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下午,小林過來公司閑聊,一邊喝茶一邊說着釣魚人常挂嘴上的事,啥事?說魚呗,蜻蜓大哥順手看了下潮水,哎,明天不錯,可以去試試作釣馬友,這下小林來勁了;好!出!釣馬友,咋釣?沒釣過啊,蜻蜓大哥你不去?唉,别問了,大哥要去海南醫傷病,去不了,還是等大哥給指點一下,我們去釣;蜻蜓大哥見大家興趣盎然,便詳細的介紹了作釣方法,你們明後天如此這般這般。。。。。。
4月7日潮水表

4月8日潮水表
按照7日潮水分析中午登堤,紮好營地,即可去試釣,上午11時漲停,12時往後如果針對黑鲷石斑都是不錯的時機,下午2時開始最好,但我們的目标還是想釣馬友和黑鲷。
馬友(維基百科查),學名 四指馬鲅(發音同:爸),或四絲馬鲅,也稱為印度鲑,俗名鯃仔魚 (午仔魚)、竹午、大午、馬友,為輻鳍魚綱鲈形目馬鲅科的其中一個種,主要出現在沿海水域,松散淺泥底,水深0-23米可以找到;群栖性魚類,常成群洄遊,有時遊入河口或紅樹林内覓食;高度脆弱的成年物種在冬季進入河流;成魚捕食蝦和魚,青少年魚捕食蝦和糠蝦;體延長而側扁,長可達到約2米的最大長度;吻短而鈍,下唇僅見于口角,齒露出于上下颌之外,無鳔;胸鳍具4枚遊離之絲狀軟條;體背部為灰褐色,腹側乳白色;背鳍、臀鳍、胸鳍及尾鳍為灰黑色;背鳍硬棘9枚、軟條13至15枚;臀鳍硬棘3枚、軟條14至16枚;為熱帶沿海洄遊性魚類;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并常成群湧向潮間帶覓食;釣這種魚要使用鋼絲前導,以防魚牙磨斷前。
針對馬友作釣選擇了水面系餌,大波扒,大鉛筆等,配了鋼絲前導;由于在防波堤上操作,為了有利于弓魚和遠投,選擇了直柄大根竿,線組配了8編pe2#,4000輪。
黑鲷(維基百科查),釣的比較多了,不算之前,就去年入冬開始都已經陸續釣到不少,個頭都不小,在中國東海海域都有這種魚;學名黑棘鲷,又稱黑鲷(台灣學術界使用),俗名烏格、黑格、厚唇,是輻鳍魚綱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種;魚體側扁,背緣彎曲,腹緣較平;背鳍單一,硬棘強大,與軟條間缺刻不明顯;側線上方至背鳍硬棘中央部位有鱗片7至8枚,側線起點有一不規則黑斑;背鳍硬棘11至12枚,軟條11枚;臀鳍硬棘3枚,軟條8枚;側線鱗片數48至56枚;成魚體長可達60厘米以上;屬于熱帶、溫帶沿岸雜食性底栖魚類,喜栖息在沙泥底質水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内灣;幼魚期全為雄性,到3至4年生才轉變成雌性;春季到初秋為其産卵期;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強;水深3-50米都能找到。
針對黑鲷作釣,因為要探底釣,是以選擇了比較熟悉的小胖(潛深3-5M),大型沉水遊泳餌,沉水鉛筆等,線組選擇了8編pe1.5#,前導10#碳,槍柄黑鲷竿,ABU海用水滴輪及鼓輪。
經過分析,心裡有底了,我、麥克、小林,三人成行;4月7日早上出門豔陽高照,一行人直奔珠海,車程将近一個半小時,到達碼頭,登船前往釣點,船上咨詢了一下最近釣況,結果出乎意料,馬友還未曾露面,情況非常不容樂觀,與船家的對話讓我們有些措手不及,心裡開始犯嘀咕;接近30分鐘的行程,我們到了計劃好的釣點位置,紮營組裝釣俱,三人默默不語,各自忙碌着。
下午14時按照作釣計劃,先行集團作戰方式進行作釣,3人一字排開,在同一水面使用水面系餌進行快速抽動,打水引魚,持續了30分鐘。突然,前方50米距離有魚打水,中間的隊友小林馬上煥鐵闆繼續高頻率的抽動,2側的我和麥克繼續使用波扒鉛筆快抽。進行到了下午16時一直無口,大家的心情開始變得焦慮了;一直未見馬友露面,三個人都累的差不多了;這時的流水非常有利于釣石斑和黑雕(珠海地區又稱牛屎臘),大家商量下改變目标魚進行作釣,于是換裝備改釣黑鲷,但直到下午18時平潮,還是收獲甚少,也未見黑鲷的蹤影,隻有小林中了石斑一尾,約2斤多;天氣也起了變化,陰陰的下起了小雨,趕緊撤吧,3人退回營地,開了個小會。
三人躲在天幕下避雨,補充能量,商讨對策;小林隻有一口中石斑,麥克沒有咬口,我遇到了咬口,但很輕,分析絕對是目标魚黑雕;咬口非常之謹慎,但天公不做美,最後決定放棄夜晚作釣,儲存體力為第二天的總攻做好準備。
次日淩晨5點,天氣變化較大,氣溫下降明顯,風力加強了很多,鑽出帳篷,渾身冷的打顫,已經開始準備潮漲了。
恢複了體力繼續作釣大馬友,搜尋了大概近1個小時,郁悶,馬友還是沒見蹤影。經過激烈的讨論後,決定作釣黑雕,這是我們的第二目标魚,三人分别換上了12G、17.5G、28G的crank,按照對黑鲷的分析,終于在7時半麥克先中了,正是目标魚,将近5斤的黑鲷出水!接着小林中了石斑,開始了,我也中魚了,又一條石斑,快找目标魚!潮水正合适!對講機裡互相溝通,通報釣況;流水稍有些急,按分析要貼邊找;為了找黑鲷放棄釣石斑,快速移動,抓緊時間,機會稍縱即逝!略作調整,3個人馬上行動,按照此方案作釣。好消息有了,我的竿子彎了下去,目标魚找到,一條5斤的大黑鲷出水。
之後3人陸續中魚。很多沒拍相片,為了抓緊時間,把握機會;到9時半我們一共收獲了非目标魚石斑10條,大黑鲷2條。這次沒找到馬友,略有遺憾,但黑鲷還是有。
總結這次的釣行,對馬友還沒搞明白是怎麼回事,有待進一步學習了解;至于黑鲷,個人認為天氣變化起了很大作用,前期釣獲甚少因為天氣比較悶熱,東風2-3級,水流很急,魚兒躲在洞裡(釣不到,并不是沒魚,而是魚不願動),活性比較低;第二天天氣轉變,風力加強至7級左右,陰天,北風,結合潮水的變化,魚的活性增強。
話說回來,對釣場的分析準确也是關鍵;另外合适的時候做合适的事,該休息就得休息,儲存體力,到時機成熟則順理成章,收獲連連!
關注愛釣網微信公衆号,第一時間擷取更多精彩,非釣魚人莫入!
☞ 搜尋微信ID【aidiao_com】 (長按複制)或搜尋名稱【愛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