樹木都浸潤了他的情感。

為人一世,當如何作人生選擇?或許,人世間既需要有如寇準、範仲淹那樣積極入世者,他們為國家大義出謀劃策,與民同憂樂,一腔熱血,功在千秋。也需要如林逋這樣的從容隐逸者,雖是隐居但并不避世,他淡泊名利,閑靜安适,與自然山水親近,把心中的熱忱投射到自己喜歡的事業當中,以另一種方式實作生命價值,為人間增添一道美好甯靜的風景。

以兩行文字結束本文吧:

孤山尋隐者,疏梅淡淡。

冷月覓詩魂,鶴影渺渺。

作者簡介

讓梅妻鶴子的林逋留名史冊的,不僅僅是他的隐者身份

作者簡介:林海燕,現居福建,喜歡以文字記錄生活,有若幹散文獲獎,有若幹文字見諸微信平台及刊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