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院士風采】王學浩: 醫者仁心患者第一

2018年8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首個“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上,王學浩代表全國400萬醫生發出倡議:“醫生是個神聖的職業,全國400多萬醫師,護佑着13億多人民的生命健康,讓全國人民的平均壽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這着實了不起,全社會應當形成尊醫重衛的濃厚氛圍。”作為醫生,王學浩始終告誡自己:名氣再大的醫生,首要職責仍是治病救人,醫生永遠要把患者利益放第一位。

【院士風采】王學浩: 醫者仁心患者第一

敢于承擔風險,開展國内首例活體肝移植

王學浩從小家境貧寒,但學習非常刻苦。20世紀60年代初,王學浩離開家鄉到南京求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南京醫科大學,畢業後被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外科工作。1983年,王學浩作為公派留學生,來到美國匹茲堡大學醫院世界肝移植中心進修,師從肝移植之父Dr. Starzl教授。

兩年期滿,王學浩堅決回到祖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還不具備開展肝移植手術的土壤。活體換肝,雖然給晚期肝病患者帶來了生命希望,但這一手術同時關系到兩條人命,技術要求相當高,而且風險很大,國内的很多同行把它視為“禁區”,可王學浩認為,活體肝移植供肝來源廣、品質高、排斥發生率低,勢必成為肝移植的發展方向。他對學生說:“如果哪天我為此坐牢,你們記得給我送飯就行。”

1995年1月,一位男子因病必須做肝移植手術,其妻願意捐肝并配型成功。王學浩帶領團隊為患者和家屬進行手術。家屬手術後康複非常順利,她的丈夫術後前幾天也恢複良好,顯示新肝已經存活。“盡管術後兩周患者因特殊情況不幸去世,但通過這個短暫的臨床實踐,表明我們已經具備了做活體肝移植的初步條件,隻要我們不斷努力,活體肝移植一定能在中國實作。”

屢敗屢戰,創下活體肝移植的三個“最”

我國是B肝發病率較高的國家,肝炎和B肝病毒攜帶者最高峰時達10%左右,随着B肝疫苗普及免費接種,兒童和青少年中B肝病毒攜帶者比例大大下降。但我國每年新發肝癌患者仍有44萬~50萬,占全球新發人數的50%~55%。

2005年,王學浩上司的“中國活體肝髒移植研究所”成立之時,上海複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湯钊猷院士曾表示,王學浩帶領的班子有三個“最”--國内活體肝移植做得最早、手術例數最多、手術品質最好。

可很少有人知道,三個“最”的背後,是“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曲折。他的學生張峰回憶,當年一台手術要花十幾個小時,用血一萬多毫升,王學浩是以得了個外号叫“王一萬”。記得時間最長的一台換肝手術,做了28個小時,用血兩萬多毫升。

那時,患者術後存活時間不理想,加上外界的各種議論,讓王學浩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但王學浩深知,作為一個學科帶頭人,如果自己退縮了,所有的努力将前功盡棄。

就這樣披荊斬棘,從1995年到現在,王學浩帶領團隊完成的肝移植手術已超過1000餘例,從當年的“王一萬”,到如今3~4個小時就能做完一台手術,1/4的病人不用輸血,5年生存率達到75%,存活時間最長的患者已達20多年。他成了中國活體肝移植當之無愧的第一把好手,并創造了一連串紀錄:成功為一例肝豆狀核變性患兒實施移植術;6天内成功為一名6歲患兒實施活體肝移植、肝動脈重建、減體積再次肝移植3次大手術;成功實施中國大陸首例急診成人間右葉供肝活體肝移植……

20多年來,王學浩領着他的研究小組不僅建起了國内一流的肝髒移植中心,而且在活體肝移植方面闖出了一條新路,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

生命大于天,必須竭盡全力

王學浩的熱情和真誠,讓很多患者把他當成親人和好朋友。在王學浩辦公室裡挂着一張大合影,合影中的近百人都是肝移植手術患者,每一張面孔背後都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中國大陸第一個換肝後結婚生子的患者錢華就是這樣。手術之後,他跟王學浩處得就像一家人一樣,談戀愛、結婚都是和王學浩商量的,平時家裡一些大事也請他參謀。喜得千金後,他還帶着老婆孩子來到醫院,當面表示感謝。

在王學浩的月曆上,沒有節假日,也沒有周末。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隻要醫院的電話一到,馬上就往醫院趕。因為肝移植手術時機是由許多外在因素決定的,一切服從患者需要、服從手術需要,這是王學浩要求每位肝髒移植中心成員必須達到的基本素質。

肝移植手術的辛苦程度隻有參加手術的醫生才能體會得到。王學浩和手術小組成員一上台就是從早上到晚上,手術做到最後,兩腿腫脹得沒有一點知覺,精神高度緊張,以至于從早到晚一滴尿都沒有。很多人手術一結束就疲勞得在手術室裡随便找個地方甚至地上倒頭就睡。手術的患者很多是肝炎患者,随時有被傳染的危險,手術台上又常有手被針戳破的狀況,患者滲出液很多,弄得手術衣上到處都是,他們無法避讓,也不能避讓。術後1到3周的關鍵期,王學浩和同僚幾乎都泡在醫院,随時出現在患者身邊。

有人問王學浩做肝移植的壓力大不大,他幽默地回答:當然大!在手術中,患者血壓掉下了,我的血壓就上去了;患者的心跳慢了,我的心跳就加快了。

發揚團隊精神,衆人拾柴火焰高

肝髒移植是個“系統工程”,手術成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通力協作。作為學科帶頭人,王學浩高度重視培養全科的團隊精神,同時重視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為年輕人創造快速成長、成才的機會。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所的張峰教授、李相成教授、孔連寶教授等一批50歲上下的骨幹,已成為肝移植手術的得力“幹将”,形成了各自的特長。就因為這個團隊的優秀,中心所做的肝移植的品質和數量均居全國前列,處于世界先進水準。

王學浩很以自己的學生為豪,逢人便說,如果沒有他們,這個事業是幹不起來的。一個肝移植反映的是一個學科群、一個學科組的精神,我們有争論,甚至學生和老師也有争論,但争完就完了,誰也不往心裡去。

王學浩一直認為,肝移植是一個醫院綜合能力的展現,它涉及麻醉、重症監護、心髒、呼吸、腎髒、傳染檢驗、器械、血庫等多個科室的協調配合,是全院上下同心協力,在共同參與完成着這具有世界頂尖難度的活體肝移植手術。

“我們肩上所扛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生命、一個個家庭,我們的事業也推動着中國肝移植特别是活體肝移植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我們孜孜追求的是攀登活體肝移植這座現代醫學高峰,造福更多病患。”至今,王學浩依然在攀登路上埋頭苦幹、不懈奮進。(作者:趙學 何佳芮 編輯:謝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