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柳州路出發,沿着田林路走到欽州路口的綠地。1986年入住田林新村後,滑稽名家童雙春每天清晨就走這條路,去綠地打拳練嗓子。一路走過去,兩邊從沒有高樓到有高樓,從沒有店家到商鋪林立,從道路泥濘到四通八達,眼見着荒僻田野變成了成熟社群,童雙春從52歲走到了暮年。

童雙春(左一)
如今地處上海西南角徐彙區的田林曾是一片農田,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都曾屬于郊縣。198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準許,同意建立田林街道辦事處。自此,這裡成為當時上海市新辟的12個居民住宅小區之一,這片區域亦開始從鄉野變成城市的一角。田林八九十村,這幾個新村就建于上世紀80年代前後,主要配置設定給了上海文藝界人士,以及一些科研院所的進階知識分子居住。這一批房子大部分都是整齊劃一的灰色六層樓。每一層有三到四戶人家。雖然居住面積不大,但每個家庭都有獨立的廚衛設施。每幢樓下都有自己的綠化帶,統一規劃後小區裡遍植雪松、樟樹、水杉、玉蘭、結香、冬青、臘梅,窗子望出去濃蔭美麗,芳草如碧。
1986年8月16日,童雙春一家從黃浦區搬來田林九村。離開了市中心逼仄的煤衛合用的統間,入住新式新村房子,盡管地點有些偏僻,但對童雙春一家來說,生活品質得到極大改善。但30多年前的田林還正如其名,除了民居和郵局、糧油店等必要設施之外,觸目所及,真是滿目田和林。暑天蛙聲一片,夜裡黃鼠狼出沒。整個街區裡隻有兩條公交線路通往市區。到徐家彙已經如同出短差。每每下雨,滿地泥濘,人們去趕車,一腳踩下去,拔上來時鞋竟還粘在土裡。
但童雙春還是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裡。畢竟新村的居住條件比原先在市區煤衛合用的生活狀态改善許多。另一個讓他喜歡新居的理由是,當時同住一村的多為文藝界人士。童雙春住在田林九村一幢單元樓的頂層六樓。僅童雙春所處的6層單元樓裡,就有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平劇名淨趙文奎、劇作家徐進、平劇名家筱高雪樵、畫家朱梅邨、滑稽名家李青等。
“名副其實的文藝樓。”童雙春說。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當他需要和搭檔讨論劇本時,隻要和樓下李青一起商量就行了; 要出國演出前夕,遇到滑稽戲中有關于平劇的片段,他隻要到樓下向名家請教就是。“真是得天獨厚”。
有時别的文藝界人士到境外演出,還會帶回來當時很稀罕的我國台灣地區相聲錄像帶、外國相聲光碟給童雙春。大家互相切磋,又日日生活起居在一起,見證着田林的變化。
作家孫甘露上個世紀80年代也住在田林九村。從視窗看出去,能看到對面樓的廚房窗戶裡,童雙春在樓上做飯,李青在樓下做飯。
從田林到當時滑稽劇團所在的永嘉路辦公十分友善。夜裡出門演出,劇團派一輛車就可以在同一上車地點把童雙春和搭檔李青一起接上。但有時沒有派車來接,童雙春和搭檔也自己騎車外出演出。
一次,童雙春晚上7:30在大衆劇場有演出,但當天家裡來了客人,大家說話聊天正在興頭上,一不注意,直到晚上7點童雙春還在家裡。一看時間已經不對,童雙春吓出一身汗,趕緊騎自行車沿着漕溪路飛也似的趕去劇場,騎得雙腿發軟趕到劇場,一看時間距離開場正好還有3分鐘。
那個時候,童雙春就想,那些通往市區的路都會打通的,交通路線也一定會增多的。1985年田林轄區内僅有公共汽車線路89路、205路,到了2014年,區域内有市内公共汽車線路42條,通往市郊公共汽車線路有8條,還有軌道交通3、4、9号線。從田林外出到市區,果然再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身為知名人士,童雙春卻保有上海男人的謹慎。
1989年,童雙春到外國演出。同行者都紛紛誇在境外買機車免稅真劃算。一來二去,童雙春不免動心,也就買了一輛雅馬哈機車帶回上海。可是童雙春性子謹慎小心,加上又有近視,是以對家人立下了“幾個不”的狀況絕不開車的标準。包括:夜裡不騎車、起風天不騎車、下雨天不騎車、穿西裝出門時不騎車……如此一來,每年騎機車出門的日子屈指可數。他騎車速度又極慢,一次演出後回家,騎着自行車的李青已經回到樓裡,可騎機車的童雙春還在路上。
又有一次童雙春騎機車沿中山路回家,在原銀河飯店位置遇到積水的大水塘,童雙春連人帶車跌入水塘。人最後掙紮着爬起來了,可是車子卻扶不起來了。圍觀路人很多,卻無一伸出援手。直到交警過來,認出童雙春,又招呼大家幫忙,衆人才笑道:啊,你是真的摔跤了啊,我們剛剛看你呼救,覺得好逼真,以為在拍電影,大家都在找錄影機位想避開,不敢過來呢。
如此一來,童雙春更加不敢騎車了,但對這輛機車又極為愛護。每每在田林九村,大家就看到童雙春一直在擦他的寶貝車、擦得光潔蹭亮。直到8年後機車賣掉,裡程顯示還不到6千公裡。
笑星也會有自己的煩惱。
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夕,田林地區的所有老宅都被統一粉刷成鮮亮的顔色。整個田林地區煥然一新。可是住在裡面的第一批居民,都步入老年。童雙春在那幾年裡陸續參加了好幾次老鄰居的追悼會。
這位曾天天早上雷打不動要走去欽州路綠地練功的老人,現在下六樓也都艱難了。他被困住了。
因為不能夠提物下樓,他也減少了去看朋友的頻率。但他渴望能在老宅裡添加電梯或者适宜于老人出行的升降裝置。畢竟整個田林新村居民都面臨着嚴重的老齡化問題。
2019年,通過媒體報道,兩位市人大代表來到童雙春家實地檢視加梯難點的報道,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徐彙區田林街道負責人和居委幹部來到童雙春家,和他面對面溝通情況。
“我舍不得離開這裡。我喜歡田林的一切。我曾經和小外孫一天八九次上下樓梯,還要和他比賽上樓看誰先到家,但不知老之将至這麼快。”
他曾經和同樓的幾位文藝工作者一起拍過一張七人合影。但如今合影上隻有他和李青還健在。“我和李青已經把身後福地買好了,和已經去世的吳媚媚等滑稽表演藝術家都在一起。我和李青說,在舞台上我們一起演出,生活裡住一幢樓,等到身後也要在一塊兒。”
如今,童雙春也去了合影的另一側。
欄目主編:沈轶倫 文字編輯:沈轶倫
來源:作者:沈轶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