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蜀吳三足鼎力後,由于内部的政治鬥争或派系不和,各國都産生了一些叛徒,如吳國的韓綜、孫壹等,魏國的姜維、夏侯霸等。和魏國、吳國不同的是,蜀漢的叛徒,雖在數量、品質上不占優勢,但所造成的後果卻非常嚴重,甚至直接導緻了蜀漢的亡國。
下面,魏某就總結一下蜀漢的叛徒叢集,及他們的光輝事迹。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牙門将王沖</h1>
王沖,隻是個小人物,本不值一提,但他卻牽扯到蜀漢政權中的一位大腕,故列于文中。
王沖,蜀漢重臣李嚴帳下的牙門将。在李嚴都督江州後,牙門将王沖與主上不合,發生摩擦,自知為李嚴所疾恨,懼怕被誣陷罪名而叛逃降魏,後續如何,史無記載。
王沖一事,成為後人指責李嚴的證據之一,但魏某并不贊同,此事不是另有隐情,就是子虛烏有。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零陵太守郝普</h1>
事實上,劉備與孫權争奪荊州,前後有三次。第一次是赤壁之戰後,劉備奪了荊南四郡,孫權占了江夏、南郡等;第二次是215年孫權派呂蒙襲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最後孫劉兩家劃湘江為界;第三次是220年,呂蒙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孫劉徹底鬧翻。
郝普,字子太,荊州義陽人。劉備入川時,留郝普為零陵太守,也算委以重任了。215年,孫權派呂蒙率兩萬兵士去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呂蒙傳檄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惟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此時長沙太守應為廖立,廖立不敵,棄郡而走,西歸劉備。
呂蒙親筆書信一封,并派郝普同鄉為說客,勸降郝普。
《三國志·呂蒙傳》書信内容:左将軍劉備在漢中,為夏侯淵所圍。關羽在南郡,今主上孫權身自臨之。劉備首尾倒懸,救死不給,豈有餘力複奪荊州?今吾士卒精銳,人思緻命。至尊遣兵,相繼于道。今郝普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城破之後,身死何益于事,而令百歲老母,戴白受誅,豈不痛哉?
信中劉備在漢中為夏侯淵所圍一事,根本尚未發生,故魏某認為此信很可能為假造,為了給郝普遮羞。
事實上,郝普很可能不戰而降,并且繼仕吳國,官至九卿中的廷尉。後卷入魏國大間諜隐蕃事件,事敗見責自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荊州治中潘濬</h1>
潘濬是蜀漢最無恥的叛徒,和另一個潘氏名人金蓮,正可謂共相表裡、日月齊輝。
潘濬,荊州武陵郡漢壽人,注意潘濬和蔣琬的母親是親姐妹,潘、蔣是姨兄弟。潘濬師事大儒宋忠,并為"建安七子"的王粲賞識,因而知名。劉表任他為江夏從事、湘鄉縣令,頗有政績。
209年,劉備領荊州牧,任命潘浚為治中從事。
1.治中從事,為州刺史的進階佐官之一,主衆曹文書,位僅次于别駕。相當于副州長。
2.吳将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裡之才也,使處治中别駕之任,使當展其骥足耳。
由引文可知,劉備對潘濬可謂青睐有加、恩重如山。潘濬蒙受重恩,不以死相報,則有愧天地。
211年,劉備入益州,将潘浚留下以管理荊州事務。
219年,孫權襲殺關羽,占領荊州。潘浚随即投降了孫權,而且立功心切,将荊州軍事部署詳細告訴孫權,被拜為輔軍中郎将,并領兵。
當時,武陵從事樊胄企圖煽動五溪蠻夷将武陵獻給劉備。孫權詢問潘浚,潘浚急于在新主子面前表現自己,于是自告奮勇,統領五千人前往,斬殺平定樊胄。
在整個三國期間,如此深受重恩,又如此賣主求榮的人,恐怕隻有潘濬一人了。
229年,孫權稱帝,任命潘浚為少府,進封劉陽侯,後遷任太常。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傅士仁、糜芳</h1>
和潘濬同時叛漢投敵的,還有傅士仁、糜芳兩人。
傅士仁,字君義,廣陽人也,為将軍,住公安,統屬關羽,與羽有隙,叛迎孫權。
糜芳,字子方,最初随兄長糜竺追随劉備。關羽鎮守荊州時,糜芳任南郡太守屯江陵,而将軍士仁屯公安。219年,吳将呂蒙襲取荊州,傅士仁開城投降,糜芳随即開城投降,最終導緻關羽兵敗被殺,其兄糜竺也是以羞愧病死。
在此,重點談一下糜芳投降給蜀漢造成的損失。
(一)江陵可守,糜芳不守
江陵是荊州堅城重鎮,易守難攻,在整個三國期間,這裡發生了三起大規模攻防戰。一是赤壁之戰後,曹仁力抗周瑜、劉備聯軍,長達一年之久,并導緻周瑜之死。二是223年魏國派遣曹真、夏侯尚、張郃等将攻打江陵,朱然以五千殘衆守住城池,剪除内鬼江陵令姚泰,使魏軍無功而返。三是孫吳西陵督步闡叛變,陸抗親去平叛,西晉名将羊祜直取江陵,意圖圍魏救趙,卻不克而退。
關羽雖非一流名将,但絕非毫不懂軍事,江陵是最重要的後方基地,關羽在出征之前,絕對給糜芳留了一定的兵力,足夠糜芳堅守江陵。
(二)千軍喪盡,關公授首
古人雲:千軍易得,一将難求。
在此一戰中,蜀漢不隻損了千軍,更損了第一大将。而造成這一局面的罪魁,就是糜芳。
關羽自樊城敗退後,雖然受到戰損,但還是有一定的兵力的!
假如江陵不失,關羽遊軍在外,上庸孟達、劉封為後繼,劉備大舉西兵而來,則勝負難料,荊州還有收複的機會。
江陵是關羽軍的辎重、家眷所在,呂蒙占領江陵後,發動輿論攻勢,關羽軍士卒離散,不可複濟。
所有的一切,都被糜芳葬送了,糜芳捅下了蜀漢滅亡的第一刀。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孟達、李輔、申耽、申儀</h1>
孟達,字子度,扶風郡郿人。關羽兵圍樊城、襄陽時,曾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援助,但被劉封和孟達拒絕。關羽戰敗後,孟達因畏懼被治罪,再加上跟劉封不和,于是率部曲四千餘家投降曹魏。曹丕很重視孟達,拜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将軍、封平陽亭侯,還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以其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曹丕死後,孟達欲再叛魏投蜀,為司馬懿所殺。
李輔,孟達部下,随同孟達叛蜀投魏。後孟達接連蜀相諸葛亮,圖謀反叛,司馬懿兵圍孟達,李輔等開門納軍,孟達敗亡。景元四年,李輔為前将軍,随鎮西将軍鐘會等伐蜀,圍蜀将王含於樂城。
申耽,字義舉,上庸郡人。申耽是西城、上庸郡的大族,聚衆有數千家,曹操賜予他将軍稱号、任上庸太守。219年,劉備欲一統益州全境,于是指令孟達從秭歸郡北攻房陵郡,孟達攻殺曹魏房陵太守蒯祺,又繼續進攻上庸郡。劉備怕孟達難以獨任,派劉封從漢中前往統領孟達軍,會師上庸。申耽率全郡投降,将妻兒以及宗族都遷往成都為質。劉備于是任命申耽為征北将軍,其餘官爵保持不變,又任申耽之弟申儀擔任建信将軍、西城太守。荊州事件中,房陵太守孟達降魏,申儀亦率軍叛亂,申耽無奈之下,隻得也投降了魏國。曹丕因為申耽不是自願歸附,于是剝奪了他的軍政大權,遷徙南陽,閑散終老。
申儀,被劉備封為建信将軍、西城太守。随同孟達降魏,拜魏興太守。孟達事變中,申儀與孟達不和,幫助司馬懿讨滅孟達。孟達死後,司馬懿對申儀也不放心,召而執之,歸于洛陽。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六、牙門将句安</h1>
公元249年,曹魏發生高平陵事變,姜維趁亂出兵西平,兵至麹山,築有二城,李歆守麹山西城,句安守麹山東城。後遭遇郭淮和陳泰圍困,姜維自牛頭山來救,被郭淮、陳泰擊退。句安内無糧草,外無救援,于是投降魏國。 後随鐘會滅蜀,在鐘會叛亂時,死于亂軍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七、陽平關蔣舒</h1>
蜀漢的所有叛徒中,除了最無恥的潘濬,排第二的就是蔣舒了。
蔣舒,蔣琬族侄,注意又是一個蔣琬親族。蔣舒最初為武興督,在任不稱職,在調任為陽平關副将,協助傅佥把守陽平關。
陽平關是漢中最重要的軍事重地,控制着漢中通往成都的道路,直接決定漢中存亡。曹操攻張魯,張魯聞陽平關失守,于是投降。劉備争奪漢中,斬殺夏侯淵,乘機奪取陽平關,曹操最後隻得放棄漢中。
公元263年,鐘會伐蜀,兵至漢中,包圍漢、樂二城,别遣将攻陽平關。
蔣舒臨陣投敵,引鐘會大軍奪下陽平關,鐘會由是大得庫藏積谷。
假如蔣舒不投降,則陽平關絕對可以堅守,鐘會最後隻能無功而返,則漢中不失。而且漢中不失,姜維則不必急于退守劍閣,鄧艾也就沒有成功偷渡陰平的機會了。
可以說,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蔣舒的投降!
蔣舒和潘濬,兩人都是蔣琬的親族,一個直接導緻蜀漢的亡國,一個最是無恥,可謂蜀漢叛徒叢集中的榜首。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八、江油守将馬邈</h1>
馬邈,蜀漢江由守将。263年,司馬昭派人大舉進攻蜀漢,鄧艾率軍成功偷渡陰平,派遣部将田章率先攻江由。馬邈率軍伏擊田章,卻被擊敗,而後投降。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論:</h1>
劉備雖有知人之明,但也有重大過失,所重用的潘濬、孟達、糜芳等,紛紛投敵,對蜀漢政權造成嚴重打擊。
在所有這些叛徒中,最無恥的一個當屬潘濬;而危害最大的,蔣舒首當其沖,其次則糜芳、孟達。
除以上諸人外,黃權不忍心列入其中,孟獲等南方不入流者,也未列入。
(手打原創,請多支援。不足之處,歡迎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