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而中國金魚以及由它衍生出的金魚文化,無疑是這條寬博深邃的大河之中一朵精緻美麗的浪花。金魚是中國的“國魚”,素有東方聖魚之美稱。金魚源自中國,近千年的傳承與發展,使得這個美麗的精靈深深地烙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

中國傳統文化的正源是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三者對立而統一。縱觀金魚的整個發展曆程,這三家的思想都在潛移默化的左右着中國金魚的發展方向。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儒釋道 | 金魚文化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土,曆六朝而入隋唐。佛經中戒殺、放生、普渡衆生的信條逐漸深入人心。人們不僅大規模放生,而且還大量營造放生池,更以律令的形式使之明确起來。大量史籍對此予以記載。

(1):《事物原令》中有“唐肅宗乾天中命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是放生始于梁而置放生池始于唐也”的記載;

(2)《方輿勝覽》也記載有“天禧中故相王欽若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自是以來,每歲四月八日,郡人數萬,會于湖上,所放羽毛鱗介,以百萬數,皆西北向稽首,仰視千萬歲壽。”

在放生的動物中,生存于自然水域中罕見的彩色鲫魚,因其色彩奇異,帶有一定的神秘意味,被作為上天賜予的靈異聖物加以保護和膜拜,是首先被放生的對象。是以說,佛教的放生行為為原始金魚從自然界中被區分出來而獨立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而金魚在接下來的有意識培育中,其各方面又都展現出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金魚的形體較之其祖先的扁長變的方正而圓潤,似乎蘊涵着天圓地方的意識。金魚的顔色由純色到雙色再到五花、三色,似乎對應着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同時,紅白,黑白象征陰陽變化,而五花的藍、白、紅、黑、黃正好吻合五行五方的顔色。金魚的個性似乎讓我們又看到了莊周的安命無為、逍遙而遊的處世态度。金魚的審美更展現出儒家尚禮、仁愛、和諧、中庸的觀念。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風雅 | 金魚的命名

金魚的命名也透露出深深的傳統文化氣息。其中,有的是以傳統的祥獸瑞禽寓意,如龍睛,鳳尾,鶴頂,獅頭,虎頭,熊貓等。有的是以生動的形态特征命名,如簪花,喜望天,瑪瑙眼,梅花點,雙燈照雪,牡丹仙子,白龍托玉,黃金滿地,獅子滾繡球等等。有的直接借用詞牌、曲牌名,如口鑲紅之“點绛唇”,朝天龍之“喜朝天”,水泡眼之“眼兒媚”,翻鰓之“珠簾卷”,堆肉之“玲珑玉”,珍珠之“一斛珠”,銀蛋之“瑤台月”,紅蛋之“小桃紅”,紅龍之“滿江紅”,紫龍之“紫玉箫”,烏龍之“烏夜啼”,青龍之“青玉案”,絨球之“抛球樂”,紅頭之“一萼紅”,燕尾之“燕歸梁”,五色小蘭花之“多麗”,五色絨球之“五彩結同心”等。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楊柳青年畫

吉祥 | 金魚的寓意

在中國漢字中,金魚的“魚”與“餘”同音,是以,金魚就有金餘的口彩。人們為了寓意年年有餘,吉慶有餘,經常将有金魚形象的飾物帶入家中。在頤和園的長廊彩繪中,皖南民居的磚雕石刻上,蘇州園林的屏風窗格裡,金魚的形象無處不在。過年時,在窗戶上貼上金魚剪紙的窗花,牆上挂上楊柳青的金魚年畫,桌上養一缸錦鱗閃閃的金魚——元寶紅,大門上再貼上一幅大紅對聯,寫着:“歲歲進元寶,年年有金餘”。金魚又與金玉諧音,金在古語中常代指女兒,玉一般代指兒子,是以金魚滿塘就是金玉滿堂,象征子孫滿堂,人丁興旺。

過春節時,都習慣喜歡養一些金魚或是在年畫上畫一個大胖子懷抱一條大金魚,取意“人财兩旺,年年有餘”,“魚”“餘”之諧音,象征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吉慶有餘;再如“金魚滿塘”與“金玉滿堂”中的“魚”“塘”與“玉”“堂”諧音,都是喜慶祝願之詞,表示富有。另按古代的文化蘊含,“金”喻為女孩,“玉”喻為男孩,“金玉滿堂”即為“兒女滿堂”。另外像紅虎頭球(壽星球)即取延年益壽、福星高照的意思,表達一種良好的願望。家庭裡飼養一些金魚在玻璃缸中,配以碧綠水草和假山異石,邊置五針松盆景,置于案頭,配以燈光,魚鱗閃閃,清水悠悠,十分優美,而且還是松鶴壽的象征,令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

金魚是和平、幸福、美好、富有的象征。1954年,周恩來總理贈送金魚給亞非國家,中國金魚乘飛機“出使”各國,成為和平的使者,促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我國古代,就賦予金魚以美好的象征和寄托。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清·錢慧安《烹茶洗硯圖》

詩歌 | 千年的吟誦

金魚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在《九歌·河伯》中寫到:“乘白鼋兮逐文魚,與女遊兮河之渚”。這裡的文魚就是原始的金魚(金魚古稱文魚,文與紋相通,意為有顔色花紋的魚。古書記載:魚有文者,如今朱鲫之類)。而蘇東坡在遊覽西湖,觀賞該處金魚後,欣然提筆寫下了《訪南屏臻師》贊歎金魚:“我識南屏金鲫魚,重來附檻散齋餘。還從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趙少昂金魚國畫

繪畫 | 和美的象征

清風拂去疑花影,水痕淡處弄雙蝶。畫家筆下的金魚也是多彩多姿,在傳世畫作中,可見的有清代錢慧安的《烹茶洗硯圖》,描繪着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的美好意境。虛谷上人的《梅花金魚圖軸》、《紫绶金章》等畫作中的金魚古拙可愛。近現代的繪畫大師齊白石,吳作人,劉奎齡,汪亞塵,趙少昂,楊善深,現代畫家潘馑貴,淩虛均是畫金魚的高手。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經無限深情的說道:“中國金魚至美,為和平、友好、團結之象征,畫家宜多畫。”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劉奎齡金魚國畫

鑒賞 | 從貴族到平民

中國金魚的鑒賞也是曆史悠久,其始于南宋高宗皇帝趙構,他于臨安德壽宮内專門避養魚池,廣收各地的金魚玩賞。明朝的神宗皇帝朱翊鈞也是個金魚鑒賞家,對飼養金魚很有研究,飼養了許多金魚。明宮中很多地方都有養金魚的大魚缸,甚至奢侈地用玉盆養起了金魚。明朝的慎行《毂山筆塵》記載:“明朝皇宮中設有金魚盆,置于案頭供神宗皇帝朱翊賞玩”。當時,許多内臣宮眷也紛紛養起了金魚。而且每年在八月中秋那天,各宮院都要舉行賽金魚的活動,以嘩衆取寵。如明朝萬曆年間太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所記載:“凡内臣多好花木,于院宇之中,擺設多盆。并養金魚于缸,羅列小盆細草,以示侈富。”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随着滄海桑田的變遷,這些昔日緊鎖宮院豪門的美麗精靈們,現在已經進入了許多普通人的生活。人們愛金魚,養金魚,賞金魚,贊金魚。憂魚憂之憂,樂魚樂之樂。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淩虛金魚國畫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吳作人金魚國畫

曆史 | 從國内到世界

有關金鲫魚的記載,最早見之于我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公元前460年,距今2500年前)。《山海經》是一本經濟地理名著。該書中提到“睢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這裡的“睢水”推斷可能是今天的灘河,在今安徽、江蘇兩省境内,往東南方向經洪澤湖、高郵湖而注入長江;文魚即是金鲫魚。這說明距今2500年前,我國就已經發現了金鲫魚。但學者們普認為,中國正式飼養金鲫魚,應起始于晉朝,證明這一史實的著作有《抱樸子》、《博物志》等,特别是公肪所(公元460?08年)著《述異記》,記載有:“晉桓沖遊廬山,見湖中赤鱗魚,即此魚也”。又雲:“朱衣鲋,泗州永泰河中所出,赤背鲫也”。這一古代文獻充分證明,金鲫魚飼養最早始于晉朝(公元265?19年),距今約1700多年,上述文獻中所謂赤鱗魚即紅色鱗片的魚,朱衣鲋與赤背鲫同義,即紅色(或紅色背部)的鲫魚,顯然當時還不叫金魚。在晉以後的南齊有位叫蕭銳的人在他的《高僧傳·釋昙霁傳中》,也對廬山西林寺的紅黃鲫魚有過記載:“廬山……西林院秀池中赤鲋,龍也。”古人也稱寺為院,文中西林院即西林寺;古人稱鲫為鲋,赤鲋即赤(紅)色的鲫魚。稍後南朝的梁武帝大通三年的《叢林記拾》中對紅黃色鲫魚也有記載:“朱鲋,廬山西林寺秀池中,世界罕有……”。在其他一些史料中,也有關于紅黃色鲫魚的記載。金魚起源于我國普通的食用野生鲫魚,它先由銀灰色的野生鲫魚變為紅黃的金鲫魚,再經過不同時期的家養,演變成現在各個品種的金魚。金魚的養殖始于南宋時期的杭州與嘉興,是以杭州與嘉興固有金魚故鄉之美稱,後傳到上海、鎮江、北京、天津等地,在明正德年間,即在1506年左右,北京的皇宮開始養育金魚。

根據日本學者松井佳一(1934)的研究,中國金魚傳至日本的最早記錄是1502年。金魚傳到英國是在17世紀末葉,到18世紀中葉,雙尾金魚已傳偏歐洲各國,傳到美國是在1874年。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發揚 | 傳承與發展

自清朝道光皇帝以後,養金魚的人越來越多,在飼養方法上又有了新的改進。講求“欲求好魚,須選好種”,民間有意識的選擇奇異品種進行繁殖已蔚然成風,養金魚的人已經實行了有意識的人工選擇。如句曲山農(1848)的《金魚圖譜》中記載養魚方法有“咬子時雄魚須擇佳品,與雌魚色類大小相稱。”拙園老人(1904)在《蟲魚雅集》中有“出子時,盈千累萬,至成形後,全在挑選,于萬中選千,千中選百,百裡拔十,方能得出色上好者”。“欲求好秧,全在老魚有材,出子必佳。”“養魚一訣,各歸各盆。母魚食白,亦如孕娠。若相攙雜,種類不分。即或出子,必難成之。”這樣的養魚育種方法,不僅對于新品種的形成起了作用,而且新品種的數量也較過去出現的多。這些新品種,無論在色彩上,還是在體形上,都比以往的金魚更加新奇可愛。這可使我們看到,有意識的人工選擇對新品種金魚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這個時期的金魚飼養是個新發展。清未北京飼養金魚盛極一時,出現玻璃缸飼養金魚觀賞的新擺設,還有用翡翠瓶飼養金魚的記錄,情趣盎然。據史料介紹,每年春節,北京居民都到廟會購買金魚作為家庭新春點綴,助喜慶之樂,當時著名的售金魚處有“知樂魚店”、“緻樂魚店”、“來順魚店”等。到1893年,由于飼養技術的進展,變異又有增多,新培育出了墨龍睛和獅子頭兩個品種。此時金魚的品種已超過20種。若加上紅-白相間花色的變化;品種數較前大大增加,記載也較過去詳細,在鱗片結構上已有普通鱗、透明鱗和網透明鱗3種。到1904年,金魚又有了新的變異産生,增加了望天龍、虎頭和絨球3個品種。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從清末到抗日戰争前的30餘年間,由于遺傳學的發展,人們不僅采取種種雜交方法,使金魚産生新的變異,同時對變異的發生來由、形成原因、遺傳性等均作了詳細而系統的研究。到1925年,又增加出10餘個新品種金魚。據許和編著的《金魚叢談》一書中記載,1935年時僅上海就有各類金魚70餘種。其中新添的有龍睛球、珍珠龍睛、龍睛水泡眼、朱砂眼、銀蛋、藍蛋球、背蛋球、蛋種翻鰓等品種。同時,對于各種品種的優劣鑒别,也更加細緻,這對于優良品種的培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抗日戰争時期,由于戰争的影響,金魚飼養又出現了一個衰落時期,不僅沒有新的品種産生,而且有些品種的種魚也都死亡斷種,使金魚的品種和數量都急劇減少。抗日戰争勝利後,由于對養魚事業不重視,過去損失的品種不少仍未恢複,整個飼養業依舊衰敗不振。當時金魚的品種,全國也不過40種左右。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對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産極為重視。到1958年已發展到154種。在科學研究,最突出的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家陳桢教授,于1959年著作出版了我國第一本金魚研究的專著《金魚的家化與變異》(研究工作起于1925年),科學地證明了金魚和鲫魚确系同屬,該書還對金魚的各種變異和色、形的産生作了科學的說明。作為大規模的金魚商業活動,主要是在70年代中葉開始的,1977年秋,我國金魚首次參加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魚展引起轟動。70年代末以來,随着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金魚出口越來越引起重視。上海、北京、廣州、武漢、杭州、甯波、蘇州、南通、揚州、無錫等城市,都大量培養金魚的優良品種出口。這一時期,在科學研究上比較突出的成就是著名遺傳學家童第周教授(1902?979)及其助手葉毓芬教授、嚴紹頤教授等,從鲫魚的卵細胞内提取了一種核酸,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内,培育出一種新的魚類品種,該魚的照片和說明已被錄于《大英百科全書》,并被命名為“童魚”。這一時期中,還陸續出版了一些金魚的專著,基中代表作有:傅毅遠著的《金魚》,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韓光樸譯《金魚的科學飼養》,農業出版社,1980年;左增印、左增勝編著《觀賞魚的飼養》,遼甯出版社(該書共88頁,其中金魚41頁),1981年;張紹華著《北京金魚》,北京出版社,1981年;王占海、史平炜《金魚及熱帶魚的飼養》,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年;吳正泰、許品章編《觀賞魚》,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1983年;許祺源著《金魚飼養百問百答》,江蘇科技出版社,1984年;傅毅遠編著《金魚飼養技術》,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伍惠生、傅毅遠編著《中國金魚》,天津科技出版社,1983年;張紹華、郁倩輝、趙承萍編著《金魚錦鯉熱帶魚》,金盾出版社,1990年;趙承萍、張紹華編著《金魚》,金盾出版社,1991年;王春元編著《中國金魚》,金盾出版社,1994年;李素梅編著《實用養金魚大全》,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年;許祺源、蔡仁逵編著《東方聖魚》。這一時期,各雜志上還發表了很多有主要參考價值的金魚文章,代表作有:陳文豪的《怎樣養金魚》對“文革”後中國金魚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徐金聲等〈我國主要的金魚品種〉,《淡水漁業》,1980年第6期;張促葛〈金魚史話〉,《農業考古》,1982年第1期;王春元《我國金魚品種的分類與命名》〈淡水漁業〉。

很多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

期望 | 宣傳與認知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許多中國人并不知道金魚就是我們的“國魚”,金魚文化也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我國金魚文化以及金魚養殖事業的推動與發展的根本措施是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恢複與重視,金魚文化産生于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曆史長河中,而至互相促進自身的發展,改變當今金魚文化以及金魚的現狀要從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恢複與弘揚做起,加大對金魚文化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來認識它、了解它,才能更好地保護它的發展。