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蛾的幼蟲穿上“綠色外套”後更加安全。
黑脈蛱蝶的幼蟲身披铠甲,頭頂鹿角。
尺蠖的幼蟲模仿成一段枯枝。
□記者 周科娜 通訊員 林海倫 文/攝
夏秋季節,野外觀察昆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看似平靜的樹叢草地,當人走過,四處驚起的蚱蜢、蝴蝶或螳螂,或許會吓你一跳。而在這些被你驚起的小昆蟲背後,可能還有等候它們多時的捕食性昆蟲。
當然,如果不是刻意尋找,那些已經和環境融為一體的昆蟲,你或許怎麼也找不到。這就是自然界的拟态,它們通過模仿不同的形态,躲避風險或伺機捕食。昨天,我市昆蟲愛好者林海倫,就向記者展示了一組夏秋季野外讓人眼花缭亂的昆蟲“模仿秀”。
弱小昆蟲通過拟态躲避天敵獵捕
在種類多達100萬種以上的昆蟲世界裡,它們的隐身手法和方式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我們通常稱之為“拟态或保護色”。
“昆蟲世界中有名的拟态例子是枯葉蝶,枯葉蝶的翅膀已經進化到比枯葉更像枯葉的地步。其翅膀不僅具有葉柄、葉尖和葉脈,就連枯葉上偶爾出現的病斑黴菌的痕迹也複制得一絲不苟。”林海倫說,甯波沒有枯葉蝶分布,但是這個季節的枯葉堆裡經常可以看到枯葉蛾,跟枯葉十分相似,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來。跟枯葉蛾類似的還有雀紋天蛾,隻要往枯草叢中一停,就是一片自然天成的枯葉。
夏秋之交的灌木叢裡,螽斯晝夜不停地“歡唱”,想去看看它們究竟躲在哪裡,就是找不到确切的位置。其實,這些有着嫩綠色的螽斯匍匐在草根附近,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粗壯的草莖。而大的螽斯的身體像嫩綠色的草,腳像幹枯的枝條,随便往草叢中一蹦,看上去都是雜草的一部分,你說它能不淡定嘛。
還有草叢中的蝗蟲,即我們俗稱的蚱蜢,它們身上的“迷彩服”跟周圍的環境十分相似,不易被發現。而入秋後草木枯萎,中華蚱蜢的身體也變成了枯草色,與周圍環境的色調一緻。
有種昆蟲的拟态也讓人瞠目結舌。美苔蛾,色澤豔麗,後背有張美猴王的小臉,它通過鮮豔的橙紅色警告天敵“我是毒物,千萬别碰我!”鬼臉天蛾在休息時,後背有一張惟妙惟肖的臉譜圖案,它就是利用這張假臉譜來吓唬天敵的。
在野外,昆蟲的幼蟲随時有被鳥類吃掉的風險,但它們僞裝的對象十分有趣。鳳蝶幼蟲在低齡階段把自己僞裝成一坨鳥糞,即使在葉片上面醒目的位置也是安全的,誰會去吃鳥的便便呢?黑脈蛱蝶的幼蟲,身披铠甲,頭頂鹿角,即使在休息時也是低頭弓背,奇異的長相,怪異的行為讓天敵們望而生畏。尺蠖的幼蟲則把自己模仿成一段枯枝,粘在葉片上,使天敵們常常忽略它的存在。
“這幾種拟态的昆蟲,目的都隻有一個,就是保護自己,它們的保護色是為了迷惑天敵。”林海倫說。
捕食昆蟲隐身大自然,伺機捕食
不過,昆蟲們的“模仿秀”也不是随便哪裡都能使用的。專家稱,昆蟲首先要選擇與其體态顔色相一緻的環境才能發揮作用,其次在遇到危險時還不能亂動,一旦有了動作,容易被天敵發現或驚跑獵物。
在自然界,那些專門捕食的昆蟲也同樣擁有完美的隐身絕活。林海倫告訴記者,在夏季的野外,清澈見底的溪水裡是蜻蜓稚蟲的生活地。當它靜靜地潛伏在水底時,身上披着泥沙和水藻,把自己僞裝成泥沙。一旦獵物靠近,其下巴處有一伸縮性極好的抓手能迅速夾住獵物。
螳螂也是典型的捕食性昆蟲,它們的捕食政策是伏擊戰,常常會守在花朵邊,等待前來采花的蜂和蝶。
秋季野外常見的小飛蟲魚蛉也是捕食性昆蟲,不過它自身也有被鳥類啄食的風險。是以,停下來時,它們得小心翼翼地把自己隐藏起來。林海倫介紹,它們喜歡藏在與身體顔色相似的背景中。裸露的黃色岩石,是它們喜愛的栖息地。
林海倫說,昆蟲世界中的拟态和保護色無處不在,這是許許多多缺乏防禦武器的弱小昆蟲的有力的逃生手段。不過,也正是這些讓人歎為觀止的昆蟲“模仿秀”,讓市民的野外昆蟲觀賞之旅充滿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