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齊景公對孔子厚禮相待,卻不願重用?晏子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曆史作家

孔子對晏嬰的評價比較高。《論語》裡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晏子是“子”姓,“晏”氏,名“嬰”,字“仲”,“平”是他死後的谥号。孔子的意思就是說晏子這個人和人交往,哪怕是很久了,也會保持恭敬而不失禮節。這個評價與《論語》裡說的近之不遜、遠之則怨的小人是正相反。也就是說,晏子是孔子所認可的君子。和人相處久了還能保持分寸,以禮相待,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

為何齊景公對孔子厚禮相待,卻不願重用?晏子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曆史作家

但是要從《晏子春秋》來看,顯然晏嬰對于孔子的态度就沒有那麼友好。

前面說到齊景公說自己已年老,沒有精力再任用孔子來齊國實施他的主張,那是《論語》裡的說法。如果從《晏子春秋》來看,可能另有隐情。孔子到齊國來,齊景公想封賞孔子,把孔子留在齊國,晏嬰明确表示不同意。

為何齊景公對孔子厚禮相待,卻不願重用?晏子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曆史作家

晏嬰認為孔子為人倨傲,又不能好好教育自己的學生。放縱百姓,不能讓他治民。追求服飾儀容這些外在的東西,不能從内心的道義去引導和教誨群眾,鼓吹的禮樂讓世風奢靡而百姓的行為更輕薄。晏嬰認為孔子雖然博學卻不能為世之表率,自己勞心費神而無益于百姓。人們兩輩子都學不盡他的學說,半輩子都搞不清他的所謂“禮”,攢多少錢也供不起他主張的那些禮樂。是以,孔子隻是以繁文缛節粉飾邪說迷惑國君,這當然不能安定齊國的百姓,改變齊國的世風。

為何齊景公對孔子厚禮相待,卻不願重用?晏子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曆史作家

景公認為晏嬰說得很好,是以對孔子是以厚禮相待而不封賞,也不聽孔子的治國之道。這樣孔子在齊國肯定呆不下去,于是不得不離開了。

晏子應該是非常反感儒家的理論觀點以及行為,完全對儒家的孝悌禮義持反對态度。有一次齊景公在“路寝”聽到外面有哭聲。“路寝”相當于正殿,專門辦理公務的地宮室。哭的人是孔子的弟子鞫語,因為自己的母親死了而哭。有知道的人就告訴齊景公,鞫語作為儒家弟子很精通禮樂典章、喪服制度。他母親死時厚葬,然後守喪三年,他哭得很悲傷。齊景公聽了非常贊賞鞫語的行為。晏子卻極不以為然。

為何齊景公對孔子厚禮相待,卻不願重用?晏子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曆史作家

晏嬰覺得,上古聖人不是不知道這些規矩儀節,但并沒有以此來教導群眾,因為覺得這些繁瑣的禮節對于活着的人來是非常煩擾又浪費時間的事,可是死去的人卻并不知道。儒家的禮儀對死者無益,嚴重危害生者,這是敗世之政,應該被禁止,而不應該倡導。

《晏子春秋》裡這一段聽起來不像是真的。如果鞫語哭母的哭聲能讓齊景公在宮室裡聽到,那除非距離特别近。如果距離很近,近到哭聲都能被聽到,孔子是否會不禁止鞫語?孔子非常注意在什麼場合都要分寸得當,對什麼身份的人用什麼态度,怎麼可能任憑鞫語在公之路寝外嚎啕大哭而不管?

為何齊景公對孔子厚禮相待,卻不願重用?晏子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曆史作家

再說,鞫語的母親都死了三年了,鞫語會這麼撕心裂肺地大哭嗎?儒家的喪禮并不是讓人發了狂似地使勁表達哀痛,之是以是“禮”就是要有所限制。親人剛逝,無時之哭,不擇時間。百日之後舉行“卒哭之祭”,變為有時之哭,就是一天可以哭奠兩次,朝夕各一次。三年之後整個喪禮已結束,更不能随時想起來就随時嚎啕大哭。

為何齊景公對孔子厚禮相待,卻不願重用?晏子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曆史作家

“禮之用,和為貴”,儒家講究的禮是合宜,在乎的是内心,并不是隻重儀式,也不是越繁瑣越好。儒家也不注重厚葬,隻是講究喪葬符合自己的身份就好。

<h1 class="pgc-h-arrow-right">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曆史作家</h1>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裡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回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