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威的那些事兒

作者:葫蘆島中公教育

杜威相關的知識點在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涉及到教育學創立階段的主要人物中杜威的觀點以及教育目的理論中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還有杜威的活動課程理論,在整個教育學知識體系中杜威的理論貫穿始終,考點較細,是以杜威是考試中比較關鍵的人物之一,把握杜威的核心理論有助于我們在考試中拿到更多的分數。

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創始人,被美國人稱為“創立美國教育學的首要人物”,又被譽為美國精神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現者。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杜威的主要理論。

1.教育本質

在《明日之學校》中,杜威提出“教育不是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吸收,而是須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為此,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關于“教育即生活”,杜威認為生活是多種多樣的,有兒童的生活、成人的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教育即生活”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隔閡,使學校能夠不用成人的活動模式去規範兒童。

關于“教育即生長”,杜威認為當時的學校忽視兒童本性的發展,“兒童被置于被動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狀态中”,“結果造成阻力和浪費”。他提出,“教育即生長”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兒童從被動的、被壓抑的狀态中解放出來。他認為兒童的生長發展需要一定的内在條件,這種内在條件就是兒童的興趣、本能、依賴性和已經形成的習慣,教育過程中必須承認并尊重内在條件,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關于“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杜威首先對“經驗”一詞作了這樣的诠釋:經驗是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互相作用,教育就是經驗的連續不斷的改組和改造的過程。

最後,關于“學校即社會”,杜威認為,學校是一種獨特的教育環境,這種獨特的教育環境不是也不應該是遠離塵世生活的世外桃源,而應該反映社會生活的基本面貌和形态并吸收健康的社會生活因素,進而使學校變成典型的、純淨的、理想的社會環境,使兒童在這種良好、純潔的健康環境中接受影響。

口訣:教育生活生長,經驗改組改造。

2.課程論

杜威以其經驗論哲學為基礎,提出了“做中學”和從經驗中學習的活動課程理論。

他反對傳統教育以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授為中心,主張經驗性的主動作業,比如園藝、烹饪、縫紉、紡織、繪畫等應該在課程中占有明确的地位。杜威也深知直接經驗的局限性以及間接經驗在個人生長發展和經驗改造中的重大作用,是以,他并不反對間接經驗,隻是反對傳統教育中不顧兒童的接受能力的硬性灌輸。為了使教學适合兒童生長、發展的特點,杜威主張教材心理化,為實作這一目标,“就需要把各門學科的教材或知識各部分恢複到原來的經驗,它必須恢複到它被抽象出來的原來的經驗,它必須心理化”。

3.教學方法論

杜威非常關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他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科學思維的方法。他所強調的思維方法也叫思維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其具體程式為:(1)感覺到的困難;(2)困難的所在和定義;(3)設想可能的解決辦法;(4)通過推理,看哪一個假定能解決這個疑難;(5)通過觀察或試驗,證明結論是否可信。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強調教學必須考慮兒童本性發展的特點,必須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和個别差異,教學必須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使兒童積極、主動地學習。他在《我的教育信條》中指出:“方法的問題最後可以歸結為兒童的能力和興趣發展的順序問題。提供教材和處理教材的法則就是包含在兒童自己本性之中的法則。”不僅如此,杜威還強調,由于每個人做事情的方法是有差異的,是以,從做中學的方法也應展現這種差異,隻有這種差異,才能夠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4.教育目的論

杜威提出教育無目的論。他反對外在的、固定的、終極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來,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強加的,不能充分考慮兒童的本能與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靈活性,不能适應不斷變化的具體情況;終極的教育目的是一種理論上的虛構和假設,因為世界是變動不息的。“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别的目的。”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論。

杜威的口訣:一民主,二稱号,三心四即做中學,五步無目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