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鹹甯傳真」鹹甯喂鳥記

「鹹甯傳真」鹹甯喂鳥記
「鹹甯傳真」鹹甯喂鳥記

正在吃食的小鳥。

3月1日(星期日),來到鹹甯一線采訪已經整整18天,一直忙碌在采訪報道工作中的我們,難得有一點閑暇的時間。我們的住地毗鄰香吾山,樹木茂密,生态環境也比較好,想起前幾天在房間外的陽台上放了一點幹糧都被小鳥吃了個精光,今天一早就試着又放了一些食物,有蘋果粒和小麻花碎屑,聽說小麻花是鹹甯的地方特産,蘋果又是水果,一定比較适合這裡小鳥的口味吧。

「鹹甯傳真」鹹甯喂鳥記

上午8點半,我和李榮放好食物後,準備了200毫米加增倍鏡的鏡頭,就隐藏在房間視窗的窗簾後“守窗待鳥”,外面不時傳來鳥兒叽叽喳喳的鳴叫,可是就是不見鳥兒來吃食,難道我還是沒有隐藏好嗎?沒有腳架手持相機,不一會就手酸臂痛,“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我不停對自己說,“最吃勁的時候,越不能松勁。”忽然想起這句戰“疫”話語。20多分鐘後,終于一隻小鳥很警覺地飛到了平台上,四處觀望着向食物走過來,“咔嚓”“咔嚓”拍照片時非常擔心驚到小鳥,又來了一隻、兩隻、三隻、四隻……趕快換成拍視訊的模式,小鳥或叼着蘋果,或吃着小麻花,我的心裡也激動得樂開了花。小鳥可能還發現了有異常響動和另外一隻眼睛在盯着他們,不一會就飛走了,雖然有些遺憾,但也很滿足了。

「鹹甯傳真」鹹甯喂鳥記
「鹹甯傳真」鹹甯喂鳥記
「鹹甯傳真」鹹甯喂鳥記

原來這種鳥學名叫白頭鹎,又名白頭翁。

和李榮一起看着拍攝的視訊和照片,想起在昆明喂紅嘴鷗的場景,這裡沒有紅嘴鷗,卻有可愛的小鳥和我們作伴,感到格外的親切。通過識鳥軟體幫助我們查清了小鳥的名字,原來這種鳥學名叫白頭鹎,又名白頭翁,屬雀形目鹎科小型鳥類,為鳴禽,也是一種冬季北方南遷的候鳥,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因捕食大量農林業害蟲,被列為農林益鳥之一,是值得保護的一種鳥類。真是太長見識啦。

「鹹甯傳真」鹹甯喂鳥記
「鹹甯傳真」鹹甯喂鳥記

小鳥悠閑的在樹枝上休息。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禁止食用野味、保護野生動物的話題被受關注,成為熱點。身在抗“疫”一線,此時也讓我們感觸頗多,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喚醒人們:保護野生動物,杜絕野味,它們不屬于餐桌。好好愛護它們,和人類共享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吧。

「鹹甯傳真」鹹甯喂鳥記

雲報全媒體記者 楊峥

雲報全媒體記者 楊峥 李榮 鹹甯報道

「鹹甯傳真」鹹甯喂鳥記

白頭鹎

新聞多一點:

白頭鹎(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頭翁 、白頭殼仔(台語),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台灣亞種于台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

白頭翁常見于東亞,台灣宜蘭平原,中國大陸則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八重山群島,沖繩等),性活潑,不甚畏人。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後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白頭鹎(音:bēi)(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鳥類,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性活潑,結群于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栖處飛行捕食。白頭鹎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于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于針葉林裡。性活潑、不甚畏人。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白頭鹎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值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