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緻中年|楊錦麟:一輩子當八輩子過

緻中年|楊錦麟:一輩子當八輩子過

緻中年

穿越幽暗森林,抵達心之彼岸

每到春節,本刊都以一期“緻××”的主題策劃,伴随讀者踏上歸家的路。2014年,是“緻故鄉”;2015年,是“緻父母”;2016年,是“緻夫妻”。

今年,我們緻中年。

“中年”充滿歧義甚至尴尬,讓許多人覺得無法直視。如35歲的但丁在《神曲》開頭所寫:“在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幽暗的森林裡迷了路。”

但人到中年,一種新的、隻有在這樣的年齡才有資格擁有的力量也在凝聚。這是一種超越青春和荷爾蒙的力量,一種繼續成長的力量,平靜地迎接暴風雨的力量。

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緻中年|楊錦麟:一輩子當八輩子過

楊錦麟

時事評論員,主持《有報天天讀》和《周刊點點評》,近年創辦自媒體“錦麟觀察”。

六十五歲以前都還是中年人。我應該還屬于“戰鬥的騷年”,呵呵!

我的“騷年”隻是心态。那麼,我是台灣人所謂的“熟年”嗎?“熟年風華”這四個字,怎麼就立馬想起夜總會的媽媽桑,臉上塗着厚厚的脂粉,在客人堆裡周旋,可飲可陪笑,但要陪上床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我斷然拒絕“熟年風華”的提議。

幾天前,在往新加坡的航機上,我望着舷窗外的藍天白雲,忽然想起了王潮歌曾在一部公益紀錄片裡的一句話:

“一輩子當八輩子過”。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這是多麼豁達的生命哲學理念。

沒有年齡,隻有精神,隻有夢想和意志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很多人一輩子都過得唧唧歪歪,颠三倒四的,豈有可能有“一輩子當八輩子過”的非分之想。

于是,我想起了2013年7月間,自己寫過的一篇文章,題目是“隻要一息尚存”,不妨摘錄部分内容如下:

2011至2013年間,我經曆了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且艱難的一場轉型,做了一次同齡人不敢“妄為”的人生投注。中老年創業,想來頗有種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悲壯。過去引以為傲的滿頭黑發,在“錦繡麒麟傳媒”剛剛開張的十幾天裡,幾乎就白了一半。友人總結我的日程安排:天天看,夜夜談,周周飛——可不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歡喜做,甘願受。

我曾經撰寫過一篇很長很長的文字,記錄了六十歲的楊錦麟過往大半生值得記錄的故事,這即是對上一個六十年的總結和回顧,也是對下一個六十年的期待和展望。

多年來習慣了行色匆匆,勇往直前,無暇旁顧,很少有機會像這段日子一樣,強迫自己靜下來,暫别當下,與往事故人幹杯。斟酌醞釀中,竟悟出一點道理:活着無所謂甘苦,更不必糾結,逝者如斯,恍若夢境,原來都是些自己唬自己的念頭罷了。道家雲: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佛家曰:心無挂礙,得大自在。

想起了我的五十八歲那年,和一個百餘人的團隊,曆時四個月的艱辛西域之旅。

那是一段再也無法重複的旅程。我曾與同僚奔赴海拔四千多米的青海那多縣土登寺,為此行的諸多未知祈福。在海拔5200米的帕米爾高原上,冒着低壓115的風險,和夥伴們在工作中度過五十八歲生日。在昭蘇邊境格登山下,被一位三十幾歲的年輕人所說“我是兵團人,我的使命是屯墾戍邊”深深感動。在樓蘭、羅布泊無人區,看到過鋪天蓋地像是觸手可及的星空和銀河;誤闖過一片核污染區;瞻仰過探險家餘純順的墓地;體驗過前所未有的與世隔絕。比這些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這片占據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廣袤大地上,聽聞并見證的曆史血脈與人的命運。

由于諸多“衆所周知”的原因,這一部被命名為“強疆夢”的紀錄片至今仍無法和海内外觀衆見面,但我仍然希望這部心血之作有一天能夠面世,這無關楊錦麟個人的揚名立萬,隻因它凝聚着整個團隊百餘人的艱辛付出。舟車勞頓,負重遠足,他們幫助年屆花甲的我圓了一個夢。吃過的苦,受過的罪,負過的傷,流過的淚,都沉甸甸地封存在我心裡,成為一筆宿債。

這是一段幹淨的曆程。原本素昧平生的一群人,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因經驗不足而交過學費,但絕無中飽私囊;有做事的瑕疵,沒有做人的污點。

這是一段珍貴的曆程。走過的路,結緣的人,看過的風景,體驗過的悲歡,永不再來,無法複制。

這是一段難忘的曆程。它讓我發現自己仍然能夠做一些事,而且是别人不想做、不能做、不敢做的事。它提醒我,沒有年齡,隻有精神,隻有夢想和意志。

這是一段溫暖的曆程。很多朋友給我無私的關懷和支援,讓我相信得道多助,吾道不孤。他們中的一些人,如今依然陪我一起在戰鬥。我常說,這支隊伍,上過帕米爾,下過羅布泊,還有什麼做不成的事呢?

就算六十多歲的我仍放不下的一點“執着”吧。

但其實,即使是曾經能陪着你走一段路的人,也未必能自始自終,無怨無悔,人性的所有,總會在最需要的時候暴露無遺。

六十歲,新媒體,“人生七十才開始”

再就是2013年至今的“創業之路”,這條路仍然走得辛苦,可以說但凡創業者遭遇的事,我幾乎都遭遇了,當然也取得階段性的成果。與騰訊合作的“錦麟頻道”,先後推出“天天看”“夜夜談”“穿越成都”“穿越日本”“微象”等新媒體視訊節目,前兩個欄目,獲得了十五億以上的播放率。六十歲,新媒體,十五億流量,即便在兩年之後,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與騰訊視訊之間的合作告一段落,但這一成果仍讓我感到滿意。

我們還在做很多嘗試和努力,迄今為止,并沒有選擇放棄,創業前五年的“熬”,以及所有的酸甜苦辣,點滴心頭,心頭點滴。

多少人勸我,放棄吧,在這個越發缺少自信和底氣的時代,退隐江湖,當一名閑散文人,或風花雪月,或顧左右而言他,或輕描淡寫,也是一種活法。我可以這樣做,事實上很多同時代人也這樣做。

但我不可以。

台灣張嶽軍先生曾有一句名言“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對我很有激勵和振奮精神的作用,我也常用這句話勉勵自己,鼓勵他人。這句話是台灣一位至今仍活躍在政壇上的“老人”,數年前與我分享的。我去年曾去拜訪他,他一見面,就做了幾個原地彎腰九十度的動作,并告訴我,這才是真正的七十多歲的他。我知道這位政壇老人對我有點意見,因為我寫的一篇評論他的文章,用的題目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以這樣潇灑的體操動作,告訴我,廉頗雖然老矣,還能一口氣吃幾碗飯。

2013年初,其時帶領團隊在北京錄制節目,日以繼夜,偶受風寒,在北京的友人曾帶我去看一位著名的老中醫。老中醫那時已經八十七歲了,身子骨硬朗,仍堅持天天坐堂看診。他有一句話我至今難忘,他說:年齡多少不必計較,那隻是數字,關鍵在精神。

這句話,很受用。

2015年,正是我的平台出現重大戰略調整的關鍵年份,所有的困厄旋踵而至,劈頭蓋臉而來,讓你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人生百态的“衆生相”一覽無遺……

但在這一年,我先後完成了北極、南極之行,7月登上了俄羅斯最大的破冰船,從摩爾庫斯克港出發,經過六天六夜的航行,到達北緯九十度,并在極點參與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冰點演說。接着于12月,從香港出發,途經迪拜,橫跨非洲大陸,大西洋,從阿根廷火地島的烏斯懷亞港出發,穿越“魔鬼海峽“,到達南極半島,南極大陸。難得的是,我分别在北冰洋、南冰洋零下3度的海裡暢泳,六十多歲的人,還有這般勇氣,我自己都要為自己鼓掌。

2016年,除了努力為公司的生存發展繼續打拼,值得分享的是這一年的減肥減重,并取得初步的階段性成果。一個是每天堅持一萬步以上的健行,一個是接受“輕斷食”計劃,體重從曾經的87公斤,減到83公斤,再繼續減到69公斤,目前體重維持在70公斤左右。記得自己1969年下鄉時的體重是74斤,未曾想到自己會長那麼多的肉。我還在繼續減負,希望保持一個更健康的體魄,能做更多的事,或回饋社會,或充實自己。

2012年成立的“錦麟公益基金會”,正是為了實踐回饋社會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努力。“讓鄉村充滿讀書聲”這首歌的旋律唱響了從新疆、甘肅、甯夏、四川、陝西、浙江、福建等鄉村學校,我和我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總是用“力所能及,根部滴灌”來互相鼓勵,如今“錦麟公益基金會”已經走過五個年頭了,我們還會繼續走下去。

老話說,六十耳順,但其實未必盡然。我們依然要面對人世間諸多的醜陋,太陽底下還有陰影。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可以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有更多的自由和尊嚴,有尊嚴地活着,能努力站着說話,這是我的追求我的夢。我之是以不敢怠惰,願意不斷努力嘗試,努力付出,即在于此。

我更欣賞“人生七十才開始”的年輕,豁達。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命态度。“向死而生”,“活着,就看得見”,那就讓我們更加倍努力地活着,“誇父追日”式地勤勉工作,也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宿命。

瞧瞧,把一輩子當八輩子過,多麼帶勁的人生!如此這般,未來的歲月,就不是下一個六十年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