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鳳山 快闆書演員,相聲演員 王鳳山

王鳳山,男,快闆書、相聲演員。北京近郊二道溝人,祖輩務農為生。

他出身貧苦,八歲在天橋拜當時著名的數來寶老藝人海鳳為師,刻苦學習數來寶。白天跟師傅撂地學藝,晚上自己串巷子掙錢糊口。不到兩年工夫,便學會了《黑妞》、《押寶》、《繞密碼》、《劉伶醉酒》、《二仙采藥》、《秦瓊觀陣》、《單刀會》、《呼延慶打擂》、《鐵關圖》、《武松趕會》、《武松打店》、《林沖發配》、《魯達除霸》等十幾個傳統段子,并且在海鳳先生的精心指點下,逐漸掌握了其師傅的一套表演技巧。出師後,又與孟昭魁、王玉生、劉麻子三位師叔搭夥撂地,向他們學習了《勸嗎啡》、《勸白面》、《勸嫖交友》、《小拜年》、《十七年》、《買賣鋪》等雙人數來寶、三人數來寶的段子。到十八歲時正式在書場、雜耍場演出。一直到解放前,他先後在北京、濟南、南京等地演出。

“七七事變”以後,一次,王鳳山先生北平天橋撂地賣藝,來了一個日本翻譯官聽完數來寶不但不給錢,還蠻不講理、出言不遜。王先生一怒之下打了日本翻譯官,被迫離開天橋來到北京平民市場演出。

王鳳山先生在天橋撂地六年,通過師傅海鳳的關系,和天橋的老藝人都熟識起來。除幾位數來寶的藝人以外,常來往的還有說評書的苗闊泉、馬華鑫,唱西河大鼓的蔡寶興、馬連登,說竹闆書的關順鵬、關順貴,說相聲的朱闊泉、彥壽臣、湯金成等人。到了平民市場以後,又認識了說相聲的趙玉貴、關少營、羅榮壽等幾位相聲藝人。平時一得空,王先生就去他們撂地場上拜望他們,聽他們說唱,向他們請教。藝壇前輩們看王先生年輕好學,虛心求教,打心眼裡喜歡,也常跑來聽他的數來寶,看到他有不足之處,也熱心指點,使王先生受益匪淺。其間,向評書藝人苗闊泉、馬華鑫問藝,提高自身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向相聲藝人湯金成、彥壽臣學習了《大上壽》、《家堂令》、《報菜名》、《誇住宅》、《拉洋片》、《揭瓦》、《交地租》、《地理圖》等十來個相聲段子。同時,和平民市場的相聲藝人趙玉貴、關少營、羅榮壽一起搭夥撂地說相聲。因為他又能數來寶,又能說相聲,是以很受歡迎,生意十分紅火。1937年冬天,以“王鳳山”為藝名,正式在茶社、書場演出。以數來寶為主,穿插着說相聲,又能捧哏,又能逗哏,很快就在觀衆裡面叫響了。

王先生相聲的師傅是平民市場的相聲老藝人朱闊泉,因為朱先生長得胖,人們都叫他“大面包”。王鳳山先生被賜藝名“王寶山”,與師弟李寶麟、侯寶林被藝壇同行譽為“麒麟(林)山”。

竹闆書藝人關順鵬、關順貴對王先生在藝術上的影響很深。他們在演唱竹闆書時,不用大闆,手裡橫握着節子(小闆),閃着闆唱,緊湊連貫,如山泉溪水,自然流暢,聽起來令人輕松舒适,如臨其境。在兩位老藝人的精心指點下,王鳳山先生将竹闆書的“黑紅闆”移植到了數來寶中,演唱時,他去掉大闆,橫握節子,摒棄了舊式數來寶的“三三七”上下句的老套子,又從山東快書、河南墜子、評書、滑稽大鼓、京韻大鼓、單弦等民間藝術中,吸收着一點一滴的藝術營養,融會貫通,不斷磨砺,逐漸總結出數來寶的掂、連、逛、搓、掐五種節奏闆點;閃、趕、跺、切、扔五種演唱闆式;和攢氣、晃氣、偷氣三種換氣方法,以及一整套的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半說半唱”的獨特風格。他演唱數來寶,口齒利落,吐字清晰,聲音圓潤,感情真摯,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緩而不散,如小溪流水,通順流暢,委婉動聽,深受廣大觀衆的喜愛,被曲藝界推崇為“文明數來寶”。曆來被人們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要飯的野玩意數來寶,經過王鳳山先生的改造、創新,終于登上了正式的曲藝舞台。在新羅天劇場與鼓界大王劉寶全、單弦大王榮劍塵、著名梅花大鼓藝人金萬昌、河南墜子皇後喬清秀、滑稽大鼓名家架冬瓜、老倭瓜、相聲藝人高德明、緒德貴,樂亭大鼓藝人富士亭、連珠快書藝人曾振庭、蓮花落藝人賈玉山、雙黃藝人郭榮山、韓永謙、戲法藝人紅眼劉等同台獻藝。

此間,由北方書店出版的《王鳳山文明數來寶太平歌詞集》收集了王先生演唱的《韓信算卦》、《秦瓊觀陣》、《二仙采藥》、《劉伶醉酒》、《雙鎖山》、《單刀會》、《雙秃鬧房》、《武松打店》、《武松趕會》、《繞密碼》、《鬧公堂》、《黑旋風大鬧忠義堂》、《饽饽陣》、《五豬救母》、《黑妞》、《姜太公賣面》、《小寡婦上墳》、《傻子拜年》、《拆白黨逛廟》、《魯達除霸》、《野豬林》、《火燒瓦罐寺》、《桃花莊》、《醉打山門》、《倒拔垂楊柳》、《白虎堂》等共三十四個段子,是當時數來寶唱詞出書第一人,引起了曲藝界的轟動。

王鳳山先生因反抗惡霸保長孫武的盤剝,被孫武使用手段欺騙,賣到山西口泉煤礦當勞工。在煤礦挖煤期間,很多勞工認識王先生,要求他演唱快闆,王先生不顧一天的勞累,為他們演唱。一個月過後,王先生死裡逃生,終于逃出了煤礦暗無天日的勞工生活,逃往山東濟南,在“晨光茶社”演出,深受山東觀衆的歡迎,轟動了濟南城。其間,又與相聲演員袁佩樓、高桂清、劉廣文、郭全寶、王樹田等搭檔,又學會了《俏皮話》、《燈謎》、《繞密碼》、《西江月》、《訓徒》等十來個相聲新段子,又向王樹田、劉廣文學習了雙簧表演,頗有成績。

1948年7月,“女鼓王”林紅玉邀請王鳳山先生在南京天香閣劇場組台演出。同台的著名藝人還有唱滑稽大鼓的富少舫、表演單弦的韓鳳田、唱梅花大鼓的小蘭英、唱河南墜子的譚金秋、譚金芳等幾位藝人,在當時可稱陣容強大。

1949年解放南京後,王鳳山先生第一個演唱了,歌頌解放軍打擊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的快闆節目《打倒内戰罪魁蔣虎狼》,引起轟動。此後,又接連表演了歌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新編相聲《新八扇屏》、反映解放戰争生活的《淮海戰役》和反映北韓社會主義建設的《金日成》等數來寶新段,受到了觀衆歡迎。

1950年鎮壓反革命,王鳳山先生和師弟馬俊生創作了一個數來寶新段《槍斃劉奇山》,揭露、控訴了惡霸劉奇山的罪行。接着,又創作表演了數來寶《槍斃三虎一狼》。王先生演唱新段子使得階級敵人的痛恨不已,在一次夜晚回家就遭到了他們的襲擊,緻使頭被打破,并留下一封恐吓信。王先生并沒有被吓倒,繼續寫新段子唱新段子歌頌偉大的共産黨。

1951年在濟南警察局的支援下,王鳳山先生邀請馬俊生、馬金良、吳煥文、吳景春、張春奎、朱永福夫婦和女兒等一批曲藝演員,一起搭班組建新社——“群衆相聲社”,唱新段,反映現實生活,受到廣大觀衆的一緻好評。

1951年5月,抗美援朝戰争全面展開,王鳳山先生組織義演,将募捐到的經費全部捐獻給志願軍,并深入到人民群衆當中進行宣傳演出。王先生夜以繼日地排演了《一封挂号信》、《三隻雞》、《獨膽英雄》、《大老鷹抓特務》、《北韓媽媽》等十幾個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新節目。這些新段子強烈控訴了美帝國主義侵略者對中朝人們犯下的滔天罪行,熱情歌頌志願軍英雄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迹,歌頌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戰鬥友誼,起到了很好的宣傳鼓動作用。後來,組織上還派他去部隊慰問準備赴北韓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他精湛的快闆藝術深深地感染着人們,給指戰員們鼓舞了士氣,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也多次受到了上級上司的表揚和嘉獎。

1953年,王鳳山先生演唱的中篇快闆《白毛女》,節目一經上演,立即在觀衆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1955年9月,林紅玉約請王鳳山先生到天津鳥市獻藝,一段快闆《單刀會》轟動津城,連演十多天,場場爆滿。其中王先生塑造的“魯肅”形象深入人心,王先生也被譽為“活魯肅”。

1956年10月1日王鳳山先生正式加入了天津曲藝工作團。這年12月,天津廣播曲藝團和天津曲藝工作團合并,改名為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天津曲藝團,歸天津人民廣播電台上司。與馬三立、李潤傑、陳玉蘭、史文秀、桑紅林等著名曲藝演員同台表演。這期間,王先生除了表演過去的一些傳統段子和新段子外,又上演了《百山圖》、《二萬五千裡長征》、《革命的青春》、《孤兒仇》、《趕窮魔》、《劉介梅》、《一塊銀元》、《生命之歌》、《一分錢一兩米》、《劉胡蘭》、《黃繼光》、《向秀麗》等十多個新段子。王鳳山先生不但自己在藝術上精益求精,而且還把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藝術經驗無私地貢獻出來,為培養新一代的曲藝演員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他常說:“這輩子我沒有别的心願,就是希望我們的曲藝事業能夠繁榮昌盛,一代一代傳下去。”他從1955年來到天津,直到文化大革命前這十年裡,給天津市各區的文化館、俱樂部、業餘文工團都舉辦過快闆演唱輔導班,還應邀為北京、沈陽、濟南、南京、山西、蘭州、武漢等不少專業和業餘文藝團體舉辦了輔導班,并受了不少徒弟。如今,他的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有不少都成了曲藝舞台的骨幹演員。如金文聲、張金銘、李宗義、鄭文昆、周志光、李連偉等。

王鳳山先生生性爽快,有求必應,有學必教,嚴格要求,以身作則。他每收一個學生,就為學生準備一個日記本,并親自把他們在學習、演唱中的優點和不足記錄下來,然後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對症下藥,因材施教。同時,他每收一個徒弟,都要選塊上好的竹料,親手做一副竹闆送給他們。

正當王先生在藝術事業上大顯身手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突來降臨到他的頭上。王先生被扣上“惡毒攻擊社會主義、惡毒攻擊無産階級專政”罪的帽子,經常遭受批判、遊街、毒打。王先生身陷囹圄仍時刻不曾放棄過自己心愛的快闆藝術。在獄中,他用兩根筷子拴在一起做節子,演唱《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關于糾正黨内的錯誤思想》、《反對自由主義》等著作作為練功。

1971年9月9日王鳳山先生被宣布無罪釋放。1972年5月王先生又被送到幹校勞動學習。在一次幹校召開的“憶苦會”上,他登台演唱了根據自己苦難身世創作的快闆《呱嗒闆》,控訴了快闆藝人在黑暗的舊社會飄蕩江湖,受盡欺淩的悲慘生活,歌頌了解放後藝人們翻身解放成了人民的演員,過上幸福生活,表達了他對黨、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深厚感情。他如泣如訴、情切意深的演唱,深深地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全場泣不成聲。

1973年4月,在濱湖劇場,被迫離開文藝舞台整整九年的王鳳山先生,又英姿勃勃地登上了舞台。以他獨特地王派快闆的處理方法和演唱風格,表演了人們早已熟悉的快闆《海河贊歌》,他那娴熟優美、爐火純青的演唱,赢得了觀衆經久不息的掌聲。

1976年10月以後,王鳳山先生開始為馬三立捧哏,合作演出的第一段相聲是《精打細算》。他們合作的第二個段子《講衛生》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成電影《笑》。他捧哏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演出時台風樸實大方、憨厚穩健。穩而不溫、穩中求嚴,穩中求準,穩中求響。馬三立對他的評價是:“一是認真、二是準、三是不礙事。”他們合作演出14年,大小節目三十餘段。有音像資料可查的:《黃鶴樓》、《吃元宵》、《白事會》、《誇住宅》、《開粥廠》、《十點鐘開始》、《買猴兒》、《情緒與健康》等。

1979年春節,王鳳山先生和馬三立先生等著名演員被邀請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春節聯歡會。在聯歡會上,馬三立先生和王先生表演了傳統相聲《西江月》,并受到了鄧穎超同志的親切接見。

王先生還參加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鄧小平、胡耀邦等中央上司同志的親切接見,并和馬三立先生表演了相聲《十點鐘開始》。

在與馬三立先生合作期間,王先生常常在一場演出中,既表演相聲有表演快闆,受到觀衆熱烈歡迎。

王鳳山 快闆書演員,相聲演員 王鳳山

出生:1916年,農曆丙辰年 逝世:1992年,農曆壬申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