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58,《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01,歡迎收看。
西晉的建立是司馬炎用“禅讓"的方式從曹魏手中取得的。
為什麼會那麼容易呢?這是因為從他的祖父司馬懿起,政權實際上已落入司馬氏家族手中。
01、司馬篡魏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内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 人,出身于世代為官的世家大族家庭。曾祖,祖父和父親在漢代都做過大官。他才能出衆,富有謀略。
曹魏時,司馬懿東抗孫吳,西拒蜀漢,北平遼東公孫氏,在戰争中樹立了威望,掌握了軍權。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叡死,他和皇帝本家曹爽同受遺诏輔佐8歲的齊王曹芳。
曹爽妒忌和排擠司馬懿,把他從掌管軍權的太尉調任為尊貴卻無實權的太傅。對此,司馬懿并不甘心。他裝病在家,暗中窺測方向,密謀策劃。
嘉平元年(249),司馬懿和他兒子司馬師趁曹芳和曹爽到洛陽城南高平陵祭祀魏明帝陵墓的機會,突然關閉城門,占據武庫,發動政變,迫使曹爽交出兵權,然後殺死曹爽及其黨羽。
從此,魏國政權落到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掌大權。他廢曹芳,另立14歲的曹髦為帝。
255年司馬師死,弟司馬昭掌握政權。司馬昭飛揚跋扈,朝廷裡的事都要他點頭才能辦。魏帝曹髦一年比一年長大,對此很不甘心。他對左右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受廢辱。”
于是,在魏甘露五年(260)五月七日夜裡,指令殿中宿衛軍士及侍從官僮拿起武器,出讨司馬昭;自己也舉劍站在車上指揮。
軍士們沖出宮殿,直向相府殺去,行到半路,遇到了一隊士兵,帶隊的是 司馬昭親信、掌握禁軍的中護軍賈充。雙方戰鬥起來,跟随賈充的太子舍人成濟看到皇上親自來了,問賈充:“怎麼辦?”
賈充大聲喝道:“司馬公養着你們,正為今日。有何可問!”成濟聽罷,揮 起長戈,直向曹髦刺去,隻聽“呀”的一聲,已死于車下。
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奂為帝,并于景元四年(263),調集了18萬大軍,三路攻蜀,鄧艾軍攻至成都,劉禅投降,蜀亡。司馬昭自以為功高,讓魏帝給他加“九錫”,準備篡位當皇帝。正在這時,他突然得病,一命嗚呼了。
司馬昭一死,篡位的事就落到他兒子司馬炎頭上。鹹熙二年 (265),司馬炎讓魏元帝曹奂下诏“禅讓”,自己則裝腔作勢推讓一番, 最後在他的親信大臣們一再“勸進”下,終于登上了皇帝寶座。
02、滅東吳
那時候,南方長江下遊地區還有一個吳國。鹹甯五年(279),晉武帝發兵大舉攻吳。由司馬伷、王渾、王戎、胡奮、杜預、王浚分别統率。六路大軍二十多萬人 馬,東西萬裡,水陸并進。吳國連忙下令封鎖江中險要,用粗鐵 鍊橫在江上,又做了長達一丈的鐵錐暗置江中,想以此阻擋晉軍。
王浚針鋒相對地造了幾十隻大木筏,在上面縛上草人,披甲執杖,故布疑陣。又挑選懂水性的士兵放筏先行,順流而下,江中的鐵錐盡紮在木筏上被帶走了。
王浚又紮了又長又粗的大火把,在上面澆上油,遇到鐵鍊就點火燃起來,不一會兒工夫就把鐵鍊燒斷了。王浚就此攻破吳軍封鎖,攻占許多城池。
不久,晉軍攻克江陵,長江以東許多州郡相繼投降。為了加速最後勝利,部署新的進軍,杜預召開了軍事會議。賈充等保守派出來阻撓,說是存在百年的強敵不可能一下消滅,目前春天水漲,疾病将生,不如等來年冬天再繼續 攻伐。
杜預反駁說:“當今戰士士氣高漲,如同刀劈竹筒,劈開頭上幾節,以下自會迎刃而解,再無礙手之處,還要等待什麼?"
杜預說的正是成語中“勢如破竹"的意思,将領們聽了這樣的比喻,無不信心十足,決心乘勝前進。
杜預所言果然不錯,這一年的二月,王浚就攻下夏口、武昌, 破浪東下。三月,到達建業城下,旌旗蔽日,殺聲震天。吳主見大勢已去,隻得反縛雙手帶了棺材來到王浚軍門投降。
王浚親自為他解縛,下令燒掉棺材,以禮相待,代表西晉政權接收了吳國圖籍。當時在籍的共有4州、43郡、52.3萬戶,23萬士兵和男女人口230萬。于是,西晉統一了全國。
03、太康之治
西晉建立以後,迫切需要醫治戰争創傷,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是以,在太康元年(280),西晉政府頒布了占田、課田和戶調的法令。
占田制與課田制是在曹魏屯田制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曹操掌權時,為了解決軍糧問題,把漢朝在邊境地區實行的屯田制在中原地區大規模推行開來。當時由于戰亂,空荒地很多,流民也很多,曹操把土地和勞動力結合起來,讓那些沒有土地的人去種國家所有的空荒地,規定收到糧食後,用私牛的與國家對半分,用官牛的自己得四成,國家得六成。
屯田上的勞動者稱為屯田客,實際上是政府的佃農,這是民屯。在軍事頻繁地區,還實行士兵屯田,稱為軍屯。屯田制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起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在曹魏後期,由于統治者貪得無厭和日益腐化,屯田客和屯田兵所受的剝削大大加重。他們不僅被迫擴大耕種面積,而且常常被征發去服各種徭役。屯田上的勞動者不斷逃亡,産量越來越低,甚至連種子也收不回來。
另一方面,官僚貴族往往互相分割侵占屯田土地,又把屯田客變成他們私家的佃客。
司馬氏掌握曹魏的實權以後,為了取得各級官吏和世家大族的支待,幹脆把租官牛的屯田戶賞賜給他們,自公卿以下按照官品給以不等的數量。
由于屯田戶過去免除政府徭役,這些人成為私家佃客後仍保留了這個權利。 許多害怕徭役的自耕農也紛紛投到貴族門下,成為佃客。
鹹熙元年(264),司馬氏下令罷屯田官,把屯田制下的典農官改為郡太守或縣令長,取消了民屯制。晉武帝即位以後,又重申前令:“罷農官為郡縣。”
從此以後,屯田客大都成了政府的編戶,少部分成為豪強大族的佃客。
西晉王朝一方面要照顧、保護世家大族的利益。但世家大族過分侵占土地和勞動力,與中央政權也會産生一定的沖突:服役納稅的農民越來越少,會影響國家賦役收入;土地集中也會造成階級沖突尖銳,造成社會的不穩定。這是促使西晉實行占田制與課田制的主要原因。
所謂占田,就是名義上準許人民占有法令上所規定的田畝,即一個男子(16-60歲),可以占田70畝,女子可以占田30畝。至于占到占不到,政府并不保證,也不過問。
課田是督課種田的意思,是為了保證政府的租稅收入,規定每個丁男不論自己是否有田,政府一定要你耕種50畝,丁女20畝,次丁男(13—15歲,61-65歲)25畝,次丁女免課,這是帶有強制性的,有“驅民歸農”的意義。
占田規定的70畝,政府并不要求全部耕種,但至少要有50畝不被荒廢。因為當時還有不少荒田,也有的人占田不耕, 去從事投機販賣,是以政府要加以督課。地方官必須負責本郡本縣課田人數所應墾的土地畝數,以向中央交納租賦。
占田、課田制使政府從豪強大族手中争取到一部分民戶,政府掌握的勞動力有了顯著的增加。太康三年(282)的民戶,比頒布占田、課田制的太康元年(280)增加了130多萬戶。課田和戶調的負擔雖然比曹魏時候重些,但由于農民有了一部分土地,有了生産積極性,是以占田制、課田制還是刺激了生産的發展。
與此同時,為恢複和發展社會生産,西晉政府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那時候,北方由于長期戰亂,土地荒蕪,勞動力缺乏,西晉政府招募蜀、吳境内的人口遷居北方,宣布給以免除20年徭役的優待;興修水利,防止澇災;把3.5萬頭種牛除給颍川、襄城一帶将吏士兵,作為春耕之用;為增加農業人口,下令姑娘17歲以上不出嫁的由官府代找配偶;多次下诏書獎勵農耕,汲郡(今屬河南)太守王宏抓農業較好,賞給1000斛谷子,提拔為大司農;平吳以後,下诏州郡減免軍役,以減輕農民負擔,等等。
總之,由于平吳後全國統一,戰争減少,社會趨于安定。是以在太康年間(280-290) , 社會經濟繁榮,出現一派興旺景象。史書記載當時的情況是: “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鹹安其業而樂其事”。“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全國統一),牛馬被野,餘糧栖畝,行旅草舍,外闾不閉。民相遇者如親"。
意思是,統一以後,人們安居樂業,賦稅平均,糧食有了剩餘,牛馬布滿田野,不必關門防盜。這些記載雖然不免有點誇張,但這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繁榮當是事實。
可惜,西晉的“太康之治”不過是昙花一現。這是因為西晉王朝是世家大族政權,這一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腐朽貪婪,是以西晉建立不久,社會沖突和統治階級内部沖突很快尖銳起來。
04、門閥士族的特權
西晉政權是世家大族的政權。這一時期,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門閥制度進一步确立起來了。
所謂門閥,就是閥閱門第。我國古代貴族官僚家的大門外有兩根柱子,左邊的叫"閥",右邊的叫"閱",常常用來張貼本戶的功狀。閥閱成為達官貴人家的一種标志,是以,後來那些世代做官的人家,又稱為門閥。
門閥制度就是按門戶等級嚴格差別士族與庶族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以維護高門貴族特權的等級制度。
門閥制度的形成有一個過程。西漢武帝以後,出現了兩件影響深遠的事:一是大土地所有制發展,二是儒家被定于一尊;儒家經籍如《尚書》、《春秋》等成為世代研讨的家學。一些大地主與儒學相結合,就可以世世代代做官。他們被稱為"士族”或“世族”。
"士族”是指他們掌握儒學及文化知識,“世族”是指他們世代做官。
東漢以後,“選士而論姓族閥閱”,一批累世為官的世家大族開始形成。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都是連續四代都有人擔任“三公”的大官。魏晉以後,地主階級中高門士族與寒門庶族的等級差別進一步确立。那時的政治,通常稱為"門閥政治”。
在門閥制度形成的過程中,曹丕建立魏國時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起了重要作用;“九品”即士人分為九等,“中正”是評定士人的官,多由世家大族擔任。是以,九品中正制成為士族地主鞏固其政治特權的有力工具。
當時,家世是定“品”的唯一标準,所謂“計資定品”,就是以門資(門第的高卑)、官資(父祖的政治地位)作為決定品弟的依據。
世家大族利用這一制度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形成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世代相傳、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
門閥士族除了政治上世代為官這一主要特權外,還有二種特權:一是經濟上可以按官品占田和本人及家屬、衣食客、佃客等免除賦役的特權,二是逍遙法外權。
西晉王朝對士族犯罪每從寬惠, 不論定罪和量刑都另立标準。士族犯罪,按照“八議",即按照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可以減刑或免刑,或者用金錢來贖罪。是以後來東晉熊遠說:“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
門閥制度形成以後,高門士族被認為是最高貴的特殊等級,他們被稱為"著姓”、“名族”(因曆世著名)、“望族”(負有名望)、 "冠族”、"衣冠族”(家世衣冠)、“高門”、“盛門”、"士流”(先世有官位)、"郡望”、"郡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右姓” (古代以右為上),等等。
另外一些沒有特權的人便被稱為"庶族”、"次門”、"役門”、“後門”等。
士、庶之間社會地位和身份完全不同,有不同戶籍,不能通婚,不同席而坐。
鹹甯四年(278)一次上朝時,晉武帝當着百官把一件極為珍貴的"雉頭裘"燒毀了。這是太醫院醫官程據獻上來的。這件全部用野雉頭毛制成的衣服,是稀世珍寶,百官們看了既贊歎,又感到可惜。
晉武帝是一個十分荒淫、奢侈的君主。他很好色,曾兩次下诏選天下美女到後宮。泰始九年(273)選中級以上文武官員的女兒入宮。次年,選下級文武官員和普通士族家女兒入宮。經他挑選後,不合格的才可出嫁,隐瞞者要以“大不敬"罪名殺頭。
05、石崇鬥富
西晉的貴族官僚中還有一種鬥富的風氣。最有名的就算石崇與王恺鬥富。石崇是開國元老、司徒石苞的小兒子、為人聰明,多計謀,有生财之道,官至散騎常侍、侍中,封為安陽鄉侯。他在當荊州刺史時曾派親信官兵化裝成強盜搶劫富商财物,甚至還搶劫外國使者送給晉朝朝廷的寶物。
後來,石崇入朝為太仆,在洛陽是有名豪富。王恺是晉武帝的親舅舅,也是京城裡的豪富。王恺和石崇互不服氣,決心要比一比。
王恺用米漿或麥糖水來洗鍋,表示豪華,石崇就用白蠟當柴燒。
王恺出門,用紫絲布做40裡的步障(步障是道路兩旁遮風寒、擋塵土的行幕);石崇用織錦花緞做50裡步障。
王恺用赤石脂代替泥土塗牆,赤石脂是一種貴重的藥材,它塗了牆,紅紅的,像蠟一樣細膩、光澤;石崇用花椒和泥巴塗牆,花椒是一種香料,用來塗 牆保暖性好,有香味,原來隻有皇後住的房用,稱為"椒房"。
晉武帝為了支援王恺鬥富,送給他一株珊瑚樹,高二尺。王恺拿到石崇面前炫耀,石崇表示不屑一顧,随手拿起鐵如意把它打得粉碎。王恺十分痛惜,正要發作,石崇冷笑道:“你不用急,我馬上賠你。”他讓奴婢取出六七株珊瑚,都高達三四尺,重疊的枝條一層 一層數不清,色彩鮮豔如玉,說:“這沒有什麼稀奇,随你自己挑選。“
王恺看了,目瞪口呆,經過這次較量,才自愧不如。
這兩個人不僅揮金如土,而且輕視人命如兒戲。兩家都有大批奴婢被随意殺戮。王恺有一次宴請,命一個美女在旁吹笛助興,一時失調,王恺就命人拉到台階前打死。
石崇每次擺酒宴,總有許多美女歌舞和勸酒。如果哪個客人飲酒不幹杯,那個勸酒的美女就要被殺。有一次,王敦故意不飲酒,石崇就一連殺了三個美女。其兇狠殘忍,已到了何等程度!
放蕩奢侈的生活,必須花費大量的錢财。世家大族們個個不擇手段地弄錢,從皇帝開始,就賣官鬻爵。有一天,晉武帝問大臣劉毅:"卿看我可以比得上漢朝的什麼皇帝?”
劉毅是個敢說敢講的直臣,答道:“可比桓、靈。"桓帝、靈帝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昏庸皇帝。
晉武帝很不高興,說:“不至于這樣吧。我平定東吳,統一全國,勤懇治理國家,怎麼去同桓帝、靈帝相比?”
劉毅并不讓步,說:"桓帝、靈帝賣官,錢入公庫,陛下賣官,錢入私庫,這樣看來,你恐怕還不如桓、靈。“
晉武帝雖然聽了不痛快,但劉毅講的确是事實,沒法抵賴。他還是夠聰明的,随即哈哈大笑說:"桓、靈在世,沒有人敢這麼說話,我的朝廷裡有你這樣的直臣,說明我還是比他們高明。”
這話一講,就體面地下了台。在一旁被劉毅的話吓得一身冷汗的大臣們,趕緊齊聲頌揚,又把晉武帝捧得暈頭轉向。
對于門閥貴族們的愛錢如命,有一個南陽人魯褒寫了一篇諷刺詩《錢神論》,其中說道:
“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内則其方,外則其圓……親之如兄, 字曰孔方(銅錢中有一方孔)。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 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闼(皇帝的宮廷),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争辯訟(打官司),非錢不勝;孤弱幽滞,非錢不拔(升遷);怨仇嫌恨,非錢不解;令聞笑談,非錢不發。洛中朱衣(王公貴人),當塗之士(朝士),愛我家兄,皆無已已,執我之手,抱我終始,凡今之人,唯錢而已!”
門閥貴族對金錢的崇拜和親熱,被描繪得何等惟妙惟肖!這使人想起了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中也有類似的一段:
“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隻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莎士比亞和魯褒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但古今剝削階級愛錢如命的本性卻是一樣的。
正當西晉的門閥貴族們縱情聲色、紙醉金迷的時候,有一個頭腦清醒的大臣傅鹹己看到了問題的嚴重。他在上給皇帝的奏疏中說:“奢侈之費,甚于天災”。
是的,天災是有限度的,奢侈風氣造成的危害卻是無止境的。權貴們無限制地壓榨人民的血汗,終究要遭到人民的反抗。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樣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經典中國通史》(16冊) ¥168 購買
本文内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兩晉南北朝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曆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曆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