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微友爆料在永康南溪岸邊撈起來不少螺,原來以為是田螺,回家以後才發現自己撈的竟然是福壽螺。

記者來到永康江岸邊看到不少一塊一塊的粉紅色“蟲卵”,一塊大概3-5厘米左右長。不光在岸邊的水生植物上,在江中的石頭上也有粉紅色的卵。近看,這些東西由密密麻麻的小圓球組成,在陽光的照耀下,光亮而有質感。不過,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看了之後,心裡會有些發毛。
福壽螺跟田螺長得很像,它的卵比較有特點,紅色的一顆一顆,一團一團,像口香糖一樣黏在荷葉杆上。荷葉、蓮藕它都會吃,荷葉會被啃出很多洞。它是很多人和動物的中間的寄宿體,會有很多寄生蟲,對人體健康有危害!不光在永康,在杭州等多地近段時間也都出現了福壽螺的身影。
面對福壽螺粉卵,永康這樣做
據資料記載,福壽螺最适宜生長水溫為25~32℃,5月到8月是繁殖高峰期,福壽螺繁殖能力很強,一年可産卵20-40次,年産卵量3-5萬粒,可以迅速擴散,而且它食性雜,一旦爆發會破壞周邊的生态系統。
2003年中國環保總局(現環保部)将福壽螺列入首批入侵中國的16種“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之一。為有效控制福壽螺繁殖,将其消滅在萌芽狀态,永康市也已經全面開展福壽螺清剿行動。
一是多部門關聯,摸底“排”螺。由永康市水務局與農業農村局牽頭組織召開城區清理福壽螺專項行動推進會,會議決定該市水務局及相關鎮、街道按照“屬地管理”與“分級負責”相結合的原則,對分管水域進行認真排查、全面掌握螺情動态,遏制福壽螺生長繁殖蔓延。
二是兩方面管控,組員“剿”螺。一方面永康市水務局及東城、江南街道、西城街道辦事處對城區河道沿岸進行全線打撈摘除,并在農業農村局專家指導下集中統一将螺體碾碎或将卵塊壓碎,再放入生石灰浸泡,處置完成後,集中統一運輸到市垃圾填埋場填埋。一方面在不污染水源的前提下使用低劑量藥物防治,對福壽螺清除後的區域進行清洗消殺,避免殘留螺卵繼續繁殖,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
三是全水域監管,定案“控”螺。防治福壽螺是一個長期過程,為徹底防控,永康制定了《福壽螺清理長效方案》,從人工捕殺、生物防控、加強教育訓練宣傳、加強監管等方面進行管控。下一步将剿“螺”行動在該市河道、池塘、農田推行,確定清剿成效。
寄生蟲病的中間宿主!
人們為什麼會“談螺色變”,這裡不得不說這件事——福壽螺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的中間宿主。
據統計,一隻福壽螺中含有寄生蟲少的有3000條,多的達6000條。
(圖檔來源人民日報微網誌)
食用生的或未充分加熱的福壽螺,可能引起廣州管圓線蟲等寄生蟲在人體内感染,極易引起食源性廣州管圓線蟲病,感染此病,線蟲幼蟲會入侵人腦,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嗜酸細胞增多性腦膜炎,可引起頭痛、發熱、頸部僵硬等症狀,嚴重者可緻癡呆,甚至死亡!
怎麼區分福壽螺與田螺
→從外形來看:
福壽螺和田螺是有很大差別。首先從個頭來看,成年福壽螺體型要比田螺大很多,“再從顔色上來看,福壽螺顔色偏黃,田螺則偏青褐色。”
→從構造來看:
即便是個頭相當的田螺和福壽螺,構造上都會有很大的差別。田螺的尾部呈椎體形,蓋頭是片圓形,而福壽螺尾部很短,蓋頭偏扁,整體呈圓盤形。
不帶殼的螺肉
要如何區分呢?
這個其實也不難,
和分辨外殼顔色一個套路:
兩種螺肉主題色也不一樣!
田螺肉整體泛白色,青色,青灰色
▽
而福壽螺則是泛黃褐色
煮熟的也能區分!
關鍵是看大小!福壽螺個大而因為福壽螺有兩對觸角,田螺隻有一對。是以當你看到螺肉上的肉芽比較多且雜亂的時候,那就是福壽螺沒差了!
百度百科上也有區分
福壽螺與常見田螺的表格!
不管是福壽螺還是田螺,均可能感染廣州管圓線蟲以及其他寄生蟲,是以,不管是吃福壽螺還是田螺,一定要煮熟,千萬不能生吃或半生吃,特别是涼拌螺肉或燒烤螺蛳,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